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0分钟前

吉利私有化极氪,重回 2014 战略收缩之年

当听到极氪或将退市的消息,多数极氪员工的第一反应是 " 很突然 "。

尽管从极氪与领克合并那天,许多人就预感到吉利集团将经了一场大调整。但起初,无论吉利集团内部还是行业,都以为吉利纵然整合,起码会留下极氪这块自留地。而事实证明,他们显然低估了吉利此次整合的决心和力度。

5 月 7 日,吉利集团向极氪提交了一份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本集团实益拥有者除外)。也就是说,极氪美股上市还不到一年,便面临着退市的可能性。

在吉利提交了非约束性报价函后不久,极氪召开了一场关于退市的沟通会,有与会人士向 36 氪汽车表示,极氪传达的退市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应对外部不确定风险因素,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内部战略聚焦、协同和资源整合。

去年年底,吉利集团推动领克与极氪两大品牌合并,以此壮大极氪集团;如今吉利集团却计划将极氪集团整合入吉利。突如其来的战略转向,意味着吉利集团在战略层面更严峻的判断。

36 氪汽车了解到,春节期间,吉利集团曾召开过一次高层战略会议。会议上,吉利高层对未来 3 年的预判,持比较悲观的态度,所以现在又像 2014 年那样做战略收缩。

就在 10 年前,吉利也曾经历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整合。

彼时,同时拥有金刚、熊猫、海景等多个子品牌的吉利身陷 " 左右互搏 " 的窘境,于是在那一年取消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品牌,形成 " 一个吉利 " 的品牌架构,又推出五大产品系列:

熊猫系列主打微车市场;金刚系列主打小型车市场;远景系列主打低端紧凑型轿车市场;帝豪系列主攻紧凑型轿车市场;KC 系列主打中型车市场。

那一轮整合过后,吉利进入了数年的大增长时代,并在 2017 年成为自主品牌销冠。如今又是一场深彻的变革,背后是吉利渴望突破 411 万辆销量,甚至在 2027 年达到 500 万辆销售规模的野望。

不再考虑港股上市,极氪退市的利与弊

根据吉利集团发布的公告,截至目前,吉利集团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

待极氪退市、整合完成后,吉利集团对旗下几个品牌的规划是: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以此为基础打造不同品牌间的协同效应。

对于集团这样的规划,许多吉利人士都认为,虽然上市有一定融资和再融资效果,但眼下极氪的业绩并未达到 IPO 之前的预期,在智能化和电池等领域的布局,也还需要更大的规模去验证。即使留在美股,也未必能给股东、对持股员工带来多大价值。

退市反而能让整合进行得更彻底,极氪的技术资产也可以被纳入吉利集团统一调用,否则属于上市公司的技术资产终究要保留一定的独立性,不能轻易动用。

从数据上来看,极氪上市以来,市场表现的确不尽如人意。

2024 年,极氪品牌累计交付了 22.21 万辆新车,未达到原定的 23 万辆交付目标。今年,吉利集团给极氪集团定下的销量目标是 71 万辆,其中领克品牌 39 万辆,极氪品牌 32 万辆。但就今年前 4 个月的销量情况来看,极氪集团今年仍有可能无法完成销量目标。

今年 1-4 月,极氪品牌销量为 5.3 万辆,年度目标达成率为 16.56%,月均销量不足 1.5 万辆。要想达成目标,今后 8 个月,极氪品牌平均每月销量必须超过 3.3 万辆,它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另一边,领克品牌今年 1-4 月销量接近 10 万辆,年度目标达成率为 25.64%,月均销量接近 2.5 万辆。要想在 2025 年卖出 39 万辆,领克今后 8 个月内,需要实现月均 3.6 万辆左右的销量。即便领克品牌能够完成它的销量目标,但它似乎很难完全对冲掉,极氪品牌的销量缺口。

销售端的表现势必会带累极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上市近一年以来,极氪的股价曾一度跌到 13 美元 / 股,相当接近 " 仙股 " 的水平。

