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赶碳号科技
等过了这段财报季,赶碳号再说光伏的种种好。现在,我们仍需要一起直面冰冷的现实。
A 股所有上市公司 2024 年年报、2025 年 1 季报现已披露完毕。这些新鲜出炉的财务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无比真实地映射出光伏企业的生存状况,直观,一比一地还原行业、企业当下面临的挑战。什么是洗牌?总有人会出局,会离场。如果洗到最后,都没有几家甚至一批重量级的企业破产重整,那还叫洗牌吗?去产能、去杠杆,就是这样痛苦。我们种下的一部分因,到最后也只有我们自己扛。
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去发现哪些企业经营质量相对较好,哪些企业持续经营的风险较大,哪些企业可能扛不住这轮光伏寒冬。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来看光伏逆变器企业普遍不错,光伏设备企业已经不再风光,而光伏主材、光伏辅材的业绩普遍很差、非常差。今天,我们先说主材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是光伏的市场主体、基本盘。
所以,赶碳号也会在差中选优,在某项指标上稍好一些的,可能会重点说一下, 对于巨额亏损、高负债、高库存、现金流枯竭等问题,也不回避,但就不划重点了。毕竟,有不少企业即将面临生死存亡时刻,索性留一线希望、留一抹亮色吧。
当然,对于市场中那一批忽悠的、甚至造假的公司,熟悉赶碳号的读者都知道,从来没有手软过。行业生态变坏,产业招商变乱,产品质量变差,和这些企业有极大干系。
这一轮洗牌,现在仍不是终局
今天,赶碳号和一家硅片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说,光伏还没有到最差的时候。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光伏企业发生前所未有的亏损,只是这一轮洗牌的表征,而不是终局。
产能过剩之恶果,是光伏产品跌价,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
光伏洗牌,如果具体到一家企业身上,一定是产品即使跌破成本价一大截,也要打骨折亏本卖,因为企业要保持流动性,要活下来。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就业和稳定,甚至强令企业不得停产停工,否则就不再为企业做融资担保。
企业亏现金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股价下跌,可转债转股价下修,然后是企业主体评级下降,银行、上游及设备、辅材供应商和员工讨薪等各种催收,最后是债务违约。这时,企业的现金一般亏完了,同时也搞不到钱了,这时就到了不得不变卖资产的时刻,其实资产也基本抵押殆尽。然后是债主苦主临门各种挤兑,残酷而血腥。
所以,当去年倒掉一个润阳时,给上下游造成怎样的连锁反应和恐慌,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如果没有地方国资接盘,恐怕会有众多相关方会被拖下水。
接下来,如果出现比润阳体量更大的企业发生这种流动性危机,怎么办呢?如果不止一家更大规模的企业出现问题,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并不是每一家企业的所在地国资,都像润阳的盐城或一道的衢州那样,有意愿或者有能力接盘、托底,又该怎么办呢?现在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救,但地方一换届,还真不好说。
在其它很多发生过产能过剩的行业,诸如地产、重化工、家电等行业,我们其实找都不到一种标准答案。因为,光伏的产业链实在太短了,各种风险太明朗了,各环节之间传导起来也太刚性了,财务的韧性和容忍度极低。
在外有贸易战、内有光伏装机放缓政策预期的双重夹击之下,光伏企业,其实已经没有太多路可以选择。
这是一个制造端高度市场化、竞争白热化,但在应用端、客户端却是政策性极强的行业;这是一个大头在外、但又不得不承受高达 3500% 的惩罚性、屈辱的税率的行业;这是一个理工科博士云集、一直为国争 " 光 ",现在却不得不殚精竭虑如何才能活下去的行业。悲哉,光伏!
关键是,市场需求仍在,而且市场增速也超过大多数行业。但是,光伏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速度之快,之猛,之广,除了前两年的房地产以外,在其它行业都极为少见!我们当然可以用市场需求增长,来换生存空间。但是,我们有多少企业的财务状况,撑不到供需平衡的那一刻呢?
另外,为何三倍产能于需求、过剩程度远甚于光伏的锂电行业,却没有发生光伏的惨剧呢?仅仅是因为光伏产能更加刚性吗?赶碳号虽然没有找到原因,但并不这样认为。
从制造端来说,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和重化工等很多行业相比,体量并不算大,不一定要非市场化的行为去拯救,但个人建议也不要非市场化的去折腾。
流动性之战!
