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4小时前

平台价格竞争谁赢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用量化研究告诉你答案!

今年 4 月以来,中国外卖行业迎来了一场空前激烈的 " 补贴大战 ",多家平台企业纷纷入局,通过 " 百亿补贴 "" 大额优惠券 " 等促销手段争夺市场份额,推动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高额补贴带来 " 泼天流量 ",那么商家获利了吗?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 " 平台价格竞争与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 研讨会今天举办,研究成果表明,商户侧普遍呈现 " 增量不增收 " 的状态。

外卖经营 " 以价换量 " 增收效果不佳

在研讨会上,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题为《" 赚了流量,赔了利润 " ——补贴大战如何累及餐饮商户?》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全国 4 万余家餐饮商户堂食和外卖完整日交易数据,分析了今年以来多平台发起外卖补贴竞争的升温期(4 月底至 7 月初)、加剧期(7 月 5 日后补贴力度加大)时段,餐饮商户综合营收、堂食外卖营收结构、消费价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量化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额补贴通过降低实际支付价格刺激了消费者外卖消费意愿,带动外卖订单量快速增长。但综合来看,商户侧普遍呈现 " 增量不增收 " 的状态。特别是进入 7 月后的竞争加剧期,商户每日 " 外卖加堂食 " 总订单量平均增长 7%,但商户每日实收金额平均下降约 4%。在 " 外卖利润率保持不变 " 的基准情形下估算,竞争升温期商户外卖加堂食总利润平均下降约 1.7%,进入竞争加剧期后,平均降幅扩大至 8.9%。

研究结果显示,持续大额补贴下,外卖经营 " 以价换量 " 的增收效果不佳,且对堂食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方面,在竞争加剧期商户外卖订单量平均增长近两成,但实付价格的平均降幅也达到两成,外卖实收金额平均仅微增 0.5%;另一方面,商户堂食订单量、实际营收均下降,平均降幅均超过一成。由于堂食的净利润率通常高于外卖,这种替代直接导致商户总利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饮品类、快餐类商户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饮品类商户在竞争加剧期的外卖营收增长了 8.6%,但与此同时堂食营收减少了 22.2%,总体营收呈现负值。

有意思的是,以堂食为主的商户堂食营收平均降幅显著小于以外卖为主的商户,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博表示,以堂食经营为主的商户,在环境、服务、餐品品质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用餐体验,增强了人们到店消费的黏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卖的替代冲击,在外卖补贴大战中堂食营收、总体营收的损失相对较小。

应明确补贴的合理范围和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平台价格竞争的探讨,也从多个层面来研究利弊。比如,此次量化研究发现,在 4 月底至 7 月初的补贴升温期,通过一定的补贴,不少品类的营收在短期形成了一定的刺激效果,但此后负面影响逐渐占主导地位。

研究给出建议认为,应建立健全对平台补贴行为的监管机制,明确补贴的合理范围和边界,警惕持续的 " 过度低价 " 扭曲市场价格体系。与此同时,要切实保障中小商户的自主定价与自主经营权,避免商户被迫承担过重的补贴成本。

补贴在很多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其背后逻辑是杠杆效应,如何善用补贴更值得研究。在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部主任陈宇新看来,平台和学术界可以进一步推导最优的补贴幅度,让合理的补贴策略能对市场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

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李佑平则表示,平台直接对接商家和消费者,是市场机制的调节者,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挖掘平台在治理和调控方面的功能。

就在最近,外卖平台的竞争有了新的后续,京东外卖独立 App 刚刚上线,淘宝闪购也将有大动作,这是否意味着将进入平台竞争的新阶段?张军表示,这需要从一个更长的周期来评价平台补贴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包括对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影响和收入保障,对周边其他服务消费业态的影响等等,平台竞争应更加理性,更关注社会利益和平台责任。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