正因如此,退市反而能让极氪拥有更多调整企业经营的空间;被整合入吉利集团,在采购、技术等层面上,与其他品牌进一步协同,也有望令极氪的亏损进一步收窄。

但整合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缓解两大集团的销量压力,目前似乎很难说。2014 年那轮整合的背景是,自主品牌仰攻不成,同时在中低端市场,面临合资品牌价格下探的冲击,以至在汽车行业大盘增长的背景下,包括吉利在内的一众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增反降。

而如今,吉利索要思考的是,如何与一众自主品牌争夺存量市场,如何绕开贸易壁垒扬帆出海。竞争环境变了,整合还能否起到当年的效果?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极氪集团的业绩在未来能够被提振,极氪内部人士对 36 氪汽车表示,极氪大概率也不会在港股上市了。

在这次整合中,目前最有可能受直接影响的,是持有极氪原始股的核心员工。但极氪已在第一时间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据了解,极氪已向员工宣告,持原始股的员工不会受退市影响,公司将按按 25.66 一股兑现员工手上的股票,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发行价,也高于近来极氪股票交易均价。

对于更多没有持原始股普通员工来说,两大集团的合并,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有可能出现的人员调整。

有极氪辅助驾驶工程师告诉 36 氪汽车:" 之前辅助驾驶团队就给出过裁员指标,不过很多人听到风声后,没等裁员就主动离职了,估计和团队早 9 点半、晚 11/12 点的工作强度有关。这次极氪和吉利集团整合后肯定还会有一场人员调整。"

极氪智能座舱团队的情况也类似,有座舱团队成员表示:" 数月以来,裁员的压力一直笼罩在团队成员头上。而且公司明显更强调人效比了,团队每个季度都会统计工时,每季度工时最低的人会被谈话,绩效发放和裁员也都会参考工时。" 在他看来,整个集团的战略收缩,从这些细节上就能看出征兆,今后集团肯定还会进一步整合。

整合,不会就此停止

事实确实是如极氪员工所认为的那样,极氪合并入吉利集团后,吉利整合的步伐仍会继续。

去年 11 月,领克与极氪整合,两大核心品牌的整合为吉利集团此后的整合树立了典范;

今年 3 月,银河由产品序列升级为品牌,并将翼真品牌整合入其中;

同样是今年 3 月,吉利举办 AI 智能科技发布会,发布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宣布吉利集团高阶智驾‘一盘棋’ " 战略,原极氪智能驾驶团队的一号人物陈奇,成为吉利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这在一定意义上表示,吉利集团辅助驾驶团队的初步整合;

今年 4 月,吉利集团又发布公告,将极氪智舱团队整合入吉利研究院,原极氪智能座舱业务的极氪副总裁姜军,担任吉利集团首席座舱科学家。

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团队的整合,意味着极氪在智能化方面的技术资产,已被转移至吉利集团,如今的极氪私有化,自然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至此,吉利集团的整合仍将持续。

有吉利人士向 36 氪汽车透露,几个月前,吉利集团曾就 smart 的整合与奔驰进行过磋商,但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这项计划因此被搁置," 但既然吉利有整合 smart 的打算,之后估计还会继续和奔驰谈判 "。

不仅如此,如果吉利继续坚决践行 " 一个吉利 " 原则,那么吉利旗下的路特斯、极星等上市公司,是否也面临退市可能,也引发了吉利内部的讨论。当然,吉利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这几家上市公司业务体量较小,且本身已经整合完毕,不一定会走向私有化。

眼下 36 氪汽车所了解到的是,极氪、路特斯、吉利的能源团队都已被整合入浩瀚能源公司。

除此之外,36 氪汽车还从内部人员那里获悉,路特斯与极星近来经历了一系列人事调整。 去年开始,路特斯就在进行瘦身,裁员大约 10%,今年以来,又在陆续裁员。管理层也在频频变动,不仅路特斯中国总裁一职,由原极星首席运营官钦培吉接任,路特斯的许多总监也相继换成了原极星的管理人员。这两大品牌管理层的融合,或可视为整合的先声。

至于这轮轰轰烈烈的整合后,吉利能否在今年完成 411 万辆的销量目标,并在 2027 年突破 500 万辆销量规模,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