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出现了一些 AI 产业泡沫的言论。
很多人拿 2000 年的 " 互联网泡沫 " 来说事。不过,在小二哥看来,悲观者只看到了短期的调整幅度,而没有看到任何基于底层的科技产业浪潮。
比如,没有 1996-2000 年的那波互联网产业浪潮,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更不会有现在的 AI 浪潮。
盘点近期 "AI 产业泡沫 " 论
1. 硅谷巨头的 " 左脚踩右脚 " 模式
科技观察在《美国 AI 泡沫:资本游戏下的技术幻象》中指出,OpenAI 依赖微软云服务、微软投资 OpenAI,英伟达注资 XAI 且 XAI 反哺其芯片销售,形成 " 相互投资——资源捆绑——估值抬升 " 的封闭循环。
例如 OpenAI 仅 130 亿美元年收入,却支撑微软、谷歌等企业数万亿美元 AI 相关估值,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 " 抬轿子 " 现象高度相似。
2. 国际机构的 " 非理性繁荣 " 预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2025 年秋季年会中直言,当前 AI 投资热潮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 " 如出一辙 ",市场已呈现典型的 " 非理性繁荣 ";英国央行同步提醒,美股前五大科技公司市值占比创下近 50 年以来的新高,市场结构因 AI 概念过度集中而异常脆弱。
3.《大空头》原型重仓做空英伟达
华尔街大空头迈克 · 巴里在 2025 年 11 月加码做空美股英伟达和帕兰提尔(一家软件公司),仓位达 80%!他认为,微软、谷歌等七家科技巨头凭 AI 概念支撑近几万亿美元市值,却依赖未上市的 OpenAI 作为核心逻辑,缺乏真实应用场景支撑。
4. 美国的 AI 基建短缺,电力成瓶颈
微软 CEO 纳德拉坦言 " 不缺 AI 芯片但缺电力 ",大量 GPU 因供电不足闲置;斯坦福数据显示,GPT-3 一次训练耗电量相当于 3000 辆特斯拉跑 20 万英里,而美国电网老化、新建发电设施审批漫长,2024 年 AI 数据中心耗电量已占全美总用电量的 4%,2028 年或达 12%。反观中国,2024 年发电量突破 10 万亿千瓦时(是美国的 2.3 倍),强大的能源基础,AI 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自然更高。
有句话说得好," 悲观者永远对,乐观者永远赢 "。很多人拿 2000 年的 " 互联网泡沫 " 来说事,悲观者只看到了短期的调整幅度,而没有看到任何基于底层的科技产业浪潮,没有 1996-2000 年的那波互联网产业浪潮,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更不会有现在的 AI 浪潮。
复盘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浪潮
市场对 AI 产业泡沫的担忧,本质是对新技术发展节奏的陌生。回顾移动互联网与新能源两大产业浪潮,其崛起均经历 " 基建先行——争议酝酿——爆发突破 " 的规律,而当下 AI 产业的演进轨迹,正精准契合这一产业成长逻辑,绝非短期泡沫。
2008-2011 年,3G 网络铺设与智能手机普及构成上游基建阶段,当时市场曾质疑 " 手机上网是否只是噱头 ",但 iPhone 4 的爆款落地与移动支付、社交应用的爆发,印证了基建投入的价值。这一阶段的资本投入看似 " 超前 ",实则为后续万亿市场奠定了基础。
2012-2015 年的应用爆发期,让前期布局者获得超额回报。关注微信公众号 " 道达号 ",阅读极简投研社更多精彩内容。


2023-2024 年上游算力率先爆发,英伟达产业链与国产算力链的行情,对应移动互联网的 3G 基建、新能源的锂钴布局阶段。
从数据来看,全球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2025 年 AI 工作负载电力需求占数据中心总需求的 53%,ChatGPT 7 亿周活用户催生真实算力刚需,这种需求倒逼的基建投入,与当年智能手机普及、新能源车产能建设的逻辑一致。关注微信公众号 " 道达号 ",阅读极简投研社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关于市场的思路分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道达号 ",阅读本周日晚上的极简社群文章。
(小二哥)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