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Techweb 02-17

接住哪吒“泼天富贵”,影院“过了个好年”

开年一股三昧真火,烧出了直冲百亿票房的哪吒。

手戴乾坤圈、脚踩风火轮,横冲直撞的 " 三岁小儿 ",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 " 泼天富贵 ",不仅突破了国际上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垄断,也让一些处境艰难、甚至濒临倒闭的影院看到了新的希望。

2021 年逐渐回暖,2024 年又降至冰点,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来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影院生意难做几乎成为了行业共识,2025 年开年,投资影院的老板们怀着久旱逢甘霖的心迎接 " 小财神 " 哪吒到来的同时,却也面临 " 虽解近忧、难酬远虑 " 的局面。

2024 年,在春节档短暂的欢呼后,一路走低,往年火热的暑期档和 " 十一 " 黄金周档接连爆冷,票房甚至滑落至十年前的水平,本就靠旺季吃饭的影院生意下滑,不管是一线城市连锁影院,还是县城电影院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到电影市场大盘遇冷、遭遇低谷,再到 2025 开年大火,影院生意经该如何书写?靠哪吒 " 过了一个好年 " 的影院人,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等来 " 泼天富贵 ",影院 " 过了个好年 "

截止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 2》)票房已达 100 亿,观众依旧热情不减。据报道,在河南鹤壁的某影院,该片排片场次达到了惊人的一天 99 场,平均 10 分钟一场,高峰期甚至 5 分钟一场。

影院经理张丽告诉 Tech 星球,今年春节档可以说是让电影院 " 过了个好年 ",影院超额完成了 1 月至 2 月设定的销售目标,哪吒让大家迎来了开门红。春节档的大盘去年为 80 亿,今年为 95 亿,增加了 18%。而她所负责的几家影院,春节档相较去年的票房增幅基本为 50%-60%,远超大盘增幅,《哪吒 2》单部影片对票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 70%-80%。

" 影院工作人员过年期间基本都在加班,哪吒票房表现太好了,我们从一线票务人员,到跟片方广告商对接的运营人员都工作量暴增,还紧急招了不少大学生寒假工。为的就是能完全地接住这一波 ' 泼天富贵 ',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虽然很忙,但大家心里都是开心的 ",张丽表示。

影院员工王阳告诉 Tech 星球,除了今年春节档哪吒的助力,近两年的影院生意基本处于低谷,哪怕春节档期有较高的营收,但是进入淡季后,基本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整年的利润也有大缩水。经营能力较好或者所在商圈较好的影城,能够通过增加淡季场地外租、广告、娱乐设备租赁收入,保持盈亏平衡。所处地段较差或者经营能力较差的影院,只能完全靠影片质量和大盘提升,就基本属于亏损状态。

春节属于电影院最重要的黄金档期,对于王阳所在的影院,往往占全年收入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影院会非常重视,在春节前召开档期准备工作,包括影片分析会议、现场动员会、培训等相关会议。

对影院来说,营销和运营需要两手抓。张丽负责的主要是营销,从定档开始就会不断策划活动,无论是短视频、公众号还是自媒体平台的大 V 宣传,都会全力以赴冲击春节档。

这时也会涉及到影院之间的竞争,需要找准自身的优势进行宣传,提高购票性价比和观影体验。影院会推出各类会员卡,比如 180 三张票套餐、抖音直播间优惠券,自有购票渠道券包优惠等。此外,也会跟片方、粉丝合作做一些包场等等,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顾客。

王阳告诉 Tech 星球,自己家旁边的一家影院已经冷清了大半年,多数时间都处于非营业状态,所在商场也濒临倒闭,该商场内只留存了一家影院、一家 KTV 和地下的几家餐厅。而今年春节,影院重新开始营业,一度门庭若市,场次从早拍到晚,自己家人想去看《哪吒 2》,到大年初三都没买上票,甚至晚上 12 点的场次也常常爆满,边角位置都抢不到。

但并不是所有影院,都有机会撑到 " 泼天富贵 " 降临的那天。

有网友表示,自己家附近的大地影院是去年 10 月份倒闭的,没赶上好时候,哪吒大火也没有重新营业,影院设施还不到十年使用时间就倒闭了,挺可惜的。

影院投资人谢添告诉 Tech 星球,据他所知,去年一年,身边同行 60%-70% 都在苦苦支撑,所以濒临倒闭的影院被哪吒盘活,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今年同行们在影院同行群里聊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没有哪吒,根本不敢设想现在影院生意会是什么样。

尽管如此,很多从业者都在考虑是否要在这波热度结束后选择关店,之前的亏损压力很大,靠哪吒也许能够大幅度弥补原来的窟窿,但下一部有如此功效的大片不知何时才能出现。

影院为 " 续命 " 各显神通

2020 年 7 月底,影院正式开放,《八佰》作为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第一部上院线的影片,取得了 31 亿票房,为复工后电影业的回温带来了曙光,2021 年全国电影票房便恢复到了 2019 年大概 7 成左右。

