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正和岛 前天

打破德国垄断!中国眼镜之都如何突围“卡脖子”领域?

作 者:文羡鱼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在长三角制造业版图上,镇江丹阳以 " 眼镜之都 " 闻名遐迩。

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的 70%,占全世界 50%!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以传统镜片制造见长的城市里,一家名为江苏工大金凯的高端装备企业,正以纳米级精度的 " 中国智造 " 刷新着 " 眼镜之都 " 的新高度。

从打破德国垄断的自由曲面镜片机床,到改写日本光学巨头的技术神话,这家企业用八年时间书写了一段 " 小城逆袭 " 的硬核故事。

切开国外精密制造的 " 铁幕 "

中国的近视患者已经多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2024 国民眼健康年度报告》显示,我国近视人口已突破 7 亿!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学业压力的持续增加,现在一大半的年轻人,都是近视眼。

数据显示,高中学生 90% 以上都是近视眼,很多高校招收飞行员越来越困难。

所以在 2018 年,国家就把青少年近视防控列为国家工程。

近视的防控,离不开眼镜的镜片矫正,然而实践中,很多孩子的眼镜度数都是越戴越高。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从 2018 年到 2024 年,中国近视人口从 6 亿一下子就跨到了 7 亿。

众所周知,眼镜的利润很高,但国产品牌能够自主生产的矫正镜片,普遍为低端产品。

就拿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离焦镜片来说,作为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其技术和原材料市场,基本被日本、韩国、德国垄断。

《2024 国民眼健康年度报告》显示:90 后年均花费 382 元护眼,但 72% 的钱花在了无效产品上。

为什么无效,很大程度是因为技术不过关,传统镜片模具难以做到 " 千模千面 " 的眼镜度数定制。

此外由于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真正的离焦矫正眼镜售价都在大几千元,普通家庭难以接受。

怎么掌握自己精密眼镜制造技术?

2016 年不少来自于名校的专家来到镇江丹阳,创办了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攻克的难题,就是超精度加工设备。

其实矫正镜片的理论基础 100 年前就有科学家解决了,但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需要靠超精密的设备去加工。

怎么做出中国自己的超精密的加工设备?首先要攻克自由曲面镜片车铣复合机床的相关技术。

工大金凯的负责人介绍:" 在我们研制之前,自由曲面镜片车铣复合机床完全被德国、美国等 4 家国外品牌垄断,国内镜片企业只能通过高价进行采购,且在机床的使用、维护、升级保养方面终身受制于人,其镜片设计方法与理念,无法根据国人自己的用眼习惯和视力特点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进。

所以,为了打破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相关产业在国际上无议价权、无定价权,只能高价购买且终身受制于人的现状,同时可以为国内先进的光学设计方法提供验证平台,为打造更适合国人视力特点和用眼习惯的高端镜片提供支持,更好地保护国人视力健康。

因此,公司开展了该设备的攻关,国外企业得知后放言:没用的,中国人三年内造不出。"

结果,工大金凯真就学会了,而且进展比国外企业想象的更快。

德国当初的精密加工设备最快速度是 90 秒 / 镜片,而最初工大金凯造出来的设备加工速度是最快 130 秒。

后来工大金凯向英国企业寻求帮助,但是英国企业响应速度慢,跟不上生产节奏。

无奈之下,工大金凯下定决心,要将核心部件我们国产化,经过几年努力,和德国的差距已经逐步缩小。

从 90 秒 /130 秒,逐步变成了 60 秒 /90 秒,50 秒 /60 秒。

由于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上国产化价格的优势,工大金凯的产品已经吸引了不少国际企业的目光。

比如日本的光学镜片龙头企业,为了考核工大金凯的设备,拿着他们的镜片个方案要求工大金凯现场加工,每一次加工镜片,东海光学的技术员都在边上拍照、录像计算时间,然后把成品送回日本检测。

工大金凯的人说," 我们的装备制造尤其是精密装备制造、超精密精密装备制造,这是我们需要发力的。"走进工大金凯车间,一台台银灰色设备正以每秒千次的频率进行着微米级运动。

这条国产车房生产线不仅性能趋近进口设备,价格也比进口设备低很多,广受镜片生产企业的欢迎。

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

在超精密加工领域,工大金凯的突围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项曾让国外工程师断言 " 中国人三年内造不出 " 的技术,如今不仅实现国产替代,更在国际市场上引发 " 鲶鱼效应 " ——国外设备价格腰斩,日本的光学镜片龙头企业主动寻求合作。

