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3 日,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记者选择了一家看上去比较靠谱的 " 东方优品店 ",其售卖的白菜明确使用了地理标志产品名称——胶州大白菜,而且展示的礼盒上也有地理标志产品的专用标志,礼盒装的一棵四斤半白菜,打折后卖 155 元。而之所以这么贵,店铺客服表示因为正宗。
可收到货后,记者发现货不对板。


按照提示,记者找到了快递员所说的农贸市场,但是,找了好几圈都没找到店铺商家。于是,记者又请揽收的快递员帮忙辨认了一下卖家的位置。说话间,店铺的工作人员出来了。记者带着那棵 155 元的白菜,当场进行了确认。确定了白菜是这家店发的货后,记者设法联系上了店铺老板,询问这个白菜到底是哪来的?店铺老板告诉记者是山东胶州大白菜。
如果按店铺老板所说,这棵 155 元的胶州大白菜是真的,那么,商家给记者发的货为什么没有其在网页上宣传展示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呢?店铺老板告诉记者是因为现在礼盒不好订,需联系包装盒厂家重新设计一下。

农贸市场的商家表示,记者那棵胶州大白菜和自己家的白菜一样。怕记者不信,商家还让记者自己从筐里取菜对比,并告诉记者自己家的白菜售价 9 毛一斤。

真相到底如何,记者带着这棵 155 元大白菜来到了青岛胶州市,请胶州市大白菜协会的会长做了进一步的甄别和鉴定,会长告诉记者这颗 155 元大白菜不是胶州大白菜,而是南方大白菜。

专家告诉记者,正宗的胶州大白菜在农历小雪,也就是 11 月 22 日前后才收割,而记者从网上所购买的这些大白菜都是在 11 月 5 日之前购买的,从时间上看也根本对不上。

记者继续追踪了其中一单的发货地,来到山东胶东某地。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了发货人,没想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发货人告诉记者,白菜是他的,但是他买的是北方大白菜、山东大白菜。
为了证明记者下单的网店确实不是自己的,发货人给记者展示了他自己的网店,卖的的确是胶东大白菜和北方大白菜,也从来没有对外宣传过自己卖的大白菜是胶州大白菜。那么,来自这个商家的售价 15.9 元一棵的普通大白菜,是怎么被包装成胶州大白菜又以 24.4 元的价格卖到记者手中的呢?


一些卖家利用无货源店铺的方式,打着地理标志产品幌子,高价销售假冒胶州大白菜等特色产品的现象,在电商平台上并不少见。不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无货源店铺甚至还形成了很多较为固定的组合式销售网络。


自家的店铺本来卖的 25.8 元普通大白菜,却被三家别的商家包装成胶州大白菜分别加价到 36.88 元、38.51 元和 38.64 元卖给了记者。说到这些,这位店家也是颇为无奈。
记者调查发现,针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侵权假冒行为,大多是无货源店铺在做。在电商平台上的这种无货源店铺,往往一开就是多家,甚至几十上百家,便于投机经营。通过进一步查证,记者发现,这三个店铺虽然有不同的公司名称,其营业执照上的法定代表人却都是一个人——于某某。甚至,还有很多其他店铺的法定代表人也是于某某。

为了牟取利益,这些卖家甚至直接打着地理标志产品的旗号。虽然价格从十几到几百不等,但商家们所用的宣传语和图片几乎都一模一样,是彼此复制粘贴,真假难辨。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累计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有 2544 个,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已核准了 7402 件,相应专营商家总数近 3.3 万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直接产值超过 9600 亿元,且连续多年稳定增长。推动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既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也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但无货源店铺用假标、套牌、加价的手段,把普通白菜包装成地理标志产品这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同时,全社会也需更加重视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保护,相关部门增强协同、加强监管,进一步引导和营造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编辑|应凰
审校|孟夏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