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7分钟前

煤企业绩喜忧参半,宁夏首富一枝独秀

文 | 万联万象,作者|时楠,编辑|小峰

2025 年一季度,中国煤炭行业交出了一份 " 喜忧参半 " 的成绩单。

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煤企业绩报告,尽管超过 70% 的企业仍保持盈利状态,但绝大多数企业净利润同比呈现大幅下滑态势,部分企业甚至出现由盈转亏的严峻局面。在这一片 " 跌声 " 中,宁夏首富党彦宝掌舵的宝丰能源,以净利润同比增长 71.49% 的亮眼表现 " 一枝独秀 ",为行业带来一丝暖意。

这份行业成绩单,不仅反映了煤炭市场当前的供需格局,也折射出能源转型背景下传统煤炭企业面临的深刻挑战。煤炭行业的 " 黑金 " 本色还有几成?跟随万联万象一探究竟。

01 利润普跌的多重诱因

2025 年一季度,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近年来最为严峻的业绩下滑。统计显示,在已公布业绩的 39 家上市煤企中,有 32 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超过 80%,其中 12 家企业下滑幅度超过 30%,更有恒源煤电 ( -93.70% ) 、甘肃能化 ( -90.48% ) 、永泰能源 ( -89.06% ) 等企业净利润暴跌近九成。

这种普遍性的利润萎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价格波动是导致煤企利润缩水的直接原因。自 2024 年下半年以来,受供需关系变化影响,动力煤、焦煤等主要煤炭品种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以秦皇岛港 5500 大卡动力煤为例,2025 年一季度平均价格较 2024 年同期下降约 25%,直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种价格下跌在淮北矿业 ( -56.50% ) 、平煤股份 ( -79.50% ) 等以动力煤为主的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

价格下跌的背后是供需格局的转变。一方面,2024-2025 年暖冬现象明显,冬季供暖用煤需求不及预期;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2025 年一季度风电、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 18.7%,替代了部分火电需求。同时,煤炭进口量保持高位,2025 年 1-3 月累计进口煤炭约 1.2 亿吨,同比增长 15%,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

与售价下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却呈现刚性上升趋势。首先,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和资源条件恶化,吨煤开采成本逐年攀升。以山西部分煤矿为例,2025 年井下开采平均深度已达 600 米以上,较 2020 年增加约 150 米,直接导致通风、排水、支护等成本大幅上升。

其次,安全环保投入持续加大。2024 年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实施后,企业在安全设施、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平均增加了 12%-15%。环保方面," 双碳 " 目标下,煤矿矸石处理、矿井水治理等标准不断提高,相关成本难以压缩。如充矿能源虽然营业收入下降 23.53%,但其环保投入反而同比增长 8%,进一步侵蚀了利润。

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涨也不容忽视。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和年轻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煤矿工人平均工资以每年 6%-8% 的速度增长,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却相对有限,导致单位人工成本持续攀升。

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煤炭行业影响深远。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持续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的履约监管,虽然保障了电力供应稳定,但也限制了部分煤企的价格弹性。另一方面," 双碳 " 战略持续推进,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受到更多限制,传统煤炭市场需求增长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结构调整正在重塑市场竞争格局。2025 年一季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已达到 22%,较 2024 年同期提升 2 个百分点。在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政策使得火电发电小时数持续下降,间接影响了电煤需求。这一趋势在长期依赖电力行业的大型煤企如中国神华 ( -17.96% ) 、中煤能源 ( -19.95% ) 的业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企业自身因素也在业绩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企业前期扩张过快,在行业下行期面临较大的折旧摊销压力和财务成本负担。如冀中能源 ( -54.97% ) 、山煤国际 ( -56.29% ) 等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 70%,利息支出占利润比重较大。

同时,区域市场差异导致企业表现不一。陕西、内蒙古等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煤企,如陕西煤业 ( -1.23% ) ,抗跌能力相对较强;而资源逐渐枯竭的老矿区企业,如开滦股份 ( -67.87% ) 、上海能源 ( -65.45% ) ,则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此外,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更为明显,如主要生产焦煤的山西焦煤 ( -28.33% ) 受钢铁行业低迷拖累较大。

02 宝丰能源的增长密码

在煤炭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宁夏首富党彦宝率领宝丰能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2025 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 24.37 亿元,同比增长 71.49%;营业收入 107.71 亿元,同比增长 30.92%。

这一表现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在上市煤企中 " 独领风骚 "。深入分析发现,宝丰能源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其独特的战略布局和经营模式的必然结果。

产业链延伸是宝丰能源区别于传统煤企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多数单纯从事煤炭开采和销售的企业不同,宝丰能源构建了 " 煤 - 焦 - 化 " 全产业链,将上游原材料优势转化为下游高附加值产品。2025 年一季度,其煤化工板块贡献了约 65% 的利润,有效对冲了煤炭价格下跌风险。

具体来看,宝丰能源的烯烃项目已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宁东基地年产 100 万吨烯烃项目运行效率行业领先,装置开工率保持在 95% 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 85% 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该项目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原料煤成本较传统油基烯烃低 30%-40%,在油价震荡的背景下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聚烯烃产品价格虽回落,但价差空间仍然可观,毛利率维持在 35% 左右。

技术壁垒构成了宝丰能源的护城河。公司在煤气化技术领域持续投入,自主研发的 " 宝丰炉 " 气化技术已升级至第三代,碳转化率提高至 99%,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3-5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原料煤可以产出更多有效合成气,直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2025 年一季度,其吨烯烃能耗同比下降 8%,相当于节省成本约 1.5 亿元。