不仅助力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镜片技术弯道超车,也破解了离焦镜片定制的制造困局。

从 2016 年入驻镇江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开展项目攻关,到 2022 年研制出首条国产车房自动化生产线,破解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工大金凯六年磨一剑,以眼镜产业为突破口,借力超精密加工技术,助力丹阳 " 制造 " 向 " 智造 " 转型。

如今,工大金凯的创新脚步没有停下。

自由曲面镜片车铣复合机床已经从第一代迭代到了第三代,技术更加成熟,设备也更加智能,去年实现销售近 3000 万元。

" 这些年来园区取得的这些大大小小的成绩离不开高新区这片热土,离不开从上到下的关心。"

据园区运营公司总经理卢志锋介绍,为了解决初创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来到这里创业更加安心、顺心。

只要是经过筛选入驻的项目,园区会给予全方位的呵护、助力。

" 我们推出了‘三年免租’政策,帮助初创企业跨越早期的死亡谷。同时,不管是前期的工商注册、人事招聘,还是人才科技政策、经营遇到的困难,我们都提供一站式服务与辅导,并通过承办产学研专题活动、举办各类创业路演活动,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促进创新资源加速向园区汇聚。"

正是通过园区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工大金凯的项目破壳而出,很快就成了规上企业,在相关融资方面,也得到了园区的大力支持。

" 我们研制的第一台机床作为项目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产品是失败的。"

工大金凯的负责人提到:" 当时对标的国外机床是 90 秒加工一片,我们的要 130 秒,并且我们刚研制成功,国外机床就提高到了 60 秒加工一片。花了 3 年时间研制,没有一分钱收入,到头来还是跟跑者。"

但好在第一次机床产品出来后,工大金凯就先后拿到了省工信厅关键核心技术项目 600 万元及省‘双创计划’ 500 万元的奖励,还得到镇江市‘金山英才’顶格 1000 万元、丹阳市‘丹凤朝阳’顶格 1000 万元的奖励。

正是这一笔笔资金的支持,工大金凯的二代机、三代机才相继问世,成为全球 " 领跑者 "。

在工大金凯的一路追赶下,国际上的变焦镜片超精密机床已大幅降价。

与此同时,工大金凯已经实现了从贴膜机、上盘机、自由曲面镜片车铣复合机床、抛光机和激光打标机的全套变焦镜片生产线的 " 交钥匙 " 工程。

工大金凯的成长轨迹,映射着镇江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独特的孵化逻辑。

自 2016 年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正式运营以来,已经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达 180 余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6 家;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 25 家,培育规上企业 9 家。

通过 " 三年免租 + 技术入股 " 的柔性政策,园区为众多初创企业卸下了生存焦虑,并主动为企业对接合作方,形成协同创新矩阵,为高端设备的研发,添瓦加砖,推动镇江丹阳从 " 眼镜镜片 " 向 " 光学模组 " 的产业链跃迁。

隐形冠军的生态化培育

当苏州的生物医药、无锡的集成电路、常州的动力电池构筑起新兴产业地标时,镇江的产业转型也面临关键抉择。

现在看来,这座人均 GDP 高达 15.2 万元(2023 年)却在互联网声量微弱的城市,已经在长三角产业竞赛中找到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向细节要深度,向堵点要答案,在高端装备领域构建出独特的孵化矩阵,用隐形冠军的姿态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江苏 " 十三太保 " 中,镇江的产业突围堪称资源约束下的经典案例。

340 万人口、江苏最小的市域面积,却孕育出 1617 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矩阵,独角兽企业 10 家,瞪羚企业 70 家的硬核阵容。

这种 " 小城大业 " 的密码,就藏在独特的产业模型之中:

面对土地和财政的硬约束,镇江选择将人才政策和营商环境做到极致。

数百亿投入的 " 金山英才 " 计划,打造了出全省第一的高层次双创人才浓度。

从鱼跃医疗的生命科学产业园,到工大金凯的超精密制造服务中心。

这座城市的产业实践,正在改写苏南模式的内涵:

从 " 村村点火 " 的规模经济,转向 " 一纳米宽、一万米深 " 的精工经济。

从依赖外资的加工制造,升级为自主可控的硬科技突围。

当国外工程师开始研究丹阳的机床参数,当日本采购商为 " 镇江精度 " 竖起拇指,这座千年古城的产业复兴,已然成为观察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佳切片。

排版 | 椰子

编辑 | 微澜 主编 | 孙允广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