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为什么我判断 90% 的中国 ToB 公司不需要 GEO

文 | 谢强 byron

过去三个月,ToB 圈子里有两个最吵的词:GEO 和 Agent。

一个被吹成未来的流量入口,一个被当作下一代产品的形态。

明确一点,我反对前者,赞成后者。

有句很直白的话是,今天大多数 ToB 公司跑去做 GEO,既不科学,也不值得,更不可能短期见效。实话实说,90% 的中国 ToB 公司不需要 GEO。

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是在错误的时间点,把资源投入一条错误的赛道。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必须说明,我不是反对 GEO。而是请所有人先搞清楚,GEO 是不是你现在该 All in 的方向。

01

我很想明确告诉所有人,做 GEO 不是不可以。

但是 GEO 现在最大的问题——它连 " 产品和商业闭环 " 都还没长出来。

你现在看到的 GEO,乍看像是 " 下一代 SEO",好像是 AI 大模型时代的获客必修课。

但只要你深挖三层,你就会发现一个本质问题,GEO 现在和大模型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形态。

东西都不成熟,你指望它有稳定的利益闭环?

02

不成熟的点,是两个。

第一,现阶段的 GEO 形态是,你问大模型,大模型给你做产品推荐排名。这是老板们最关注的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有多少 toB 用户,在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官网寻找产品?

有没有?一定有。

但有多少?可以去看看 AI 大模型给你的引流数据。我的答案是,有极少部分,但一定不如搜索引擎带来的多。toB 用户的采购行为习惯,还是在搜索端。AI 大模型会对口碑起作用,但是,它在本质上并没有颠覆现在的用户进入习惯。

反过来讲,如果 GEO 真的颠覆了流量来源,我相信大模型比你反应快,因为这个获客行为如果数据量足够,那么本质上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就不存在了。大模型立刻开始可以进行 toB 的收费卖流量。

你以为想干掉百度的人还少吗?

第二、GEO 的本质是大模型,而各个大模型又在不断的迭代且市场份额不稳定。所以,它存在着一系列行业级的结构性不稳定性。

现在所有的 GEO 供应商都会给你讲,你的推荐排名到底如何。当然了,这个结果里,如果你排到第一,大家都很高兴。那么问题是,排到第一,会给你带来多少流量呢?嗯,回到数据平台去看看,发现 AI 引入的流量量级还是那样子,没有本质提升。因为用户从 AI 大模型获取的还是信息,而不是入口。其次,AI 大模型这么多,权重评估逻辑不稳定,变动像季风一样频繁。你根本无法定位问题,也无法形成体系化方法论。而且大模型检索和搜索引擎检索的混合形态还在雏形阶段。你问百度、问 deepseek、问千问,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同。你现在害怕错过他们,但是他们根本说不清楚给你带来多少流量,也说不清楚未来的分配机制会落在哪。你在赌一个连平台方都没定型的机制?全靠玄学去做增长?那还不如去拜文殊菩萨。

讲白了两句话,GEO 是趋势。但是 GEO 现在在 toB 流量端还没办法跟百度掰手腕,甚至其他搜索引擎也都没办法跟百度掰手腕。再加上面向各个大模型的 GEO 规则目前不具备完善性,也没有顺向的商业闭环给你供给稳定流量。

反过来想,别人做各个大模型的 GEO,你去抢底子更扎实的百度,可能没毛病。

这句话我认真讲的。

03

我最近听到最多的抱怨是——我们的流量效果很差,是不是竞争对手通过 GEO 把我们流量打下来?

