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星 野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抖音、小红书、美团等互联网平台纷纷公布了新一轮算法公开化举措,不仅主动揭开这一 " 神秘事物 " 的面纱,更进一步把驯服算法的主动权交到用户手中。
互联网平台之所以会有此举,是因为去年 " 算法问题 " 冲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对于 " 信息茧房 " 的担忧也被进一步点燃,而这种担忧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于平台的信任,也成为平台进一步增长向上的无形障碍。
实际上,算法在帮助用户 " 破茧 " 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平台也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来对抗用户的 " 信息消费惯性 ",这不仅有助于内容生态的长久健康,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加良性互动的社会。
"反直觉 " 结论:
算法推荐比自主选择更 " 多样 "
从去年开始,无论是中央网信办等监管部门还是媒体大众,都将关注目光聚焦到算法推送机制下的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而对于算法负主体责任的互联网平台则成为众矢之的。
在大众眼中,平台出于提高用户留存率、活跃度及商业利益的考量,有意通过算法为用户编织一个封闭的信息世界,从而导致他们视野日益狭隘,观点日渐极端化,社会舆论也日趋撕裂冲突,剑拔弩张。
然而,最近的一篇论文却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抖音等平台,算法推荐不仅没有加剧信息茧房,反而比随机推荐和用户自主选择更能促进信息多样性。这一发现挑战了公众对算法 " 操控 " 的传统认知,也为平台优化内容生态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顶级传播学期刊《Digital Journalism》发布了一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论文《The Effects of Pre-Selected and Self-Selected Personalization on Chinese TikTok ( Douyin ) 》,研究团队通过虚拟代理测试(Agent-Based Testing, ABT)模拟了用户在抖音上的三种内容消费场景:1. 纯随机推荐:无算法干预,内容完全随机;2. 算法预选个性化:仅由算法决定推荐内容;3. 预选 + 自选结合:算法推荐叠加用户主动互动(如点赞、评论)。
结果显示,第二种场景下的新闻类别多样性最高,甚至超过了纯随机推荐。当用户通过互动表达强烈偏好后,新闻多样性反而下降。" 用户总认为算法在‘困住自己’,但实际上,算法比人类更擅长打破兴趣边界。" 论文第一作者师文解释称," 平台需要平衡用户粘性和内容多样性,算法设计者会主动注入跨领域内容以防止用户流失。"
这项研究通过 ABT 捕捉算法与用户行为的双向影响,突破了传统静态数据分析的局限,因此可能会比用户的 " 直觉 " 更接近真相——环绕用户的 " 回音壁 " 很大程度上是由用户自己构建的,而这更多是信息过载时代的保护心智的一种手段。
从商业利益的考量出发,抖音等平台也是最希望打破茧房的那一方,因为它亟需打破 " 内容极化 - 用户流失 - 商业化受损 " 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本地生活等服务类信息领域,例如,餐饮类内容若被过度推荐,用户对旅游、教育等内容的接触率会骤降。
用算法帮助用户 " 破茧 "
平台可以做更多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上述努力并没有打消社会对于 " 信息茧房 " 的担忧。那么,平台应该如何打破目前的舆论僵局?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为用户建立动态兴趣图谱。目前用户标签系统过于静态化,从而导致了推荐系统高度同质化,如果将用户兴趣建模为动态概率分布(例如科技 60%+ 财经 30%+ 健康 10%),根据用户浏览行为实时调整权重,一旦某类内容占比超过预设值,将自动触发跨领域内容注入。相比依赖用户手动设置(对抗天性),这种动态自动调节机制,可以实时介入 " 成茧过程 "。
