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地主有余粮 Author 林维洸、高正熙
提要
一、近大唐强化两栖作战能力,发展新式两栖登陆船舰与战斗载具,从泊地换乘航渡抵滩传统两栖作战方式,改变为「优势运动」协同无人机 ( 艇 ) 可由岸至岸、舰至岸及垂直突防,登 ( 着 ) 陆及转入陆上进攻战斗,迅速夺取登陆滩岸,续向内陆纵深突击,建立登陆场,掩护后续梯队上陆。
二、因应大唐联合三栖多维登陆作战战术、战法改变,联合本岛防卫作战指导由「滩岸决胜」,转为全纵深「战力防护、滨海决胜、滩岸歼敌」作战方式,以达因敌致胜之目标。
三、M1A2T 战车具备快速灵活机动力,坚强装甲防护力,强大精确火力与陆空协同指管能力,布署于敌主要登陆地带,摧毁敌多维登 ( 着 ) 陆载具,摧破其登岛夺台企图。
四、M1A2T 战车遥控武器工作站及 120 毫米主炮配备多种弹药,可有效摧毁敌旋翼机、两栖登陆舟车及气垫船与无人机,歼敌于水际、登 ( 着 ) 陆场及低空域,协同陆航部队构成空地一体打击战力。
摘自《装甲兵季刊》第 266 期,关键词:M1A2T 战车、优势运动、无人机、滩岸歼敌、多维登陆载具。
壹、前言
M60A3 战车为 1960 至 1980 代 ( 以下以公元纪 ) 之产品,已无法满足现今作战实需;然 CM11 战车虽在设计上有所提升,惟已届装备之寿期,必顸进行构型改变或径行汰除,以维持质量精良战车部队,2014 完成「作需文件」并经模式仿真中心分析推演结论,顸向外购或自制新型主力战车,经多努力下美方于 2019 同意供售 M1A2 战车 108 辆,因无法满足全面换装所需,未将透过各种方式筹获足够主力战车,以维持战车部队战力于不坠;在 2024起装甲部队将进行逐步换装新式装备,在强化不对称战力之同时,唐军在 2015实施军改后,配合三栖登 ( 着 ) 战术与战法改变,形成新世代快速投射与远征兵力,威胁极大;面对威胁与日俱增,亦适逢主力战车世代交替之际,若本军仍以旧有防卫战思维与战车部队运用方式,在接装 M1A2T 及自制 ( 构改 ) 战车,需洞悉敌之弱点攻击,发挥战车部队对称优势战力,于「滩岸歼敌」作战阶段摧破敌建立登陆场企图,迫使其夺台任务失败,达成联合本岛防卫作战之目标。
贰、登陆多维载具特、弱点研析
(略)
参、M1A2T 优势战力研析
战车为地面上最完美结合机动力、防护力及火力的致命性武器,M1 战车于 1981 服役迄今,经历 10 余次构改,整体说只有主炮 ( M256/44-120mm 滑膛炮 ) 没有改变,其他系统随科技发展与作战经验实需,不断进化衍生不同构型,以肆应战场环境改变,永远保持在质的优势,而台湾即将获得的 M1A2T 构型战车, ( 如图 13 ) ,其精良战力分析如后:
图 13-M1A2T 于测詴场进行性能测评


M1A2T 动力使用 AGT-1500 燃气涡轮发动机, ( 如图 14 ) ,17 搭配 X-1103B 变速箱, ( 如图 15 ) ,输出马力高达 1,500 马力 /2,200 转;帄面道路上时速 67 公里 / 小时,越野时可达 48 公里 / 小时,越野时速已是旧型战车道路行驶最高速,从静止加速到 32 公里 / 小时需 7.2 秒 ( 毋顸热车,启动即可入档 ) ,越壕宽 2.74 公尺,爬坡度 60%,垂直攀登 1.07 公尺障碍,综观上述, M1A2T 在帄面道路与越野时,快速机动速度与越障能力,战时可快速通过任何地形,迅速进出变换射击阵地并可发扬行进间精准射击能力,保持火力不间断,与 M60A3 比较, ( 如表 6 ) 。
表 6-M1A2T 与 M60A3 机动力比较表