表达完情绪,回到现实。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经济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企业不一定因为亏损、负债而倒闭,但会由于现金流枯竭而死亡。流动性是企业的命,企业的命,就靠流动性。
所以,短期看现金流,决定企业能否活下去,长期看利润,企业能否持续地赚钱,从根本上还要看资产质量与运营效率,能否避免 " 慢性中毒 ",渐渐掉队被边缘化。
光伏企业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就是现金流问题。现金流就血液,光伏洗牌洗的就是血条。因此,最先破产重整的一批光伏企业,一定是那些流动性差的企业。一些企业未来如果出事,也大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这非常可怕,因为这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一堆上下游的企业会受到拖累。
当然,这个简单的道理,企业家们深谙精髓,一直要确保流动性,通过银行信贷、占用上下游企业货款来囤积货币现金。
隆基绿能的货币现金是最充裕的。除此之外,截至今年 1 季度末,晶科能源、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几家头部企业的货币现金也都不少,在 200 亿至 300 亿之间。其中,通威的货币现金是变化较大的一家,去年年末只有 164.48 亿元,而在今年 1 季度末已经飙升到 291.47 亿元。这种变化或与全资子公司永祥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 100 亿元有关。
在手现金多,其实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分析一家企业,要看钱多还是短债多,看这些钱够不够偿债。
几家头部一体化企业中,在去年年报、今年 1 季报中,隆基绿能、横店东磁、大全能源这三家企业的财务费用居然是负的,其它企业都是正的。也就是说,这三家企业即使到现在,还在用钱生钱,要么存银行,要么买理财。
现金比率,是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能反映企业直接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这也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项关键指标。
高现金比率,可能预示抗风险能力强。不同行业的现金比率存在较大差异。通常认为,制造业的现金比率在 0.2-0.5 之间左右较为合适。
从现金比率指标看,大全能源高于 1.3,可以说是过于安全了,安全得都让人质疑,它的闲置资金太多,没有有效利用起来。在龙头企业中,抛开其它因素不谈,不得不说大全能源是离资金链断裂最远的一家企业。
现金比率不正常的大企业其实也不多。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京运通的现金比率已经低于 0.1 了,偿债压力非常大,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财务信号。此外,中来股份现金比率也较低。精准逃顶,抱上浙能的大腿,现在的中来貌似已经不怕资金链断裂了,只要大股东有钱就行。
结合财报和股价来看,京运通的风险可能更直观一些。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45.9 亿元,同比下降 56.3%。归母净利润亏损 23.6 亿元,同比下降 1100.5%;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24.1 亿元,同比下降 7412.8%。过去一年,京运通卖了不到 50 亿的货,相当于亏了一半的销售额。所以公司股价早已经跌破净资产,PB 为 0.6433。它应该是所有正经干光伏的企业(已经 ST 或濒临 ST 的企业不计)中 PB 最低的企业。
不过,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京运通资产负债率为 53.40%,并不算高。但是,现在光伏的行情、巨大的风险,企业再度举债的难度非常大,现在鲜有金主还敢借钱给光伏吧,看个人本事了。
是真有钱,还是假有钱?
