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苹果早期团队设计 Mac 计算器的真实故事:当乔布斯嫌设计太丑,工程师只能教老板自己动手。
1982 年 2 月,苹果的第 8 号员工 Chris Espinosa(当时才 21 岁)遇到一个让很多人共鸣的问题——他的老板 Steve Jobs(乔布斯)太爱 " 指点江山 " 了。
当时 Chris 正在为 Macintosh(后来 1984 年发布的那台划时代电脑)设计一个计算器程序,提交了多个版本都没过。乔布斯不断挑毛病:按钮太大、颜色不对、排版不好看……改了一遍又一遍。
改到最后,Chris 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他想了个聪明的办法——干脆做了一个 " 乔布斯自制计算器套件 ",让乔布斯自己去拖拖拽拽、随心所欲地设计他想要的样子。
这个故事后来被另一位苹果工程师 Andy Hertzfeld 记录在他的网站 Folklore.org 上(https://www.folklore.org/Calculator_Construction_Set.html),也由外媒 Arstechnica 披露出来,让众人了解到了这家科技巨头曾在软件设计、研发维度的一些趣事。


Chris Espinosa 是苹果最早、也是最年轻的员工之一——他在 14 岁那年就加入了苹果。
那时候是 1970 年代中期,苹果还只是个在车库里起家的小公司。
后来,他为了上大学离开苹果,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但他并没有完全断开联系,还帮苹果兼职做一些工作,比如写写《Apple II 参考手册》等官方技术文档。
1981 年夏天,乔布斯又找到他,说服他退学回苹果。乔布斯的理由很 " 乔布斯式 " —— " 上大学以后还可以再去,但参与 Mac 的诞生,这一生只有一次机会。"
于是,Chris 听进去了,决定辍学,正式加入 Macintosh 团队,成为 " 文档负责人 "。
值得一提的是,Chris 直到今天还在苹果工作,是公司服务时间最长的员工。


回到当时,当苹果这个小团队正赶着进度,希望尽快引入第三方开发者,让他们能上手 Mac 的开发工具,因此迫切需要技术文档。而 Mac 系统里最核心的部分是 QuickDraw,它负责图形绘制,相当于今天图形界面的底层引擎。
Chris 决定从 QuickDraw 的文档开始写,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他打算亲手写个小程序练练手。
那时候他们团队里流行一个想法,叫 "desk ornaments"(后来改名为 "desk accessories",桌面装饰品),意思是系统自带的一些小工具,比如时钟、记事本、计算器之类的。
Chris 对这个主意很感兴趣,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用 QuickDraw 绘制的计算器。
他折腾了几天,做出一个他自己觉得挺不错的版本。但真正的考验是要给乔布斯看——乔布斯是团队里公认的 " 审美标尺 ",任何设计都得过他这一关。
于是大家都围在电脑旁,等乔布斯的评价。乔布斯看完后沉默了一会儿,说:" 嗯,还算个开始,但总体来说——太糟糕了。背景太暗、线条太粗、按钮太大。"
Chris 只好说:" 好吧,那我继续改,直到你满意为止。"
接下来几天,Chris 每天根据乔布斯的反馈修改一版设计,第二天拿给他看,结果又被挑出新的问题。就这样来来回回,几乎成了 " 一人委员会 " 的审稿噩梦——唯一的 " 评审 " 是乔布斯,而且永远不满意。
最后,Chris 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妙招。
第二天下午,他没有拿出新版计算器,而是拿出一个全新的 " 工具包 ",他给它起名叫 "Steve Jobs 自制计算器套件 "。
这个程序允许其他人通过下拉菜单修改各种界面细节,比如线条粗细、按钮大小、背景图案……一切都能自己选。
然后 Chris 把电脑推到乔布斯面前,让他亲自试。
乔布斯看见后立刻上手调参数,玩了十来分钟,终于弄出一个自己满意的设计。

几个月后,工程师 Andy Hertzfeld 根据乔布斯那十分钟定下的参数,正式实现了计算器的界面,另一位工程师 Donn Denman 负责实现数学计算部分。
就这样,Macintosh 自带的计算器诞生了——它在 1984 年随首款 Mac 一起发布,此后在 Mac OS 系统里一用就是 17 年(从 Mac OS 1 一直到 OS 9),直到 2001 年苹果推出 Mac OS X 才被新的设计取代。

Chris 的 " 自制计算器套件 " 其实是后来很多软件设计工具的雏形——它是最早的 " 可视化、参数化设计 " 案例之一。

几年后,苹果自己的 HyperCard 系统才正式把这种理念发展成完整的 " 可视化应用框架 "。
这款 " 原始的计算器设计工具 " 还无意间揭示了乔布斯的一种管理特征:他其实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不一定能准确地 " 说出来 "。
当 Chris 把 " 口头沟通 " 变成 " 直接操作 " 后,这个沟通障碍就被彻底绕开了。
事实证明,这个思路非常有效。后来乔布斯在 1990 年代重返苹果后,也延续了这种习惯——他从不喜欢看 PowerPoint 汇报或一堆参数表,而是要亲自上手体验产品,用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设计是否合格。
而那次短短十分钟的 " 计算器设计 ",也意外地成为经典。这个界面几乎原封不动地跟随 Mac 系统走了将近 20 年,经历了无数次系统更新都没被淘汰。原本只是一个 " 为了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 ",最后却成了 Macintosh 最简洁、最耐用的设计之一。

这一趣事也反映了当时苹果的工作氛围:既有天才的执念,也有工程师的创意对抗。而在今天,很多软件设计都是团队讨论、会议决策出来的,这样的 " 一个人拍板、另一个人机智应对 " 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对此,有网友感叹:"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一眼就能判断某件事是否正确,这种能力和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给别人(甚至表达给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还有开发者评论道——「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现在很多老板总是要求:" 必须简单易用……而且还得支持大概 342 种不同选项,还有 5 个特殊情况会让这 342 种选项变成 10 倍,还得昨天就完成,为什么还没做好?哦对了,我们还需要再改动。" 至少乔布斯心里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清自己要的是什么,也不愿意去关注细节,更没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