其次,在产品层面进行用户行为引导。信息流之所以是一个极易成瘾的 " 沉迷装置 ",就在于它仿佛一个没有出口的全景屏幕,隔绝了用户与外面的世界。平台可以主动打断这样的沉浸状态,通过在信息流中插入 "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领域 " 卡片,或者 " 换换口味 " 等轻量化提示,将用户从信息 " 暴饮暴食 " 中 " 解救 " 出来。
此外,平台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分层治理。对 " 兴趣极化型 " 用户采用渐进式内容渗透;向 " 兴趣广泛型 " 用户开放高级设置(如自主调节推荐多样性等级)。如前面的 " 动态兴趣图谱 " 一样,这不仅要求算法推送的千人一面,更需要推送机制的因人而异。
目前,抖音等平台的举措,更多是将算法主动权交由用户手中,然而主动打破信息茧房不仅违反用户天性,也对其媒介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在算法透明化、分发机制多元化之余,平台更应该积极发挥算法 " 破茧 " 的潜力,通过技术去对抗 " 人性惯性 "。这样做虽然有可能牺牲部分短期指标,却能够换来平台生态的长期健康。
实际上,在 " 信息茧房 " 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大众对于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倦怠。在短视频实现全民渗透之后,用户时长也撞上了无形天花板。QuestMobile 的数据显示,自 2022 年开始,国内短视频 APP 的月人均使用时长就在 60 小时上下波动,缺乏进一步向上突破的动能,平台之所以亟欲 " 破茧 ",也是希望通过扭转用户的信息 " 偏食 ",用多样化的信息消费推动新一轮的时长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短视频,短剧平台更需警惕算法所导致的内容单一化问题。虽然红果等平台用户量增长迅猛,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也达到了 1.38 小时(QuestMobile 2024 年 3 月数据),但风口之下,短剧也在迅速走完传统影视类型的生命周期。
为了尽量延缓用户集体 " 内容倦怠 " 的到来,主动帮助拓宽观剧视野就显得尤为关键。红果短剧之所以在春节档推出了 12 大主题会场,正是为了让更多用户接触到谍战、武侠、奇幻等更多的内容类型。不仅如此,推动用户 " 转换口味 " 也将帮助短剧深入传统影视的内容腹地。
美团、小红书的 " 算法进化 "
不应止步于被动应对
去年 12 月 27 日,美团公布了八项算法改进举措,其中包括在 2025 年底前逐步取消骑手超时扣款,推动从负向处罚向正向激励的转变。2 月 14 日,美团发布公告称,将在部分城市进行新一轮 " 取消超时扣款 " 试点。此前,美团已经针对骑手防疲劳、订单分配算法公开和新骑手帮扶等具体规则进行了优化。
如果说抖音的算法治理是为了维护平台的生态平衡,增强对用户的持续吸引力,美团 " 从负向处罚向正向激励 " 的转变,则是在 " 鲶鱼 " 京东的压力之下,重新调整用户需求与平台运力之间的平衡,不再一味依赖算法这根指挥棒。" 取消超时扣款 " 是值得鼓励的一步,但美团不应仅限于此,而是需要在算法之外为平台注入更多人性温度。
如何让骑手从疲于奔命的算法牢笼中解脱出来?如何降低消费者对于限时送达的严格预期,为双方留出更多的弹性协商空间?外卖平台需要的不是对于算法的小修小补,而是对平台底层逻辑的重新思考。
今年一月份,小红书也宣布将推出九项举措,进一步落实算法公平公正,推动平台治理相关规则透明化。相比于抖音、美团等平台,小红书此举更多是在应对日益严峻的 " 黑灰产账号 " 问题。小红书 2 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治理团队共处置黑灰产养号超过 100 万个,AIGC 大模型的进化让这一问题进一步升级。小红书之所以会成为 " 重灾区 ",算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平台算法过度依赖兴趣标签,导致跟风创作成为小红书上的一大 " 流量密码 ";其次,算法缺乏内容真实度评价机制,不仅用户难以区分真实分享与营销内容,也极大地削弱了平台的商业价值;最后,小红书算法过度追求互动指标,优先推荐引发情绪共鸣(如焦虑、争议)的内容,导致 " 标题党 " 和擦边内容泛滥。而这些 " 算法偏好 " 不仅给黑灰产账号创造了可乘之机,也阻碍了小红书的进一步破圈向上。
因此,小红书的 " 算法进化 " 不能止步于被动应对,更应该针对目前平台的内容生态及理想状态,从总体机制上进行全盘重构。唯有 " 灵魂深处闹革命 " 的勇气和魄力,小红书才有机会突破目前的困局,重拾增长新动能。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
邮箱:meiqi402@163.com
欢迎关注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