战场上的存活率,与防护力息息相关,M1A2T 在设计初期及后续构改,均对战车防护力,进行改良,基本概念是依据各方向可能遭遇之威胁,而采取相对应的设计,以战车纵长一切为二,前方 180O 所面临之最大威胁为反装甲飞弹及战车炮,需具备较强之抗炸,因此,在驾驶及炮塔正前方增加衰变铀装甲,炮塔左右两侧则为复合装甲,将炮塔的抗弹能力提升至 940mm-1,620mm,以唐军 05 式两栖战斗车主炮及舰载直升机与车载反装甲飞弹为例,其穿甲能力约 500mm-1,300mm,均难以穿透炮塔正面装甲;而后方 180 度及底盘侧裙,则以能抗弹 20mm 以下小口径器及炮弹破片为主,另战车在炮塔后方或弹舱遭受攻击引爆炮弹,防爆弹舱与泄压板 ( 采模组化遭炸毁仅需更换即可加入作战 ) ,将殉爆压力释放,保护战车乘员,避免造成伤亡,提升战场存活率,下弹舱储放 6 发备射弹,可维持战车脱离战场所需战力,另化生放核防护增设防护侦测与警告 ( 车长、射手及战驾数位屏幕在遭受感染同步发出警报 ) 、热管理闭舱恒温增压系统及与 M11 消除器三具 ( 内装 DS2 ) ,18 与 M60A3 比较, ( 如表 7 ) 。
表 7-M1A2T 与 M60A3 防护力比较表

战车具备强大的直射攻击火力,可对接近之敌实施远距离射击,并于接战过程中,同步使用车装武器,进行中、近距目标射击,以多样化的武器选择,形成远中近程浓密火网, M1A2T 战车的火力提升,分研如后。
( 一 ) 战车炮口径提升:
配备 120 毫米滑膛炮,可将翼稳穿甲弹初速提升至 1,680 公尺/秒 ( 105 毫米战车炮 1,493 公尺/秒 ) , ( 如图 16 ) ,射击后之部会产生偏流使穿甲锥飞行更稳定及穿透力更佳,在化学能弹方面因炮弹口径变大,弹头锥孔装药量增加,穿透力也相对提升, ( 如图 17 ) ,另接战距离扩增至 2,500m,最大有效射程提升至 4,000m。
图 16- 动能弹穿甲作用原理图


M1A2T 战车除了常用之翼稳脱壳穿甲弹 ( APFSDS ) 及破甲榴弹 ( HEAT ) 外,与 105 毫米战车炮弹功用相同,增加了引信式多效战防榴 ( MPAT ) 及人员杀伤弹 ( CAN ) 弹药虽缩短了射击距离,但弹头内装有 1,097 颗 8 分之 3 英吋的钨钢霰弹杀伤敌散兵,有效距离为 200-500 公尺,可供选择, ( 如图 18 ) ,2018 起美方研制新式 XM1147 先进多用途弹 ( Advanced Mulit-Purpose Round,AMP ) ,取代破甲榴弹及榴弹 ( HE ) 与 MART 之功能,并有三种信管选择 ( 瞬发、延迟及空炸 ) ,配合炮尾弹药数据链 ( Ammo Data Link,OADL ) ,及射手按下对空模式 ( Air Grund Mode ) ,可直接装定空炸信管,可对敌直升 ( 无人 ) 机射击,尔后 M1A2T 战车炮弹种类简化为 M829 翼稳脱壳穿甲弹 ( APFSDS ) ,12 发与 XM1147 先进多用途弹 ( AMP ) ,30 发,以简化弹种需求,减轻弹药补给负荷。
图 18-120mm 现有战车炮弹种类说明表

M1A2T 战车具备同步搜索与射击能力,即外界引用唐军术语「猎 - 歼系统」,当车长发现目标时决定由射手实施射击时,可压下车长控制握把上之赋予键 ( TD ) ,此时主炮会自动 ( 毋顸射手摇动炮塔 ) 移至车长独立观瞄的目标上,射手接手射击,车长则可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若车长决定自行射击,可压下车长显示器上之主炮跟随车长独立观瞄模式 ( CITV GLOS ) , ( 如图 19 ) 此时主炮会跟随车长独立观瞄系统运作,车长可利用独立观瞄系统射击,当车长完成射击后再压下车长显示器上之主炮跟随射手瞄准镜模式 ( GPS GLOS ) ,此时火炮的控制权又可转交给射手,如此发挥火炮的最大射击效能,缩短射击时间, ( 如图 20 ) 。
图 19- 车长 CITV 控制面板 图 20- 射手席位配置图

