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1小时前

现象级服务案例火出圈,平安产险创新引领保险 3.0 时代

2025 年 7 月底,持续强降雨的新疆乌孙古道,导致部分徒步游客被困。多数人经当地政府与消防联合救援脱困,另有 32 人在天堂湖营地进退无路。" 平安行 " 救援团队 7 架次直升机往返,27 小时后,被困者全部安全撤离。

数千公里外的中东,2025 年 6 月以伊冲突升级," 平安 24" 救援团队 6 小时内完成车辆调配、交战区路线规划与边境对接,将 74 名被困中国公民从以伊危险区安全撤离。

跨越国境的两个场景,背后都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平安的身影。中国平安通过 " 平安行 "" 平安 24" 两款综合保障保险产品构建 " 防救赔用 " 安全体系——以保险创新回应时代需求、以 " 风险共治 " 重构行业边界的主线逐渐清晰。

" 保险的本质是‘分蛋糕’还是‘做蛋糕’?" 对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在《为民生托底,为文明赋能:论 " 风险共治 " 的中国保险新叙事》中的时代之问,平安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为何而做:三重逻辑下的价值锚定

或许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平安出动直升机救人,会感到疑惑:一家保险公司为什么要做 " 急难救援 "?毕竟 " 平安行 " 的保费一天最少也就十几元。

仔细观察会发现,平安在产品服务的创新,植根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与自身理念的三重逻辑耦合,在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锚定了转型方向。

保险角色的转变始终与国家政策同频。从 2014 年保险业 " 国十条 " 明确保险 " 现代经济重要产业 " 与 " 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 双重定位,到 2024 年保险业新 " 国十条 " 提出筑牢 " 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 "。从《" 十四五 " 旅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要求 " 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针对性旅游保险产品,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到新近公布的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保险业始终积极作为。

中国保险发展逻辑的核心是 " 与国家治理同频 "。许闲在上述文章中指出,中国保险自复苏之初就深嵌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平安的创新正是对这一导向的落地:" 平安行 "(即 " 平安行 · 出行安全守护计划 ")对接境内旅游安全需求," 平安 24"(即 " 平安 24 全球守护计划 ")服务企业出海和境外出行保障需求,将保险能力转化为国家战略支撑,彰显金融企业的担当。

旅游市场复苏倒逼保险服务升级。2025 年,法定假期总数增至 13 天,进一步释放出游潜力。回溯数据更能直观感受市场热度,2025 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游人次 49.98 亿,同比增长 18.0%。与此同时,随着推进冰雪经济、户外运动等政策相继落地,从东北的滑雪胜地到西南的徒步路线,出行场景日益多元,也让风险类型更加复杂。

平安产险救援数据显示:境内旅游 54% 风险为摔伤、车祸,42% 救援涉骨折,新疆、西藏等深度目的地出险占比 44%;境外场景中,当前企业出海的趋势下,98% 的出海企业担心遭遇各类海外突发事件,96% 的企业需要专业风险管理,93% 的企业面临保险不足、担心额外承担损失。市场需要的不是 " 事后赔钱 " 的保单,而是 " 全程守护 " 的方案,基于市场洞察," 平安行 " 与 " 平安 24" 应运而生。

" 保险不是‘赌客户不出险’,而是‘帮客户少出险’ ",这一理念转变是平安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平安始终践行 " 金融为民 " 理念,追求企业与社会利益共振。这种选择体现在实践中:" 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 ",让莆田周敦村的高风险路口装上了智能预警系统,村民眼里的 " 夺命路 " 变成了 " 平安道 ";乌孙古道救援让保险从 " 事后赔付者 " 变 " 危急救援者 ";中东撤离不计短期成本,彰显 " 生命至上 ",践行中国平安 " 省心、省时、又省钱 " 的承诺。

如何做到:专业能力的体系化构建

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专业能力的坚实支撑。中国平安之所以能在境内外复杂场景中实现 " 防救赔用 " 的全周期服务,源于其在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政企协同三大维度的体系化构建,将专业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保障力。

科技是平安实现 " 风险前置 " 的核心引擎。其自主研发的 " 鹰眼风险灾害预防系统 " 整合多源数据,可预警 18 种灾害。境外 "EagleX 鹰眼系统 " 构建全球化管控能力:全球自然灾害地图覆盖 11 种灾害,政治风险地图精度达次级行政区,天气预报可预测 10 天要素。

科技还提升了服务效率:" 平安行 " 提供在线问诊 60 秒响应、送药 1 小时达,智能理赔实现 " 万元内案件当天赔付 "。这种 " 科技 + 服务 " 的融合,让专业能力变得更 " 接地气 "。

全场景的风险保障,离不开全域化的资源支撑。在境内," 平安行 " 构建了 " 海陆空立体化救援网络 ":整合超 90 家直升机公司、60 支专业救援队,覆盖高山、水域、平原等多元场景——高山救援中,直升机可搭载 ICU 设备实现 " 陆空一体 " 转运;水域救援中,海空联合力量能应对人员失踪、船体触礁等突发情况;平原救援中,救护车与医护团队可实现 " 现场急救-监护-医院交接 " 的无缝衔接。在境外," 平安 24" 则打造了 " 全球无死角 " 的救援体系。其与多家全球顶尖救援供应商共同搭建急难救援体系,让服务网点覆盖全球。2025 年 5 月印尼雅加达客户急性脑炎案例中," 平安 24" 在 48 小时内协调配备 ICU 设备的医疗包机,完成从雅加达到广州的 " 床到床 " 转运,全程由国内三甲医院专家远程指导,落地后直接衔接广州中山医院救治——这种 " 跨国医疗闭环 ",正是资源整合能力的极致体现。

