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行们的海外战线越拉越长、销量捷报频传时,广汽,这家老牌车企,终于也开始加快脚步。
11 月 10 日,陈家才即将加盟广汽集团的消息传出,广汽集团发布的 " 干部任用公示 " 证实了该消息。公示中,陈家才任广汽集团副总经理,负责 " 国际化、战略发展及人力资源 ",另有 5 人同列拟聘副总经理名单。
陈家才的加盟,是否能加速广汽的出海战略,能否通过人的重构推动业务的重构,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从公开履历看,陈家才长期在整车企业的市场与海外业务部门任职,曾在北汽福田、奇瑞汽车及捷途国际营销公司工作,也短暂任职于赛力斯集团海外 BU。他的职业路径主要围绕中国品牌的国际业务展开,经历过 " 从零开始搭建海外团队,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生态营销转变,业绩实现从 0 到 1" 的过程。

从业绩上看,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 669.29 亿元,前三季度亏损 43 亿元。虽然整体承压,但海外业务正呈现出少数还在往上走的状态,2025 年上半年海外终端销量 5 万辆,1~9 月同比增长 36.5%。对新任董事长冯兴亚而言,让出海业务发挥更强增长动能,是当下不得不做的一步棋。
从行业维度看,这一步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2025 年的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罕见的 " 三重内卷 " ——价格卷、技术卷、流量卷。比亚迪和理想的技术领先、奇瑞不断刷新的出口规模、上汽稳扎欧洲主流市场,均让传统车企的压力陡增。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上,广汽启动转型的时机偏晚,自主品牌还未见爆发,合资品牌的 " 安全垫 " 又在快速塌陷。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战略重点向外转、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成为 " 不得不做 " 的选择。

对比同行,广汽的海外节奏确实略慢一步。2025 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海外销量达 69.7 万辆,奇瑞 93.6 万辆。相比之下,广汽此前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市场,未形成稳定规模,也缺乏本地化品牌运营能力。换句话说,此次人事调整并不是 " 从 0 到 1" 的变革,更像是 " 组织补位 " 的动作。
补位本身也是难事。对广汽而言,挑战不止在 " 走出去 ",还在于 " 扎得下 "。海外市场门槛高、投入大,短期很难形成利润。更何况,广汽成长于合资体系,内部流程强调审慎与层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国际化拓展中往往显得保守与迟缓。
尽管如此,广汽的海外布局仍在加速推进。到 2025 年,其海外业务已覆盖 85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 570 个销售网点,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了 5 座海外工厂和 7 个中转仓。广汽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及 10 月累计海外终端销量超过 6.5 万辆,较去年有所增长,但与比亚迪、奇瑞等同行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陈家才在此时补位,能否快速融入、推动机制更灵活需要观察。但对于广汽而言,这既是一场补课,也是一场押注。无论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广汽已经无法再依赖旧有路径生存,它必须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重新定义自己。就如冯兴亚所言" 初心不改,路径要变 "。
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