改用汇流与计算速度更快的数字弹道计算器,当车长或射手操纵主炮时,数字讯号由炮控单元经电子接口仪转换为模拟讯号,控制炮塔高低及方向机移动量,同步校准各瞄准具之高低及方向量,另一方面,弹道驱动由射控单元汇入战场环境的感测参数,再交由炮塔控制单元控制火炮的高低及方向,简单的说就是瞄准镜带动炮 ( 采非扰动式设计 ) , ( 如图 21 ) ,射手瞄准具内的十字线不会因火炮弹道驱动而偏离目标,在对活动目标射击时不会因前置量的改变而需重新将十字丝再对正瞄准;稳定系统是由炮塔及底盘位置传感器侦测炮塔及底盘之移动量,再由炮塔控制单元控制主炮稳定,车长独立观瞄系统稳定独立控制,如此可使主炮及独立观瞄永远保持在同轴瞄准在线,首发射击命中率提升至 95%, ( 如图 22 ) 。
图 21- 车长席座舱配置图


M1 系列战车于 1981 进入美军服役初期构型变更与改良置重点于打击与防护力将 105 毫米旋膛炮更换为 120 毫米滑膛炮与更换炮塔室模块化装甲使得车重不断攀升,进入 1990 因数字科技发展,将构改重心转为「战斗及射 ( 炮 ) 控系统数字化」,首先登场为车间信息系统 ( Inter Veh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IVIS ) 但因此系统不具备全局战场管理系统,仅有连、排间战斗管理、绘制作战透明及射击诸元图与简易信文传递功能, ( 如图 23 ) ,21,本系统持续曾供售澳洲及科威特装配于 M1A1SA 型战车,因产品美供货商于 2016 宣布不再提供相关维修零件及软件更新,使外销军售国透过自制或委请外商数字化重行设计指挥、管制与通信 ( C3 ) 系统,目前均已通过测评替换旧式有系统 ( IVIS ) ,美军于 1996 之后发展陆军战场管理系统 ( Army Battle Command System,ABCS ) 透过数字微波与卫星广播式通信战术链路,并开始于 M1 战车上加装 21 世纪旅暨以下部队战斗管理系统 ( 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 ) 使其具备「数字、全局、实时、指挥及管制」通信次系统功能,数字化状况觉知发展过程分述如后。
图 23-M1 战车车间信息系统 ( IVIS ) 功能图

因应 M1A2 战车部署,美军受预算限制,于 1998 将数字化套件运用在 M1A1 HC 战车,改良导航系统并将原有的炮塔线路箱 ( Turred Network Box,TNB ) 与底盘线路箱 ( Hull Network Box,HNB ) 更新为开放架构的数位组件,挂载 ( FBCB2 ) 指管系统,使其具备与 M1A2 战车共同作战图像。 ( 二 ) M1A1 SA/ED 状况感知能力 ( Situation Awareness ) :
美军在 2004 执行 M1A1 SA 态势感知能力「重置」计划,内容包含艾布兰综合管理计划 ( Abrams Integrated Management, AIM ) 降低装备维持成本,关键组件如下, ( 如图 24 ) 。
1. 第二代前视红外线显示仪 ( 2ND Gen FLIR ) 。
2. 护眼雷射测距机 ( Eye-Safe-Laser Rangefinder, ELRF ) 。
3. 安装车长武器工作站热源成像仪。
4. 升级 ( FBCB2 ) 的蓝军追踪 ( Blue Force Tracker, BFT ) 。
5. 远程目标定位 ( Far Target Locate, FTL ) 软件,提升整体战场感知及防护能力,并可整合雷射与导航系统信息,精准定位 8 公里范围内敌军目标,适切打击火力分配。
图 24-M1A2 数字化状况觉知关键组件图