我只能说——如果这么思考,你太高估 GEO 了,也太低估用户行为的稳定性了。

中国 toB 应该有个共识,就是,百度就是中国 toB 流量的天。百度有的,中国 toB 就有,百度没有的,哪里也没有。

这不是结论,这是,20 年来中国用户的行为习惯。

到现在为止,AI 大模型很火,但在数据和行为上,至少 ToB 用户的行为没有发生根本的范式变化,因为惯常的需求入口也没有发生范式变化。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列举一下,百度、必应、360、谷歌、以及各个爆火的大模型,给你官网引流带来的占比。

对不起,我可以直接告诉你答案,百度还是最大头,而且份额占比也没有变化。

事实上,百度的流量还是远超 AI 大模型的流量,更何况,百度也在做自己的 AI 入口,把搜索流量导入 AISearch、AI 应用,以及百度自有生态。

可以下个结论,在现在这个阶段,SEO+GEO 本质上还是一个流量池子。你流量不好,不是别人偷走,而是天就没下雨。换句话说,你流量不好,别人也不会好。你现在没表现,行业现在都没表现。你看到的数据下滑?那是 " 整体环境下行 ",而不是 " 竞争对手抢走 "。

这是宏观问题,不是 GEO 的问题。

更扎心地说一句,目前没有任何一家 ToB 企业,能通过 GEO 把别人的搜索份额直接撬走。

没有案例,一个都没有。范式会带来弯道超车,没有弯道超车的案例,自然也不存在范式变化。

如果有人跟你说有,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他想收你的钱,要么他在假装懂行。

如果 GEO 的商业闭环出现,那么基于利益和流量闭环的推动,我相信会出现用户的行为范式变化。在此以前,这个逻辑,不存在。

04

然后我要讲第三个,这是最刺痛的部分,但必须讲,你 GEO 做得差,本质不是 GEO 的锅,是你之前的 SEO 根本没打底。

ToB 企业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团队,要么网站架构乱得像拆迁现场,连基本的 tdk 都没有;要么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像是被不同的人用不同心情拼出来的;关键词布局全靠拍脑袋,行业词覆盖不到位;外部投放内容更是少的可怜。

然后现在指望用 GEO 一下反超?

这就像一个从来没训练过的人,今天突然说要去跑马拉松。在业务上,我不同意 GEO 是 SEO 的升级。但在技术上,我承认 GEO 是 SEO 的新型替代。

现在替代来了,但你的地基没建,怎么指望上层建筑稳?

所以你现在说 " 要补 GEO 的课 "?

抱歉,你补的是你拖欠了很久的 SEO 课。

甚至你可以看看你在其他平台,比如知乎、小红书、b 站、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量。如果这些地基都是没有的,你做 GEO,不如把各个平台的内容基础夯实,这是真正在未来的 GEO 里一定会帮到你的点。

对了,还有官网的 SEO。外部社区平台有流量,但不如你的官网信息真实度高。GEO 如果回到业务本质,官网的 SEO 才是你的真正埋伏点。

当然,我在这里善良的补一句,如果小团队的产品靠 GEO 去争取品牌和曝光,是有机会的。但前提是,你的产品力确实能打—— GEO 比 SEO 更不容易作弊,它对产品力的关注天然就是更深的,这是个机会点。但指望这个事情立刻获取海量流量,不太可能。大品牌的优势是各个方面的,单靠 GEO 这点流量没法颠覆市场。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GEO 可能是你整体增长工作的镜子,这是 GEO 最合适的价值体现。

05

回到标题。与其焦虑 GEO,不如赶紧构建自己的 AI Agent ——这是未来真正的 " 流量入口 "

我想告诉所有人,SEO 到 GEO 一定只是 " 过渡形态 "。

真正的下一个时代,是 AI Agent。

未来的流量一定不来自搜索引擎或者 GEO 技巧,而是来自于——你有没有成为大模型的 " 能力模块 "。

如果你的产品形态是 Agent,那么模型会自动根据业务需求,把你推给有需求的用户,让你自然地融入用户的使用场景,你不再依赖入口,而是成为系统的一部分。你的产品能不能变成 AI 世界里的 " 可被调用的能力 ",能不能成为模型生态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 GEO。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