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科普中国 16分钟前

这种行为正在慢慢消耗你,很多人意识不到!“旁观者视角”就可以轻松打破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发现:

开车去一个熟悉的地方赴约,即使导航提示有更畅通的替代方案,自己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最熟悉的路线;

在家里做晚餐时,尽管手机收藏了很多新菜单,却依然习惯于做常吃的那几道菜;

有些时候,你会突然在某个场景里感觉到,自己仿佛开启了 " 自动模式 ":例如早晨通勤的地铁上,在下车前一刻才惊觉自己已经连续刷了 40 分钟短视频,昨晚想好的 " 晨间阅读计划 " 完全被抛在脑后。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其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正是由如同 " 自动驾驶 " 一般的行为模式来支配的。这些寻常生活场景反映出人类大脑的一个特质:相比处理一个新信息 / 培养一个新习惯,大脑更倾向于依照 " 习惯性反应 " 运行,因为那样会大大节省能耗——在进化压力下,我们的大脑形成了 " 能省则省 ",追求稳定的运转机制(即使这些习惯不一定是正确或最佳的选择)。

不过,这种机制虽节省认知资源,却可能将人绑定在低效循环中。例如:有些设计师反复修改同一个方案,却很难取得突破,达到满意的效果。更危险的是,情绪也会形成惯性路径:例如焦虑者常常会陷入 " 灾难化想象 " 的漩涡,一旦钻起牛角尖来,思维如同陷入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

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困于大脑的 " 自动驾驶 " 模式,可以尝试下面这些方法,来推动自己及时觉察,快速调整和改变思维惯性。

注意力迁移:重掌行为控制权

我们日常处理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复杂事宜时,决策能量在持续消耗中逐渐枯竭,疲惫的大脑为了节省耗能便开启 " 自动模式 ",倾向于遵从惯性来处理事务。此时,注意力迁移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抽离,让大脑有机会意识到 " 我正在做什么 ",以及 " 我是否需要调整方向 / 换个做法 "。

举个例子——当你发现自己深夜刷手机停不下来,或是面对复杂任务的时候反复打开无关网页;又或者明知该休息,却持续刷新社交动态时,就该意识到,认知资源耗竭的 " 红色警报 " 已经拉响,此时正是尝试注意力迁移的最佳时机:

首先,紧握双手五秒钟后张开。这个动作类似踩刹车,通过物理动作向大脑发送强烈的制动信号。

然后,专注、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例如 " 写字桌上有白色的台灯,灯光是比较暖的黄色。红色的钢笔打开了盖子,写在纸上的时候有细微的沙沙声 "。这个步骤会帮助人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实空间,用现实场景来缓冲情绪化的冲动。

最后,主动切换到一个提前预设好的替代性行为。例如熄掉手机屏幕,一键打开之前就挑选好的助眠音乐——这个 " 预设程序 " 被激活的时候,相当于给大脑输入了一个 " 切换频道 " 的快捷指令。到这里你会发现,放下手机也没那么困难。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套操作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首先通过身体动作打断行为惯性,再用主动的感官描述 " 抢占 " 认知带宽,最终用预设的替代方案来降低决策消耗。注意力迁移训练不仅在使用的当下有效,持续实践,逐渐累积和强化之后,能帮助我们习惯于 " 主动喊停 ",打破惯性,重新掌握行为控制权。

第三人称叙事:观察者视角看自己

心理学家发现,可以将叙事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而不同的叙事角度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用第三人称和自我反观的视角来进行描述,能帮我们把自己和自己的经历拉开距离,换个方向重新体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探究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原因,而不是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觉察到自己又陷入某种惯性模式,可以用 " 第三人称叙事 " 的方式来进行描述,也就是把 " 我 " 当成 " 他 " 来观察,并且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想办法,提建议。例如:

这个人好像又在不停回想那件痛苦的事了,我该如何帮他振作起来?

这个人已经陷入低效率工作有一段时间了,是否要劝他休息一会儿?

这个人又在为了白天同事的态度而内耗了,我该怎样帮他停止钻牛角尖呢?

当我们尝试着用 " 他 " 而非 " 我 " 描述自己的境遇和状况时,大脑会启动类似看电影的观察模式,而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削弱情绪的黏着力。实践证明,第三人称视角能够减少负性情绪,是重述和观察、反思自我的契机,也是自我重构的过程,有利于个体建立更适宜的自我和行为。

有时候,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难题,从 " 我 " 的第一人称出发,容易将其固化、夸大为难以跨越的障碍。但切换观察者视角后,往往能够理清庞杂的思路,找准重点,寻求解决之道。此外,如果用观察者视角 " 全景式 " 地应对人际关系,能更清晰、平等地看到关系中每一方的行为和情绪轨迹,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客观意图,避免戴着 " 有色眼镜 " 去沟通。

一些 tips,

帮你有效切换 " 旁观者视角 "

1

书写练习

针对自己的某种 " 惯性模式 ",每天用 5-10 分钟进行自由书写:格式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始终使用第三人称 " 他 " 来记录。这种非结构化的书写就像在意识的土壤播种,持续练习会让观察者视角逐渐扎根生长。

2

环境提示

在熟悉的环境中设置一些视觉提示物,例如便利贴、摆件等,提醒自己在惯性模式下 " 主动喊停 "。当需要切换视角时,这些环境锚点能帮助触发大脑的情景记忆,客观上也是 " 推 " 了自己一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

角色模拟

在重要决策前,尝试主动想象代入另外的身份,来帮助自己丰富思考角度。例如,想象自己是经验丰富的长者,推测这个角色在决策中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关注点和做法。这种 " 自我头脑风暴 " 也有助于避免僵化和刻板的决策方式。

4

关系问句

当下的这件事情,如果让自己的重要他人(关系亲密,对自己意义重大的朋友或家人)来评论,他们会说什么?如果是十年后的自己回望,会对此时此刻有何见解?这样的自我提问,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目标、力量和优势资源,也避免在负性循环的行为惯性里打转。

参考文献

[ 1 ] 林秀苗 . 认知解离技术在学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 J ] . 江苏教育 ,2023, ( 38 ) :73-75+79.

[ 2 ] 程羽慧 , 袁祥勇 , 蒋毅 . 社会互动加工的认知特性及脑机制——第三人称的视角 [ J ] . 心理科学进展 ,2021,29 ( 03 ) :472-480.

[ 3 ] 汪新建 , 朱艳丽 , 吴津 . 不同人称叙事视角对于自我发展的影响研究 [ J ] .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33 ( 06 ) :114-118.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 ( phil.soc. ) .2010.06.010.

[ 4 ] 许维素 . 爱与支持的滋养 : 关系问句的运用 [ J ] .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 07 ) :38-42.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5.07.009.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一诺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