2023 年暑期档则出现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封神榜:朝歌风云》等大爆的影片,让电影院又看到了希望。但 2024 年的再次降温,让不少影院陷入了生存危机。

2024 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 425.02 亿元,较 2023 年的 549.15 亿元同比下降 22.6%。观影人次也降至 10.09 亿,同比下降 22.3%,仅为 2019 年观影人次的 58.4%。高票房体量影院数量减少,八成影院年票房不足 500 万,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均同比下降超两成。

头部大片缺失、观众观影习惯变化、娱乐消费多样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影市场大盘低迷。

谢添告诉 Tech 星球,如果是疫情前就开业的、一直活到现在的影院,大部分仍然是欠着房东租金的。在疫情期间能够活下来的影院,要不就是房东同意影院拖租金,等以后有钱了再还,要不就是影院出让一部分股份,让物业也成为股东,大家绑定在一起更容易存活。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取决于与物业的沟通,他也尝试过一些更加灵活的交租方式,比如用电影票抵租金,一张票价值 30 元,给物业提供一万张,这价值三十万的票就算是交了租金,物业可以拿去做整个商场的活动。

在艰难时刻,影院人只能想方设法降本增效,或是另辟蹊径,努力利用现有场地挣钱。

谢添告诉 Tech 星球,影院的降本策略一般是先谈租金优惠、再节省人工水电成本," 比如说,一家原有 15 个员工的影院,现在可能就缩减到就 4-5 个,然后再缩短放映时间,比如以前可能早上就开,后面到中午开,再到下午开,有一些影院的甚至只开晚上的,白天都不开了。"

还有些影院找到了白天利用空间的另类方式。2022 年 11 月,为了利用空闲影厅并提高知名度,成都莱纳星影城推出了午休服务,影院周边写字楼密集,这一服务深受上班族喜爱。影院在工作日 12:00 至 14:00 提供该服务,并推出了 12.9 元和 18.9 元的套餐,午休期间影厅内不播放电影,只保留微弱灯光,提供舒适的沙发座椅,并有叫醒服务。

谢添去年 9 月在老家县城新开的影院,装修阶段就考虑到了很多场地应用情况。" 我们做了一些小舞台和酒廊,顾客来了可以喝鸡尾酒,也可以听听歌。还做了一个类似 VR 体验的项目,类似 3D 观景,可以几分钟体验一次。

此外,也会做一些脱口秀的项目,请一些喜剧团队过来做活动。" 我们还有情侣厅,有时会策划相亲活动,找个主持人来做一些互动,大家看看电影聊聊天。做这些活动策划都要费精力费时间,可是现在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但这些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没办法靠此吃饭,最大的收入还是靠电影票房本身。" 我们的经营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如果上游影片没有达到临界点,做任何事是白费的。"

提到现在普遍的高价电影票,尤其是县城电影票涨价,谢添表示,除了现在片方的最低发行价提高,从市场角度看,价格还是根据需求来确定的,县城影院数量少,春节年轻人返乡观影人数急速上升,又有大热的片子上映,很容易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 经历低谷期,现在有这个市场需求,难得有这么好的片子,老板们当然想要多赚一点 ",谢添说。

电影市场重燃信心

2015 年到 2019 年,是中国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的五年,也是资本市场大量投入、投资人大批量涌入影院投资的五年。在这五年间,中国电影市场从高速增长到逐渐成熟,银幕总数从 2.8 万块增长到 6.6 万块,影院也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推进了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随着几次爆款电影的诞生,观众消费习惯也逐渐被培养,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观影。

谢添告诉 Tech 星球,在那个时期,投入资本在几百万左右的影院,一年光是票房轻轻松松就能赚上百万,甚至仅靠广告便能赚上一大笔。当时投放片前广告的金主老板,基本都是原来做房地产、珠宝、汽车等生意赚到大钱的人,出手非常阔绰,如果是票房预估上千万的影城,广告公司常常会在开年就支付影院上百万的广告费,他们将影院所有 5 分钟映前广告承包后再与片方和品牌对接,相当于中间商。

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影迷,都希望电影市场能够回到甚至超越那个繁荣时期,但现实是严峻的。

谢添表示,影院是整个电影行业的下游产业,它对未来的全部预期其实都是来自于上游,如果没有好片子,影院再怎么努力也拉不来观众。

" 市场是残酷的,但也是最真实的,观众一张一张票买出来的数据不会骗人,影院也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内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关注观众真正的需求才是硬道理,靠概念堆砌、思维固化地墨守成规,行不通了。"

此外,作为电影市场的上下游,各参与方之间健康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整个行业而言也很重要。当片方与影院在排片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一些强势的上游公司可能会通过密钥发放来要挟影院,如果达不到排片量就收回密钥,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如果能够多一些有效沟通,大家抱团取暖。

2019 年,《哪吒 1》上映时," 我命由我不由天 " 的呐喊直击人心,带动电影票房势如破竹。五年后,《哪吒 2》强势归来,刷新中国电影票房记录的同时,也让整个电影市场重燃信心。

(备注:文中皆为化名。)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