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1小时前

【长安巷陌】从烽火台到融合地:榆林三十六堡的沧桑与新生

在榆林有三十六座营堡,它们如星辰般散落在边墙沿线,静默地矗立了五个多世纪。这些古老的营堡究竟身处何方?它们曾肩负怎样的使命?又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蜕变?

在陕西榆林苍茫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汇处,一道绵延 1127.5 公里的明代边墙遗址蜿蜒盘旋。与这座宏大工程唇齿相依、共同构成复杂防御体系的,正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 " 榆林三十六营堡 "。

01

铁血筑边:军事体系的钢铁长城

榆林三十六营堡的诞生,与明朝严峻的北部边患紧密相连。明成化年间,北元势力频繁南扰,河套地区成为军事前线。为巩固边防,成化二年(1466 年),明宪宗任命能臣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余子俊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部署,于成化九年将延绥镇治所迁至榆林,并于成化十年(1474 年)闰六月,发动军民大规模修筑延绥边墙," 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 ",沿线共建三十六座营堡。

▲明长城分布图(图源:沿黄公路旅游)

这三十六堡,自东向西分布于今天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个县区,与 " 大边 " 和 " 二边 " 两道基本并行的长城防线,共同构筑了梯次纵深、点线结合的严密军事体系。它们的主要功能清晰而关键:

▲榆林长城 36 营堡位置图(图源:沿黄公路旅游)

军事驻防:每座营堡都是区域性的防御核心,屯驻重兵。例如,据《延绥镇志》记载,明朝时高家堡驻军达 1584 名,配骡马驼千余匹。

情报传递:营堡与沿线无数的 " 墩台 "(烽火台)相连,构成高效的情报网络。一旦有警," 狼烟 " 升起,信息便可迅速传遍全线。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绘的 " 塞垣高鸟没狼烟 ",形象地记录了这种古老的军事通讯方式。

交通枢纽:营堡控制着长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保障兵员、粮草与军械的调度。例如,鱼河堡因控扼榆溪河与无定河,被称为 " 榆林咽喉 ",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02

残垣絮语:建筑形制的沧桑变迁

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战火洗礼与自然侵蚀,使三十六堡从雄浑的军事要塞逐渐演变为残破的遗址或现代村镇,但其建筑形制与格局,依然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这些营堡的选址与建造极富智慧。它们多依山傍水,利用天然险阻。城墙初为夯土筑成,至万历年间普遍用砖石包砌,更为坚固。其形制也各具特色:木瓜园堡因城墙顺山势修建,形状酷似仙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 桃城 ";归德堡因扩建后形如马凳,故得名 " 马凳城 "。

▲归德堡(图源:榆林文化旅游)

然而,岁月的无情在它们身上刻满了痕迹。镇羌堡,作为明长城府谷段最南端的防御重镇,历经五百多年,大部分建筑已湮灭,但整体轮廓依然清晰,北门瓮城保存相对完整,雄风犹存。柏林堡,四方城墙和两座瓮城的轮廓仍可辨认,但城内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庄稼与杂草。建安堡的命运是许多营堡的缩影——据当地人称,抗战前其砖包城堡尚算完整,但因后世缺乏保护,城砖被逐年拆为民用,如今只剩下一座框架尚存的土城,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孤独守望。

▲柏林堡(图源:榆林文旅)

03

功能蜕变:从戍边重镇到文化符号

随着明清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深化,三十六营堡的纯军事功能逐渐减弱,许多堡垒成功转型,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节点或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高家堡从明代的屯兵要地,逐步演变为蒙、汉、满等多民族的商贸集散地,享有 " 旱码头 " 之誉。近年来,更因作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取景地而重现繁华。皇甫川堡作为明长城入陕第一堡,曾是 " 金黄甫,银麻镇 " 的边贸重镇,晋商与蒙商在此交汇,至今传承着耕读传家的淳朴民风。

▲高家堡(图源:榆林文旅)

清平堡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其从军事堡垒到民间信仰中心的转变。2020 年,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结构完整的明代显应宫城隍庙遗址,出土彩绘泥塑造像 30 余尊及刻有 " 保佑本堡人马平安,胡虏远遁 " 铭文的铁质香炉,真实反映了戍边官兵的精神世界。清平堡也因此被誉为目前陕北地区遗迹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营堡。

▲清平堡显应宫平面布局(图源:考古陕西)

波罗堡集佛教圣地(因西侧石壁自生巨大石佛而得名)、千年古镇和 " 横山起义 "(波罗起义)发生地于一身,成为融合多元文化的旅游胜地。木瓜园堡则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的根据地,是府谷县红色革命的摇篮。

▲波罗古堡(图源:榆林文旅)

从 1474 年余子俊筑边建堡算起,榆林三十六堡已走过了近 550 年的漫长岁月。它们从成化年间的夯土边墙,到万历年间的砖石坚城,再到今日散落在黄土高坡上的残垣断壁,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鼓角争鸣,又聆听过多商旅驼铃、民间絮语。

榆林自古为边陲重地,陈陶在此写下 " 可怜无定河边骨 " 的悲壮,毛主席在此咏出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的豪迈。而榆林三十六堡不仅是冷冰冰的军事遗迹,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的活态见证。

文 / 强兆楠

编辑 / 周芝屹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所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