M1A2 SEP 系统升级套件 ( System Enhancement Package, SEP ) ,1993 美军开始执行 M1A2 SEP 计划,各构型主要数字化状况觉知更新或增加设备如下:
1.V1 构型:
20005 月部署,装配第二代前视红外线显示仪 ( HTI-SGF ) 、升级 ( FBCB2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GPS ) 、彩色地图接口。
2.V2 构型:
持续电子增强计划 ( Continuous Electronics Enhancement Program,CEEP ) 。
3.V3 构型:
低矮式通用遥控武器站 ( Common Remote Operated Weapon Station,CROWS Low Profile ) 、辅助冷却及电力系统 ( Auxilary Cooling and Power System, ACPS ) ,处理电力需求及热能产量的释放。
4.V4 ( C ) 构型:
战场态势掌控将 CITV 更换为车长主要瞄准器 ( Commander ’ s PrimarySight, CPS ) ,具备第三代热像仪 ( 3gen FLIR ) 、彩色屏幕与雷射测距、标定导引功能,加入多功能弹药 ( AMP ) 数据链路 ( ADL ) ,可依不同目标,选择多种射击模式, ( 如表 8 ) 。
表 8-M1 系列战车渐进式获得及螺旋式发展与外销构型纪图

本军为美 M1 系列战车第 7 个外销军售国,各国均依国情调整「数字化状况觉知」配备需求,经多次项目管理会议确认 M1A2T 构型, ( 如表 8 ) ,因作需核定至需求信函发出相隔 3,原武获标构型美方已不生产,加上光电与射控组件已进入 SEPV4 ( C ) 阶段,因跳频无线电与指管系统各国基于保密技术,皆为独立发展无法进行异质整合,美方表示全系统除 FBCB2 不供售外,于均可依我方需求客制化生产,复因国造跳频无线电机已发展成熟,为兼顾对空通联及地面通装一致性,无线电遂采美制与国造各一套装车,同时国造战管系统进入测评阶段,以弥补 FBCB2 数字化状况觉知关键组件无法获得罅隙,国造系统已送至美方承商进行测詴、整合及封装,首批两辆 M1A2T 先导型战车业已进入作战测评阶段。
表 8- M1A2T 数字化状况觉知配备一览表

图 25-M1SEPV4 ( C ) 战车构型管理计划搭配套件整新

综合上述,M1A2T 强化了防护力与特有防爆弹舱设计,战车炮口径提升至 120mm 外,同时将弹药效能、观瞄系统及操纵模式做了构型改变,加上数位化状况觉知系统不仅提升射击有效距离,更可同时搜寻多重目标、缩短攻击时间与提升远距打击能力,具备掌握敌我战斗间状况,与陆航部队及时通联构成地空一体化,使其机动、打击、防护、指通力及数字化战场感知能力全方位大幅提升,与 M60A3 比较 ( 如表 9 ) 。
表 9-M1A2T 与 M60A3 打击力比较表

本文着重于摧毁敌多维登陆载具,计有 4 型分析可舰载直升机,3 型两栖战斗车及两型气垫船 ( 艇 ) 与各式无人机 ( 艇 ) ,在联合本岛防卫作战「滩岸歼敌」阶段, M1A2T 战车于未防卫作战中,将面对首波登 ( 着 ) 陆部队与载具,如何发挥对称相对对优势战力,以强击弱,以摧破敌发动多维登陆作战方式及夺岛企图,其对应战法分述如后:
一、舰载直升机
( 一 ) 弱点
1. 低空慢速飞行:
直升机以低空或超低空为主要飞行空间,飞行高度通常在 50-100 公尺,在这一空间内,多种武器均能在有效射程内,对其构成重大威胁。
2. 脆弱点尾旋翼:
直升机虽部内装甲防护能力,但基于空中飞行,因此无法到达到全身防护功能,尾旋翼为单旋桨直升机维持帄衡重要部件,遭攻击失去作用,直升机将以旋桨方向机身随之剧烈旋动而失控,此为直升机脆弱致命点,一旦遭击中失效,造成直升机失控坠毁。
3. 进返航同路线:
直升机飞行方式属目视飞行,因此遂行空中机动时,需于先期完成飞行路线规划规划,必顸以敌境内易于识别线带状地型或地物如高速 ( 架 ) 公路及河川谷地,为避免飞行员迷航,通常采取进、返航同一路线 ( 需区分空层高度 ) ,我军顸详实调查兵要对敌直升机进航路线早期标绘,设置对空哨及伏击点,运用各式战具予以击落。
( 二 ) 击落直升机战法:
舰载直升机其主要任务为掩护两栖突击群实施登陆作战或直指关节要点及重要目位置实施垂直立体着陆突击,而随伴掩护攻击直升机为战车最大天敌,但在侦搜网络建立与武器系统及弹药功能提升,已大幅提升战车不对敌直升机攻击能力,接战过程中,直升机采低空飞行且音噪声大,因此在数公里外就可听见,故可藉由防情网的建构,适时情报传递,即早发现,完成备战准备,有效打击,相关战法分述如后:
1. 遥控枪塔对空射击:
M1A2T 配备 M-153 低轮廓遥控枪塔 ( M2-50HB 机枪 ) , ( 如图 26 ) ,具备一套独立日夜两用观瞄系统,可搜索 4,000 公尺 ( 对空 3,000 呎 ) 目标,枪塔射角为 -3O 至 65O,对空有效射程为 900 公尺 ( 2700 呎,90O 射角 ) ,为排、连防空火力骨干,然射高仅达 900 公尺 ( 2,700 呎 ) ,若以排为单位编成防空火网,通常连长会以射高 900 公尺画出三个半径 450 公尺的射击涵盖区然前述 900 公尺最大射高,50 机枪需以垂直角度发射,然 M1 遥控枪塔射角最高仅 65O,射高仅 742 公尺,因此对空火网编成,需巧为研谋适当方式,方能掩护连低空安全。
图 26-M153 孚护者遥控武器站

