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8 月 29 日,美的集团宣布设立 " 执行总裁 " 一职,由王建国出任。这是美的集团公司史上首次出现的职位,外界普遍将这一安排理解为美的集团有意推动公司最高层交接,王建国未来将有望接棒已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达 13 年之久的方洪波。
美的集团成立于 1968 年,业务覆盖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建筑科技、机器人、医疗、物流等。这家集团的产业多元,规模庞大,2024 年营收已超 4000 亿元,连续十年入选《财富》世界 500 强,2025 年位列榜单第 246 位。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美的集团以治理体系稳健著称。早在 2012 年,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就已卸任董事长。他没有选择儿子何剑锋,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成为美的集团的掌舵手。这一交接被奉为民营企业传承佳话。
营收规模超 4000 亿元的商业巨舰显露可能更换船长的意向,这自然是牵涉各方的大事件。所有人都关心王建国下一步有哪些新动作。不过,履新后的两个多月,王建国鲜少公开露面,直到 10 月 23 日。
当天,佛山市顺德区举办企业家大会,王建国首次以美的集团执行总裁身份亮相。据现场大会照片,王建国被安排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坐,与碧桂园总裁莫斌分别坐在顺德区委书记的左右两侧。
他在现场发言表态,美的集团未来三年将投入至少 50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布局 AI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明确提出 " 扎根顺德、走向全球 " 的发展方向。从这一信息看,美的集团的未来叙事,将继续与智能化、全球化深度绑定。
现年 48 岁的王建国,1999 年就已加入美的,历任家用空调事业部供应链管理部总监、冰箱事业部总经理、美的国际业务总裁、智能家居事业群总裁及美的集团副总裁等职,履历丰富。" 王建国经历了美的最关键的岗位,空调业务、人力资源、国际业务,这或是接班的节奏。"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美的集团而言,王建国的新岗位不仅是一场人事变动,或许也是治理结构的再平衡。长期以来,美的管理模式以事业部独立运作为基础,集团中后台高度集中决策。对于增设执行总裁岗位,美的集团此前回应称,此系公司战略规划所需,该岗位将协助集团总裁处理相关工作。
对王建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职位晋升,更是一场关于集团发展方向的接力。在全球化提速、智能化承压的背景下,如何带领美的集团进入下一个增长曲线,才是真正的挑战。
为什么是王建国?
接棒何享健的那一年,方洪波 45 岁。王建国和他都是 " 在美的长大 " 的职业经理人,都在相似年龄被推向集团权力的中枢。
方洪波被认为 " 有文人气 ",笔名 " 二水 ",写诗写散文。" 方洪波和很多企业家不一样,身上有股文人情怀。" 刘步尘评价说。王建国不显山露水,行事低调,熟悉美的集团的人士评价他 " 温文尔雅 "。
方洪波是安徽人。1983 年,16 岁的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没有进入机关或留在学校,而是成为了一名记者,后来进入美的,成为集团内刊《美的报》的编辑。1992 年,25 岁的方洪波写了一篇文章《美的舰长何享健》,引起何享健注意。很快,方洪波被调入总部,担任总裁办秘书科副科长。
那时没人可以预料,这个年轻人会在二十年后接过美的帅印,成为中国制造业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
王建国比方洪波小 10 岁。领英网显示,1999 年,王建国从郑州轻工业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毕业,以管培生身份进入美的集团,成为一名空调事业部会计。与方洪波充满文人色彩的 " 破圈 " 经历不同,王建国的成长路径更像是美的体系内部的 " 范本 "。
2000 年,王建国升任家用空调财务经理;2002 年,成为供应链管理总监;2004 年,出任行政与人力资源总监;2007 年,30 岁的王建国担任冰箱事业部总裁。此后,他历任美的国际业务总裁、智能家居事业部总裁等职。
王建国用 26 年实现职位跃升,从财务到供应链、从人力到国际化、从产品到智能化,他历经美的的组织与战略迭代。他在供应链岗位上练成本控制,在人力岗位上磨组织管理,在冰箱业务上打利润攻坚战,在国际业务中扛汇率与市场风险,在智能家居阶段推动 AI 与人机交互创新。王建国的成长轨迹与美的过去二十年的战略转型几乎同步,从制造本位到全球化、再到智能化,步调一致。
方洪波曾表示," 美的找接班人一定是内部培养的,一定要经过摸爬滚打。" 王建国的履历符合这一要求,既懂产业底层逻辑,又理解美的组织的脉络。
王建国主导的海外本土化生产、智能家居中的人机交互布局,都延续着美的 " 全球化 + 智能化 " 的主线。对一家员工超 19 万人、业务遍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巨头而言,内部人或比 " 外来和尚 " 更能读懂这部复杂机器的运作节奏。
一位以文字入局,在 45 岁接掌集团;一位以财务起步,在 48 岁走近舞台中央。不同年代的起点,却有相似的节奏与逻辑,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重演,或许也是美的集团制度化接班的延续。
何享健多次公开表示:" 美的不会成为家族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企业。" 因此,无论王建国最终是否如业内预测般成为美的接班人,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任接班人将延续职业经理人传承的传统,进一步强化美的 " 去家族化 "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下个周期的挑战