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企业在手现金的性质,是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是自己的钱,还是别人的钱;自家的真实债务包袱究竟有多大。
一般来说,70% 是资产负债率的一条警戒线。
今年 1 季度末,跨界光伏的金刚光伏负债率超过了 134%,泉为科技的负债率超过 103%,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情况。这些即将被出清的企业,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令赶碳号没有想到的是:头部企业、明星企业的负债率也已经非常高了。
像协鑫集成负债率为 88.88%。不过,其定向增发已获得监管层批复,预计近期就能完成,届时公司负债率将得到极大改善。另外,毕竟不是单兵作战,背后还有个实力大股东。
最近即将从资本市场成功融资的,除了协鑫集成以外,还包括钧达股份。公司已成功通过联交所聆讯,现在正处于招股阶段,公司将于 2025 年 5 月 8 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并上市交易。
至于爱旭股份、双良节能的负债率,投资者们都是有心理预期的。
这次有些让人意外的反而是晶澳科技,在今年 1 季度末,负债率为 76.33%,在头部企业中排名第一。
当然,财务水平一向极高的晶澳科技,可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近期也准备在香港 IPO,不知能否如愿。客观说,一体化企业和专业电池片企业,市场认知可能不太一样,赶碳号近期会专题分析。
此外,忙着融资的企业还有晶科和通威:去年年初晶科能源宣布计划在德国上市,现在处在收尾阶段,通威股份通过子公司永祥也进行了股权融资,缓解了资金压力。
现在看起来企业降低负债的思路都很清晰:通过股权融资化解负债压力,而不寄希望于通过经营改善业绩。
当然," 土老财 " 大全能源依旧鹤立鸡群,资产负债率居然低于 10%。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应收款和应付款,是有必要分析的。虽然,只有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才可以占用供应商的钱。这当然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也是能力体现。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超过 300 亿的企业,有通威股份、天合光能、隆基绿能 3 家。这说明他们比较有优势,也说明作为他们的供应商,特别是辅材、设备企业资金压力不会小。供应商们和龙头企业合作,虽然会有应收款,但毕竟相对安全啊,有溢价啊,不像润阳或者即将倒掉的那些中小企业,货款都拿不回来。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有天合、晶科、隆基,均超过 100 亿。这在意料之中。这 3 家企业,也是 2024 年组件出货量排名前 3 的企业,而组件是光伏主材中唯一有账期的环节,有的账期长达数月,其他环节基本上是现货交易或是账期很短。
企业有较高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是一种最好的状态。起码不再失血,不需要输血。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个指标,企业万一想要修饰,成本代价也会很高。
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最差的是大全能源,最好的是天合光能。今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最差的则是晶科能源。但值得注意的是,晶科在 2024 年的经营性现金流很好,仅次于天合。晶科的这种季度性变化,大概率是因为采购原材料造成的。
光伏还有什么惊吓与惊喜?
前面主要在考察企业还有多少钱可以花,有多少血条可以用来参与行业洗牌。
其实,商业的本质是赚钱,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能赚多少钱。所以,从中期来看,还是要看一下各家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吧。
从产业链四个环节来看,硅片的日子当然是最难的,亏损的绝对值和占比都是最大的,这也是中环、隆基亏损最多的原因。弘元绿能、京运通、双良节能也亦如此,去年发生的亏损都超过了 20 亿元。
组件环节相对较好,有的企业尚可以实现微利。
看各家利润,要把 2024 年和今年一季度加总起来,这样更客观——有的资产和存货减值发生在去年四季度,有的则在今年一季度。
在一体化企业中,阿特斯一骑绝尘。至于横店东磁,赶碳号在第一时间就分析过:海外靠印尼产能和美国市场,国内则依靠宜宾的便宜电费。近期会专门分析一下阿特斯的财报,今天做个预告。
此后,分别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上述四家企业,也都是 TOPCon 阵营企业。
在衡量企业经营质量时,可以关注存货周转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如果是一家设备企业,就更需要关注资金回笼,而对于主材企业,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存货。
存货多少,与产品特性有关。电池有 " 有效期 ",所以企业的存货都少,周转快。硅料则较易囤积,硅片企业也会囤硅棒。京运通在过去该赚钱时也没赚到钱,有很大原因就和囤料有关。所以硅料企业和硅片企业,都需要有一定的库存。
就一季报存货来看,天合光能最多。这不是问题,因为有电站资产。天合富家的电站资产在存货中占比很高。这一点和正泰电器类似,正泰的存货更高。
通威的存货也有 155 亿,业内都了解,这是此前在丰水期利用电价低谷超产的硅料。此外,隆基、晶科、晶澳的存货也不少。
存货多还是少,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能做绝对的判断。关键要看存货的性质,以及存货种类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若是存货价格上扬,那就是大红包,如是存货价格下跌,那就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
此外,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现在,多数企业的 p 型产能的计提基本结束。
但是,受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的高额 " 双反 " 税终裁影响,这一部分产能也将面临计提的问题。虽然,现在东南亚四国的产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若计提,在财务上将会非常难看。
今天,赶碳号对企业财报的分析都基于数据,分析的标的也都是正经的光伏企业。即使他们的财务状况再不好,这些企业也是一群热爱光伏事业的人,是扎扎实实做事的人。当然,市场中永远不缺乏那些忽悠式重组的妖怪公司,以后有时间再专门关注。
如前所述,光伏企业当下的选择真的不太多,只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祝愿各家企业保住现金流,保住血条,从而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季!
祝愿每一位追光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