保险的社会价值,更在于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补位力量。平安在救援实践中,始终注重与政府部门的协同。新疆乌孙古道山洪救援中,第一时间对接当地相关部门,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协同开展救援,配合完成 135 名游客撤离。协同还延伸至预防环节,例如自 2025 年 4 月启动的 " 平安‘红绿灯’道路安全风险减量公益行动 ",依托多年积累的车险理赔大数据,绘制 " 交通事故风险热力图 ",与多地交管部门建立省级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减量战略合作机制,实施 " 一路段一方案、一隐患一策略 " 的精准治理模式。以陕西为例,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落地 " 红绿灯 " 道路安全风险减量行动,覆盖全省 48 个高风险路段,增设红绿灯、爆闪灯、减速带、路口卫士、凸面镜等设施,降低事故风险。截至 9 月,行动已覆盖山东、河南、广东 16 个省份 75 个县域,这些由中国平安捐赠的交通设施,正是中国保险业从 " 事后赔付 " 转向 " 主动守护 " 的微观注脚。

平安用行动书写 " 风险共治 " 的样本:不是保险机构的 " 单打独斗 ",而是与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构建的风险防控生态。

做得如何:保险 3.0 的实践答卷

在许闲看来,保险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保险 1.0 是 " 为有产者保财产 " 的工具,是小众的风险管理工具,保险公司赚的是保费赔付差这点微薄的利润工具;保险 2.0 是 " 金融属性主导 " 的财富产品,以美国模式为代表,呈现 " 保费高、理赔严 ";保险 3.0 是中国创造的新体系,以 " 保障归位、普惠覆盖、技术驱动、服务取胜 " 为核心,将保险转化为 " 国家与人民的风险共治契约 "。

" 平安行 " 的每一组数据,都在印证保险 3.0 的价值:今年以来," 平安行 " 已保障客户 4290 万人,理赔案件超 3500 起,提供超 400 次救援服务。" 保障归位 " 上,覆盖 30 余种高风险运动,纳入创伤美容缝合、齿科修复;" 普惠覆盖 " 上,针对亲子、老年群体设计 " 医疗陪同 "" 用药协助 ";" 技术驱动 " 依赖鹰眼预警与智能理赔;" 服务取胜 " 则通过 240 城 5924 家医院陪诊、238 城 3 万家药店送药,让保险贯穿全程。

以甘肃兰州儿童意外事故救援为例:2025 年 8 月,甘肃兰州某餐厅门口,一位 6 岁儿童玩耍被卷入车下。" 平安行 " 安排当地手术后,按照客户需求,安排两端救护车 + 高铁商务座 + 医疗陪同方案转运回福州,医疗陪同提供护理以保证将二次伤害的风险降到最小,并承担孩子母亲高铁商务座车票。这种 " 解决问题而非单纯赔钱 " 的体验,充分展现了 " 平安行 " 在高效响应机制背后,贯穿全流程的人文关怀和救援资源整合的专业优势。

如果说 " 平安行 " 是境内保险 3.0 的实践," 平安 24" 则是全球风险保障的 3.0 样本。2024 年," 平安 24" 处理海外救援 426 件,成功率 100%、零投诉;服务各级各类 " 走出去 " 企业 6000 余家企业、65 万员工,处理海外理赔 4 万起、支付理赔款超 2.2 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其对 " 风险共治 " 理念的全球化践行。

极端场景中," 平安 24" 价值凸显:以伊冲突中,中国平安是唯一在伊朗提供撤离服务的中资机构;缅甸地震中,协助全身 60% 烧伤的中国公民跨境转运。对企业客户,其提供 " 行前报告-行中预警-出险救援-损失补偿 " 全周期服务,这种 " 从事件应对到风险预防 " 的转变,正是保险 3.0" 创造社会增量价值 " 的体现。

从乡道村口的红绿灯到中东的撤离通道,从新疆乌孙古道的救援到 " 一带一路 " 的企业守护,平安以 " 平安行 " 与 " 平安 24" 给出保险 3.0 时代的 " 答案 "。这一答案的核心,不是复杂金融模型,而是对 " 金融为民 " 的认真践行——让保险成为托举民生之手,成为风险共治的生态力量。

" 保险业的最终价值不在于规模或利润,而在于能否切实回应社会需求。" 许闲感言:" 当个体企业创新成为行业标配,中国保险才能肩负大国金融使命。" 如今,平安的 " 防救赔用 " 体系已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风险共治 " 理念被更多机构认可。从 " 赌不出险 " 到 " 帮少出险 ",从 " 分蛋糕 " 到 " 做蛋糕 ",中国保险业正经历深刻价值重构。

这场重构的意义,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在于为民生保障注入新的力量:当每一次境内出游都有 " 平安行 " 的守护,每一次境外远行都有 " 平安 24" 的陪伴,保险便真正成为 " 省心、省时、又省钱 " 的支撑——这是平安的回答,以人民为中心,以专业为支撑,在风险与安全的博弈中,托举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安与希望。

编辑 / 严雨尘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