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刚 " 交权 ",汉堡王就 " 换帅 " 了。
继星巴克将中国业务控股权卖给博裕投资后,又一国际快餐巨头选择 " 本土托管 "。11 月 10 日晚间,CPE 源峰与汉堡王母公司 RBI 集团官宣战略合作:前者注资 3.5 亿美元获得汉堡王中国 83% 股权,拿下 20 年独家开发权。
这笔预计 2026 年一季度完成的交易,意味着曾投资蜜雪冰城的 CPE 源峰,正在复制其最熟悉的本土化打法。而汉堡王此番让渡控股权的举措,比星巴克更为直接决绝。

交易完成后,CPE 源峰将主导汉堡王中国未来 20 年的发展。注入的 25 亿元资金将重点用于门店扩张,目标是到 2035 年突破 4000 家门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要开出近 3000 家新店,相当于每年近 300 家的扩张速度。
对于 CPE 源峰而言,这是一场用资本换时间的游戏;对 RBI 来说,则是以控股权换取中国市场更大的可能性。
回顾汉堡王在中国的 20 年,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片。
2005 年,汉堡王在上海静安寺梧桐区开出中国首店,两层洋楼的店面设计一度成为时髦打卡地。然而头七年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仅拓店 52 家,被网友戏称 " 蜗牛扩张 "。
2012 年后,汉堡王突然踩下油门,巅峰时期达到两天开一家店的速度。到 2019 年,门店数冲至 1300 多家,还喊出 " 三年再开千店 " 的豪言壮语。
然而 2020 年成为转折点,扩张计划踩下急刹车。到 2024 年,门店数回落至 1474 家,较上年减少 113 家。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却在加速奔跑:肯德基已超 1.1 万家,麦当劳 7200 家,连本土新秀塔斯汀都有 8500 家。
汉堡王在中国的处境,从 " 追赶者 " 变成了 " 被甩开者 "。
数字揭示出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境地。
2021 年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肯德基占据 12% 的市场,麦当劳 6.7%,而汉堡王仅 1.2% 排在第五位。更刺眼的是单店营收对比。汉堡王中国单店年销 40 万美元,不足国际市场均值的一半。这一数据暴露出品牌在中国市场吸引力和运营效率的双重困境。
曾经以火烤汉堡为特色的汉堡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逐渐失去了存在感。当竞争对手通过外卖、数字化和本土化菜单不断贴近消费者时,汉堡王似乎还在沿用过去的玩法。
拿下汉堡王中国的 CPE 源峰,绝非等闲之辈。
这家资管规模超千亿的机构,累计在消费领域投资约 100 亿元, portfolio 里有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国民品牌。2020 年,CPE 源峰以 4.67 亿元入股蜜雪冰城,虽然仅持有 2% 股权,却全程见证了其从万店到上市的爆发过程。这段经历为 CPE 源峰积累了宝贵的连锁餐饮扩张经验。
RBI 首席执行官乔什科布扎直言,中国是 " 必须赢的市场 ",而 CPE 源峰的本土化运营能力能帮助品牌破局。按照规划,CPE 将推动汉堡王进行菜单创新、数字化升级,并重构线上渠道。
这套打法与蜜雪冰城的下沉扩张逻辑异曲同工,用本土智慧破解市场困局。
汉堡王的转身并非个例,而是一个正在加速的行业趋势。
2017 年,麦当劳将中国 80% 股权卖给中信系,改名 " 金拱门 " 后门店数翻倍;2016 年,百胜中国分拆时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如今星巴克、汉堡王相继让渡控股权。" 不是外资认输,是玩法变了。"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本土资本能更快捕捉消费趋势,比如塔斯汀的中式汉堡、蜜雪冰城的低价策略,都是外资难以复制的优势。"
这些案例共同描绘出一幅图景:国际品牌正在用控股权交换中国市场更大的可能性。
从蜜雪冰城的万店奇迹,到如今接手汉堡王,CPE 源峰正在将其在本土市场验证成功的打法复制到另一个赛道。
相比于星巴克保留 40% 股权的 " 半放手 ",汉堡王直接出售 83% 股权的举动,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赌的是中国资本比国际巨头更懂如何征服中国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亲眼见证过蜜雪冰城奇迹的资本,或许正是汉堡王改写 " 千年老三 " 剧本最需要的操盘手。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