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可以说是大模型的狂飙之年,几乎每一次迭代都在刷新人们对 AI 能力边界的认知。但进入 2025 年,当「看得懂」「听得懂」「说得出」都不再稀奇,AI 的竞争开始从模型性能转向应用落地与生态共生——智能体(Agent)的崛起正是这个转变的标志。
智能体意味着 AI 不再只是聊天机器人,还是能在不同终端中感知、推理、行动的「数字分身」。从车机助手到家庭中控,从企业知识管理到教育陪伴,它正在成为让大模型真正走进日常的桥梁。但当 AI 开发者不断扩展智能体的边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真正属于 AI 开发者的智能生态在哪里?
稍早前,36 氪研究院发布了《2025 年中国大模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就将生态构建能力纳入了中国大模型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按照这套评价体系,科大讯飞、字节跳动、DeepSeek、阿里巴巴以及腾讯共列第一梯队,报告就提到了科大讯飞在生态、技术、政企市场落地以及具身智能的多维度能力优势。

且不同于 OpenAI 将应用聚于 ChatGPT 的封闭路线,科大讯飞选择了另一条路线:让千万开发者成为智能体生态的创造者和创新者。而这也将成为讯飞 AI 生态最强大的护城河,可能也是中国 AI 进入快车道的关键引擎。
如果要给科大讯飞的 AI 之路画一条时间线,它的起点无疑是「语音」。从最早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到如今的大模型,科大讯飞始终把「让机器听懂人类」作为第一原点。今天随着语音驱动的多模态交互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新范式,科大讯飞也成了最懂如何让机器「能听会说」的玩家之一。

作为语音驱动的多模态中枢,AIUI 开放平台把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情绪检测、声音复刻等能力整合进一套「极速超拟人交互」系统,让端到端响应时间缩短到 1.6 秒,不仅支持超拟人发音以及长时记忆能力,新一代全双工交互模式还能根据语义完整性动态拾音,消除无关人声噪音对交互的干扰。此外,新一代的交互大模型意图理解能力更强,主动对话、耐心倾听和高情商的情感共鸣能力也更强,还推出了儿童专属交互大模型,能理解儿童语音和表达。
如果我们都相信 AI 是新的 UI(用户界面),那 AIUI 开放平台的价值显而易见,核心就是让整个交互变得无比自然,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习惯。
而在讯飞超脑 2030 技术底座之上,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让 AI 能力更加具象化,提供智能机器人所需的多模态感知交互以及大模型认知理解服务。通过讯飞超脑板、机器人多模态交互套件、智能 AI 背包等软硬件一体的形式,厂商还能将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的能力快速集成给机器人甚至泛机器人设备,就能让机器人学会对话、理解指令、规划任务。

科大讯飞 AI 虚拟人交互平台,结合最新虚拟形象技术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星火大模型等 AI 能力,提供从虚拟人资产构建、AI 驱动到多模态交互的全流程 SaaS 服务,开发者可基于平台,为每个企业打造数字代言人,为行业提供了从视频生产到各终端交互的数字人解决方案,在企业营销、展厅接待、企业客服等场景,为企业提供降本增效和营销增量等多场景落地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讯飞星辰平台相当于一个低门槛的「大模型超级工厂」,不仅支持星火全系列并兼容 DeepSeek、Qwen 等 50+ 主流大模型,还支持数据工程、模型微调训练、推理部署等全生命周期的工具链,开发者可以在这里快速完成大模型的微调,把一个想法在数小时内变成专属的智能体应用。在此基础上,科大讯飞也孵化出了包括讯飞绘文、讯飞智文、讯飞智作在内的一系列智能体应用,它们是平台能力落地的具体体现。
发布会现场,科大讯飞还宣布了星辰平台全面开源,这意味着其 AI 能力和底层架构将完全开放给全球开发者,成为行业内极少数真正「开源可商用」的企业级大模型平台。但讯飞星辰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开源,更在于落地。
讯飞星辰平台采用同源同构设计,保持云上与开源版本完全一致,便于企业直接部署到生产环境。同时在行业模型上延续星火「1+N 模型 + 赛道」布局,让行业大模型更懂行业语境。但真正让讯飞星辰平台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是它率先实现了 Agent+RPA 的深度融合。

此外,星辰平台还具备低代码的智能体开发体验、可复用的 workflow 工具链,并且对二次开发或产品完全免费可商用的开放政策。这意味着企业无需担心授权限制或功能阉割,开发者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搭建出可直接上线的智能体应用。科大讯飞还与支付宝强强联合,将 AI 支付功能引入智能体,开发者通过智能体也能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更进一步推动智能体生态的持续繁荣。
更核心的是,相比 OpenAI 强调让所有开发者将应用接入 ChatGPT,以 ChatGPT 为中心,科大讯飞的方向则让大模型的能力被每个开发者自由创造和调用。这可能也是 AI 生态能否进入快车道的关键:
不靠中心化的聚合,而靠去中心化的生长。
而讯飞开放平台,本质上其实就是为全球开发者提供一套可生长、可复用且好用的技术底座。正如安卓之于智能手机生态,科大讯飞正在打造全球 AI 产业的开放系统——让 AI 不再属于少数巨头,而是每个开发者和企业的工具箱。

这些数字的背后,不只是一个开放生态的繁荣,更是一条已经被打通的链路——从底层技术到企业场景,从独立开发者到全球市场,科大讯飞正在让 AI 的生产力循环起来。而这种增长更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设计的结果。
首先是门槛被大幅降低。开发者想在大模型上做创新,往往要面对算力、数据、大模型三座大山。如今在讯飞星辰平台上,企业和个人开发者都能以低成本完成模型微调、智能体训练与推理服务。再配合 AIUI 平台的「即插即用」硬件方案,无论是多麦降噪板、AI 背包还是多模态开发板,开发者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就能快速做出可落地的产品。
对初创团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把时间花在创造应用价值,而不是折腾技术栈。



2025 年科大讯飞 AI 开发者大赛再创新高,汇聚 36898 支团队,来自 17 个国家 325 座城市的选手参赛。联合团中央发起智能体大挑赛,366 所院校 676 支团队参加,首个获团中央 + 教育部双认证的大模型国家级赛事。通过这种高水平的竞赛孵化、资金支持和商业对接,科大讯飞 AI 开发者大赛不仅源源不断为生态注入新血,也让讯飞开发平台成为了全球开发者接触、拥抱中国 AI 创新最好的窗口。
这些都让讯飞 AI 生态形成了正循环:开发者越多,应用越丰富;应用越多,对企业的引力就越大;企业引力越大,生态就越稳固。在很多大模型还在依赖补贴和营销的背景下,科大讯飞找到了一种不靠烧钱、靠产业自增长的 AI 路径——从平台、硬件到应用,再回到开发者,形成一条真正闭环的产业链。

从单点产品的领先,到构建出一整套产业可共享的「AI 系统」。
事实上,在这一轮席卷全球的 AI 技术浪潮中,所有企业和开发者都在寻找一条真正能落地的曲线:技术要跑得快,商业得接得上。而科大讯飞的思路很明确——让 AI 的能力流向每一个人、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场景。它不是在造一个巨大的 AI 平台,而是在铺一条让所有开发者都能通行的路。
但与 OpenAI 构建的封闭生态不同,科大讯飞选择了更艰难、也更有生命力的开放路径。它把自己的技术底座开放给开发者,把语音、视觉、认知、交互的每个能力都变成可调用的模块,让生态像森林一样自然生长。这样的选择,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差异,更是一种中国式 AI 的答案——开放、共建、长线。
而 AI 的未来,最可能生长在繁茂共荣的生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