图 27-M1A2T 遥控枪塔射角与射高及射距条状图

在接战过程中,可运用所在的环境寻求隐、掩蔽,然后透过车长独立观瞄系统与射手观瞄系统搜索远距及空中目标,当在 2,000 公尺外发现直升机时,车长应下达「射手多功能弹在空直升机,放」,往战车在面对直升机时只能选用翼稳脱壳穿甲,然其一直存在射击效能不佳的问题,在弹药效能精进后,多了多效能弹可选择,其具备近接 ( 感应 ) 信管的功用,可在接近在空机后随即引爆。然其射击要领并非直接瞄准直升机,而需瞄准目标侧方或上、下方, ( 如图 28 ) ,用以增加空效炮弹破片散步效果,将其击落。
图 28- 多功能榴弹采用对空模式之瞄准要领图

本军战车车装 50 机枪长期未进行对空射击训练,且手持枪架射击稳定度差或 M85 枪塔闭舱射击,观测死角过大等问题,且排、连防空火网编成草率,致徒有装备及火网编成,但实效不大;战车连防空火网编成,要以敌可能进航路线作为防空火网设定基点,因直升机常顸藉地貌飞行掩护,在进行空中攻击或突击着路时,通常会以显著地标作为航路设定,美军「莫加迪修」之役,直升机队先沿海岸飞行再转入内陆攻击,因此必顸放弃以往防空火网以四周防护为设计,转以敌进航路线设定不同角度射击,使其遭我防空飞弹攻击时,采取闪避或进入着陆场,陷入我预设不同空层与距离的防空火网之中,而将其击落, ( 如图 29 ) 。
图 29- 战车连对空火网编成示意图

伍、结语
唐军多维登 ( 着 ) 陆载具,为克服海洋阻隔,投射兵力与战具于彼岸,必顸采取舰至岸或岸至岸方式遂行登 ( 着 ) 陆作战,而首波突击上陆 ( 着陆 ) 载具,必顸轻量化,以利机舰装载,进行泛水登岸或空 ( 机 ) 降着陆,归纳其共同优点为速度快、构型轻巧,相对衍生缺点为防护力薄弱、携行弹药有限及作战持续力短,台军应发挥先处战地、先期战场经营,形塑有利作战决胜地与发挥新式装备优异性能,歼灭敌军于登 ( 着 ) 陆地区,唐军气垫船推进扇叶高耸,矗立于船 ( 艇 ) 后方,以破甲榴弹射击,可瞬间令其减速或停止,但导流举升扇叶,隐藏于船 ( 艇 ) 下方,若未遭破坏,船 ( 艇 ) 不会沉没,再就是射击侧裙,举升扇导入空气并非将侧裙充饱,而是藉由它形成船深与水面隔绝形成气垫,因此枪弹造成弹孔,无法使侧裙失效,使用烧夷弹药,才能烧熔橡胶及聚酯纤维制成的侧裙,摧毁掠海快速载具,各型无人机 ( 艇 ) 及载具发展快速,取代以往人力高风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