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方网 1小时前

津蓟市郊铁路十载风华:交通动脉 旅游纽带 民生桥梁

天津北方网讯:2025 年 4 月 30 日,津蓟市郊铁路迎来开通运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十年间,这条全长 113 公里的铁路,从最初的能源原材料运输生命线,逐步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交通纽带、旅游通道和便民惠民线,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出行记忆。

十年蜕变:从货运为主到黄金旅游线

津蓟铁路始建于 1960 年 3 月 15 日,1965 年 1 月 1 日开通运营。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主要承担着煤炭、建材等能源原材料的运输任务,为共和国和天津市的建设贡献力量。截至 2013 年线路改造升级前,累计运送各类货物达 5.4 亿吨,发送旅客约 1900 万人次。

2015 年,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津蓟铁路迎来重大变革。4 月 30 日,升级改造后的津蓟铁路正式开行天津至蓟县(现蓟州北)市郊客车,成为天津市第一条实施公交化运行模式的市郊旅客列车专运线。

这一改变,不仅优化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还带动了沿线产业的转型升级。市郊列车开行以来,车次不断增加,从开通初期的每日 4 - 8 对逐步调整至现在,平峰时段为 6 对,高峰时段(黄金周、暑期、周末)9 对。10 年来,市郊列车共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 1500 万人次大关,达到 1659.2 万人次,10 年增幅超 10 倍,记录直逼津蓟线改造升级前近 50 年的发送旅客总数。最高峰 2016 年 4 月 30 日,当日发送达 1.97 万人次。

车站故事:见证客流起伏 服务八方旅客

作为全线终点站和旅客游客集中上下车的目的地,天津车务段蓟州北站在这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长任希亮介绍说:" 蓟州北站的客流弹性很大,少的时候一天几百、千把人,多的时候,历史最高一天能发送 1.5 万人,去年清明那天也发送了 8500 人,近期平稳时每天也有四五千人。"

为应对大客流,蓟州北站在硬件设施和服务体系上持续升级。10 年来,车站先后两次对候车室进行优化布局,将售票处搬迁至站前广场,并增建了三处自动售取票厅,不仅极大地扩大了旅客的候车空间,还让旅客购票乘车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车站配置了自动售取票机、进出站自动闸机、安检等现代化设备设施,优化了进出站流线,实现了旅客仅凭有效身份证件 " 一证通行 ",让旅客的出行体验更加便捷、环保。

在软件服务方面,蓟州北站组建了由行车、调车、客运等党员骨干队伍组成的 " 满天星 " 特混服务组。每逢节假日等旅客出行高峰,这支队伍便迅速响应,为旅客提供引导、帮扶等贴心服务。此外,车站还与地方交通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每趟列车的客流情况,及时反馈上下车人数、到达时间等信息,方便调配公交车,确保旅客 " 最后一公里 " 运输接驳无缝衔接。遇到节假日大客流,车站还会和交警大队联动,实行交通管制,疏导车辆,保障站区周边交通秩序。

蓟州北站客运值班员刘国民回忆起车站的变化,感慨万千:" 我是 14 年从售票员岗位来到蓟州北站的,那时候,车站一天就一趟客运车,工作相对轻松。后来市里推行全域旅游政策,车站改造,开行市郊列车,车次一下子增加到 8 对,还和北京通了车。虽然作业量大幅增加,但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列车认识了蓟州,心里也挺欣慰的。" 如今,蓟州全域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修路、建房、搞游乐项目、招商引资,都是围绕旅游来开展,车站的客流也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热闹劲儿。

此外,蓟州北站的历史文化也颇具特色。站内的纪念馆由北京局投资建设,馆内有不少老物件,如以前的接车铃、小灶台等,充满年代感。任站长表示:" 我们希望把纪念馆打造成旅客打卡景点,但目前因面积有限、安全把控等问题暂时还未实施。不过,旅游局和相关部门正在计划开通旅游专线,打造特色车厢,未来旅客可以在车厢里喝茶、听相声,了解铁路发展史,到站后还能参观纪念馆,游玩周边景点。"

列车变迁:硬件升级 旅客群体多样化

负责天津到蓟州北 S9104 列车的列车长刘佳,从 2015 年 4 月 30 号津蓟线列车升级改造开始,已经在这条线路上工作了 10 年。他见证了列车的巨大变化和旅客群体的新动态。