13 年前,方洪波就曾说:" 我只是美的发展历史中的一个过客。"13 年后,方洪波的篇章或许渐近尾声。方洪波还有最后一个挑战。
2018 年,美的提出 " 双 5000 亿 " 计划:营收 5000 亿元、市值 5000 亿元。截至 2025 年 11 月 7 日收盘,美的集团总市值为 5855.74 亿元。营收 5000 亿元的目标,美的集团还在冲刺。
2024 年,美的实现营收 4187.64 亿元,同比增长 9.67%;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 3630.57 亿元,同比增长 13.82%;归母净利润 378.83 亿元,同比增长 19.51%;扣非净利润 371.40 亿元,同比增长 22.26%。如第四季度能延续 13.82% 这一增速,全年营收将达到 4766 亿元,与 5000 亿元仅一步之遥。
刘步尘认为,美的最快今年就可能跨过 5000 亿元营收大关。" 如按正常节奏,今年的营收应该在 4700 亿元 -4800 亿元质检,明年实现 5000 亿元营收几乎板上钉钉。" 他说。
业内不乏声音认为,方洪波或将在年满 60 岁时正式退休。如果美的能在 2027 年前兑现 " 双 5000 亿 " 目标,他将以制造业史上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身份离场。
美的集团的下一任掌舵人,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
" 现在很多人仍然把美的视作一家家电企业。方洪波一直非常努力地想撕掉这个标签。" 刘步尘认为,未来,当美的进入下一个时代,目标将不再只是营收增长,而是让美的真正成为一家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球经营,意味着美的要在全球市场具备持续竞争力;二是科技集团,意味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事实上,美的的全球化已初具规模。
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美的集团国内市场营收为 1439.31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 57.31%;海外市场营收为 1071.93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 42.69%。如今,美的在全球拥有超过 400 家子公司、38 个研发中心和 63 个主要制造基地。其中在海外设有 22 个研发中心和 41 个主要制造基地,遍布十多个国家。
这些数字背后,有王建国深度参与的印记。2018 年至 2024 年,他担任国际业务总裁,主导了美的海外本地化生产与跨境电商战略。他提出要 " 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建立自主品牌的私域流量城池 ",并推动北美、欧洲市场的自有品牌占比持续提升。
2025 年 7 月,王建国提出的新目标是:真正建立覆盖全球的区域供区域的制造韧性供应链。2025 年,美的集团海外本地制造率 70% 以上,北美、欧洲自有品牌占比提升 50% 以上,海外营收占集团总营收比重 50% 以上。
刘步尘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不仅在中国市场领先,也要在全球市场建立高端品牌形象。现在美的海外营收占比还未过半,距离 " 全球经营 " 还有差距。只有当海外营收超过本土,并在国际市场被视为高端品牌时,这个目标才算实现。
相比全球化的渐进式突破,智能化进程同样承压。2025 年,美的全面推进 DTC(品牌直达消费者)渠道转型,通过 " 美云销 " 平台实现总部与县域终端的直连,推动 2000 家门店标准化建设、2.5 万家门店系统智能化。这一改革旨在减少流通层级、提升经营效率,也折射出美的在智能化商业体系上的迫切。
但新的竞争对手已悄然逼近。2025 年上半年,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收入达 710.51 亿元,同比激增 50.7%。过去五年,小米空调销量从 110 万台增长至 680 万台,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同比增速也分别超过 30% 和 45%。
在前沿科技上,美的正试图用机器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该公司提出三大方向:AI+ 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发及核心零部件制造。
11 月 3 日,美的集团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工业用人形机器人 " 美罗 " 开始进入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公司的家用人形机器人 " 美拉 " 完成全球首秀;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方面,2024 年底,公司的谐波减速机已经有 8 万台的产能。
不过,从财报来看,这条新曲线仍在培育期。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营收为 306 亿元,同比增长 21%;智能建筑科技营收为 281 亿元,同比增长 25%;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为 226 亿元,同比增长 9%。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增速,显著低于新能源和智能建筑两大板块。
在顺德区企业家大会上,王建国提出四大战略主轴: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字驱动、全球突破。但他面前的现实是,智能家居赛道被小米蚕食,机器人业务仍未形成规模效应。
在刘步尘看来,真正的科技公司,衡量标准不只是研发投入或科研人员比例,而在于是否具备原创性的创新能力。" 不是修修补补,做出别人没做过、有颠覆性和引领性的原创产品。只有到那时,美的才能真正摆脱‘家电企业’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