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多年后,外界惊奇的发现。到 2025 年,燃油车依旧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还有反攻的大趋势。
近期,中汽协发布的数据给国内市场丢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今年 9 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高达 119.2 万辆,已经连续四个月正增长。1-9 月累计销量 814.1 万辆,占比接近 50%。其中,包括速腾、探岳 L 在内的 33 款燃油车型月销破万,一干 " 老将 " 再次杀出重围。
不可回避的是,在大部分用户看来,传统燃油车在智能化方面的滞后,一度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短板。
燃油车的进化成为传统车企面向未来的重大挑战。

一汽 - 大众也就此成为行业首个在燃油车上实现端到端及高速 NOA 的车企。
走在每一个时代大浪的潮头
从 1991 年,一汽 - 大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始,他们的脉动几乎和中国汽车工业同频共振。
当中国汽车工业尚在摸索现代化之路时,一汽 - 大众的到来让国内汽车产业知道了什么是 " 品质 "," 安全 " 的边界在哪里。直到今天," 开不坏的大众 " 依旧是 "VW" 不可磨灭的金子招牌。

毫无疑问,旧秩序的瓦解也意味着新势力荣登台前,在新的发展要求下一汽 - 大众要做新时代的变革者。
事实上,一汽 - 大众早在七年前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智能化变革在未来的深远影响,开始了与卓驭科技(前身为大疆车载)的合作。

在他们的认知里,汽车产品的技术升级一定是安全的、可靠的,本着对于汽车工业的敬畏之心,一汽 - 大众科技演进的步伐是谨慎的。用户拿到的一定不可能是 " 试验品 ",成熟可靠早已写入基因。
" 要做实用、好用、敢用的燃油车增强辅助驾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汽 - 大众和卓驭科技针对性开发燃油车适配的驾驶辅助技术,一同重构了控制算法、打通了通信链路,完成了超 1400 天、10 万公里的联合标定试验,以及超过 30 万公里的全国验证。

尽管耗时耗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失去了市场的先发优势,但是这种慎重、严谨的造车精神,恐怕也是当前智能化野蛮生长时代下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一个又一个血的教训时刻,警示着全行业:汽车智能化的技术演进不应以消费者的安全为代价。
哪怕一汽 - 大众在这场关于辅助驾驶的智能化竞赛中曾经 " 落后 " 过,但百年德系基因加上三十多年本土化耕耘的他们更明白什么是行稳致远、什么是事缓则圆。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需要的不仅是颠覆性创新,更是对工程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当前 12 个月就能落地一辆新车的浮躁环境下,这种方式总是显得有些笨拙。但 " 笨拙 " 的一汽 - 大众就是要实现驾驶辅助技术的 " 实用、敢用、好用 "。
燃油车时代,一汽 - 大众足够可靠,智能化时代,一汽 - 大众同样可靠。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 月 13-14 日,一汽 - 大众联合卓驭科技成功完成 " 全球首次燃油车高速 NOA 24 小时耐力挑战 "。

在本次挑战中,我们有幸躬逢其盛,参与了最后一段的征程,深度体验了一汽 - 大众的 IQ. 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
IQ. 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采用业界首创的 " 卓驭惯导双目 TM 立体视觉系统 + 端到端算法 " 架构,配备 8M 100 ° 高分辨率及宽视野双目摄像头,最远可识别 212 米处的轿车、大于 150 米处的施工区域和 100 米左右的红绿灯。

实际感受下来,一汽 - 大众这套高速 NOA 的体验感已经达到行业前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试驾中,车辆在高速上的行驶没有太多的激进动作。比如,识别到大车提前降速再提速超越,行驶风格堪比老司机,在匝道口两公里处就开始变道,平稳驶出。
系统的逻辑在强调稳健,在源头减少和避免紧急情况的出现和处理,把安全放在首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通行效率。

好饭不怕晚,特别是针对燃油车的广大市场而言,一汽 - 大众更是走在了前头。
11 月 14 日,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报告称,2025 年 9 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 NOA(含高速、城区)搭载率升至 29.15%,单月上车交付首次突破 60 万辆。
1-9 月,前装标配 NOA 搭载率为 21.75%,交付量突破 360 万辆。其中,前三季度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标配搭载 NOA 交付 15.93 万辆,占比不到 4%。
从搭载率来看,新能源车型高速 NOA 的标配率已经接近 40%,相对应的燃油车高速 NOA 的标配率则不到 2%。

在燃油车市场中,日系、美系等合资车企的驾驶辅助能力还停留在 ACC+LCC 阶段,未能涉及高速领航及主动避让等功能,一汽 - 大众的核心技术处于断代领先的水平。
从此," 燃油驾驶辅助看大众 "。

" 智慧座舱 "+" 驾驶辅助 " 双轮驱动,在 " 油电同智 " 的这条赛道上,一汽 - 大众打破了燃油车的智能枷锁,回应了传统燃油车用户对智能化的深切渴望," 燃油车不智能 " 的认知已然成为过去式。

三十年以前,一汽 - 大众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建立了 " 制造标准 ";三十年以后,到中流击水的一汽 - 大众再次于风口浪尖以一己之力推动燃油车智能化的历史进程。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