刘佳介绍,以前的绿皮车条件简陋,冬天靠燃煤暖气取暖,夏天只有电风扇,旅客喝的开水是烧煤开水炉供应,座椅也都是硬座。2015 年升级后,虽然外观还是绿皮车样式,但车体换成了红皮车,内部设施焕然一新:装上了空调,配备 24 小时电开水炉。车次从原来每天一对,增加到现在的 9 对 18 个车次,三列车同时在线路上运行,大大提升了运输量,旅客乘车体验也显著提高,票价最高才 18 块 5,性价比超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列车也在不断更新。刘佳说:" 从 2015 年改造后,我们会根据车厢使用年限和相关要求,不断返厂翻新,逐步更换新设备。比如以前的落地式电茶炉,现在换成了小巧的内嵌式茶炉,能随时提供热水。大概 4 年前,还有个别车厢做不到 24 小时热水供应,现在基本都能保证热水不间断了。"

在这 10 年里,旅客群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平时周一到周四,主要是旅游的和老年旅客;一到周末,在市内上学的学生客流就上来了。很多老年旅客退休后,喜欢和战友、同事聚在一起,坐着列车到蓟州,住农家院、爬山玩水、打牌聊天,享受悠闲时光。

近年来,随着蓟州旅游宣传力度加大,各种特色活动不断推出,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冬天是客流淡季,现在因为蓟州多个滑雪场建成,不少年轻人来这滑雪,冬天的客流量也增加了。

列车上还出现了不少新鲜事。由于火车实行实名制,进站要刷脸认证,一些参加动漫节、化着浓妆 cosplay 的旅客经常刷不过脸。后来铁路部门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只要旅客能出示身份证或 12306 认证过的电子信息,车站核实后也会让他们顺利进站乘车。现在每到周末,早上的车次经常能看到穿着动漫服装的年轻人,还有骑行和滑雪的旅客也多了起来。老年旅客携带的物品也有变化,以前很少看到他们带乐器上车,现在经常能看到有人背着二胡、吉他,甚至还有带唢呐的。

幕后守护:保障线路安全 默默奉献付出

天津工务段的孙玉江负责津蓟线的线路维护工作。他介绍,津蓟线的道口较多,虽然自 2015 年开通以来进行了 " 平改立 " 作业,消除了两个安全隐患较大的道口,但目前仍有 35 个道口。为了保障市郊列车安全运行,这 35 个道口 24 小时都有人值守,值守人员来自车站、工务部门,还有地方监护人员。

孙玉江说:" 我们在道口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郊列车到来前,疏导交通、实施管制,确保列车安全正点通过。津蓟线穿行村庄路段多,以前没加密护网的时候,老百姓放养的羊、驴等大型牲畜经常跑到铁路上,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列车开通后,我们在沿线两侧加密了护网,实现全封闭管理。同时,为了配合提速,我们把原有的 69 型枕木全部换成了新型号,钢轨也从旧轨换成了 60 公斤的新钢轨,提升了轨道基础标准。"

线路维护工作既专业又有风险。孙玉江和他的同事们主要利用 " 天窗 " 时间进行作业,也就是在列车停运的空隙,一般是 2-3 个小时,对线路进行整修。没有天窗点的时候,他们会上线巡视检查设备。巡视时要时刻注意周边环境,看看护网有没有破损开口,汛期要查看路基有没有被雨水冲刷,平时还要留意周边树木有没有倾斜威胁到行车安全。

现在津蓟线从以前以货运为主转变为以客运为主,对安全和旅客舒适度的要求大大提高。以前货车运行,轨道误差 5 - 8 毫米都能接受,现在客车运行,误差必须控制在 1 毫米以内。为此,他们引进了很多智能化检修设备,比如根据 PQI 检测标准,用大型机械进行捣固作业,现在线路也铺设了无缝钢轨,就是为了提升旅客乘车的舒适度。

孙玉江表示:" 我们的工作特别忙,一周 7 天几乎每天都有天窗作业,时间大多在凌晨 3:20 - 6:20。作业结束后,还要进行区间巡视,检查周边环境。碰上五一等节假日,35 个道口都得安排路工看守;下雨要防洪,防止路基被冲;下雪得及时清扫道岔,避免结冰影响道岔正常运作。虽然工作辛苦,但我们知道,线路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作为铁路的‘幕后守护者’,我们默默付出,就是为了保障每一趟列车安全运行,让旅客有舒适的出行体验。"

津蓟市郊铁路的十年,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十年。它不仅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还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繁荣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随着津蓟铁路扩能改造项目的推进,这条铁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继续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摄影 王海蛟)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