数字化改造同样功不可没。宝丰能源投入近 5 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了从煤炭入厂到产品出厂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先进控制系统 ( APC ) 和实时优化系统 ( RTO ) ,关键生产装置实现了 " 黑屏操作 ",即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运行。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 人均产值达行业平均的 2.3 倍 ) ,还大幅降低了人为操作失误和质量波动,产品优等品率保持在 99.8% 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宝丰能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创造了额外价值。其园区内煤化工与焦化装置深度耦合,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50 万吨;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率超过 95%,远高于行业 70% 的平均水平。这些环保举措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带来了碳减排的现实收益。

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材料,率先开启战略转型为宝丰能源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早在 2022 年,公司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材料领域,利用现有煤化工基础发展锂电池材料。2024 年底投产的 5 万吨 / 年碳酸二甲酯 ( DMC ) 装置,恰好赶上了 2025 年锂电池行业需求爆发,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毛利率高达 45%。

氢能领域的布局也开始收获回报。宝丰能源利用煤化工副产氢气的优势,建设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氢能综合示范项目,2025 年一季度已向周边燃料电池汽车和化工企业供应高纯氢 2000 余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公司光伏制氢一体化项目首期 2 万吨 / 年产能已投入运行,实现了 " 绿电 " 制 " 绿氢 " 的闭环,为未来碳减排奠定了基础。

研发投入支撑了这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2024 年宝丰能源研发费用达 8.7 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 3.5%,远高于煤炭行业 1.2% 的平均水平。公司拥有煤化工领域专利超过 300 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 40%,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储备。这种对创新的持续投入,确保了其在行业变革中始终能够抓住高价值环节。

此外,宝丰能源的区域布局也颇具战略眼光。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西北能源 " 金三角 " 地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还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公司积极开拓 " 一带一路 " 沿线市场,烯烃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 40%,部分规避了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03 煤炭行业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宝丰能源等少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逆势增长,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煤炭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

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从短期波动到长期趋势,多重压力交织叠加,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深入分析这些困境与挑战,对于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 双碳 " 目标正在重塑中国能源格局,煤炭作为高碳能源首当其冲。根据《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要求,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 20% 左右,而实际上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

更严峻的是,随着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已普遍具备与煤电竞争的能力。2025 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 85%,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正被逐步削弱。

电力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煤炭需求。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政策导致火电发电小时数持续下降,2025 年一季度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仅为 1050 小时,同比减少 56 小时;另一方面,储能技术突破和智能电网建设使得电力系统对煤电的调峰依赖逐步降低。据预测,到 2030 年电煤需求可能从当前的约 23 亿吨降至 18-20 亿吨,这一趋势对长期依赖电力行业的煤炭企业构成巨大挑战。

供需失衡是当前煤炭市场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产能建设,特别是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投产,我国煤炭总产能已超过 45 亿吨 / 年,而 2025 年消费量预计约 42 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95%。在晋陕蒙等主产区,部分煤矿甚至不得不通过主动限产来维持市场平衡。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同质化竞争问题尤为严重。大多数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主要生产动力煤或炼焦煤等大宗商品,差异化程度低。当市场下行时,企业缺乏价格主导权,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定价。这一点从 2025 年一季度众多煤企 " 量价齐跌 " 的业绩中可见一斑:中国神华商品煤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22.5%,中煤能源煤炭业务毛利率缩减至 15.8%,均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区域市场分割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无序。受运输成本限制,煤炭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部分区域因集中度过高导致竞争白热化。如山西地区聚集了山西焦煤、潞安环能、晋控煤业等多家大型煤企,在需求萎缩时竞相降价,造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2025 年一季度,山西地区动力煤价格跌幅普遍大于其他地区,相关企业利润降幅也更为明显。

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治理成本持续增加。" 十四五 " 期间,国家对煤矿矿井水、煤矸石、瓦斯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提升,特别是一些重点区域开始执行特别排放限值。与此同时,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尽管煤炭企业未被直接纳入全国碳市场,但通过电力、钢铁等下游行业间接传导的碳成本正在增加。

生态修复责任加重,历史欠账亟待解决。随着《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实施,煤矿闭坑后的生态修复要求更加严格,且强调 " 边开采边治理 "。一些开采历史较长的老矿区,如开滦股份、淮北矿业等,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塌陷区治理和土地复垦,2025 年一季度相关支出平均占利润的 15%-20%,显著影响企业当期业绩。

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调查显示,2024 年主要煤炭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较 2015 年下降 40%,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平均年龄超过 45 岁。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这种人才困境直接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在自动化开采、智能矿山建设等领域仍有差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营业收入的 1%,远低于制造业 3% 的平均水平。核心技术依赖引进,如高端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等仍主要依赖进口。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在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方面进展缓慢。

04 结语

2025 年一季度煤炭行业业绩报告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传统能源产业在变革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煤炭行业 " 黑金 " 本色还在,但未来很可能将呈现 " 两极分化 " 趋势:

那些能够主动拥抱变革,加快向清洁高效、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的企业,有望在产业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固守传统、转型迟缓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逐步淘汰。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煤炭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打破 " 靠天吃饭 " 的思维定式。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煤炭行业不会消失,谁能够未雨绸缪、主动求变,谁就会在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