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美系、欧系、日韩系,无一例外。
作者丨赛佳彤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陈心南
10 月末 11 月初,照例是各大车企相继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的日子。
然而,在美国关税壁垒搅动市场、核心区域需求疲软、电动化转型推高成本,三大因素交织下,利润下滑成为国际汽车巨头的共同困境。即便部分企业交付量实现同比增长,经营端的压力仍无处遁形。从美系、欧系到日韩车企,无一例外被卷入这一至暗时刻。
美系阵营,通用净利润腰斩,特斯拉净利润下滑超三成,福特虽然受美国关税利好影响,创下营收新高,净利润方面也表现出色,但其供应商 Novelis 工厂的一把大火,又预计将带来 15 亿 -20 亿美元的损失。

日韩车企的处境同样艰难。起亚、现代交付量虽均有所上升,但在大肆挥舞的关税大棒下,营业利润下滑严重。得益于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性因素,丰田净利润有所回升,但仍难掩其经营端压力。对于尚未发布财报的本田和日产而言,从延迟中就能看出其窘迫。
0
1
美系阵营:冰火两重天
美系车企三季度呈现显著分化,既有营收利润双增的赢家,也不乏利润下滑、股价波动的失意者。

美好的说辞背后,被遮盖的另一面是:尽管通用的全球销量高达 156.3 万辆,485.91 亿美元的总营收也基本与去年持平,但 12.93 亿美元的净利润,却同比腰斩。
利润下滑主要与公司主动计提的 16 亿美元业务重组费用有关。面对这一短期不利因素,通用却信心十足,将 2025 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预期从 100 亿— 125 亿美元上调至 120 亿— 130 亿美元。市场对通用的反馈同样积极,财报发布当日,通用汽车股价一路狂飙,盘中一度暴涨超 16%,最终收涨 14.86%。


喜忧参半的不只有美国市场,还有福特。受益于进口零部件关税调低、本土生产关税抵消、排放法规放松等多重利好,第三季度总营收突破 500 亿美元,净利润飙升至 24.47 亿美元,同比大增 174.33%。

2
欧系巨头:亏损与逆势增长并存
相较美系,欧系车企的三季度堪称雪上加霜,昔日利润奶牛陷入亏损,头部集团遭遇业绩滑铁卢,仅少数企业实现逆势增长。

巨大的单季亏损不仅将保时捷前三季度的销量利润拉至 4000 万欧元,暴跌 99%,更直接拖累母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使其遭遇五年来首次季度亏损。

除保时捷的拖累外,美国高举的关税大棒也对大众造成了直接冲击,在预计全年最高 50 亿欧元的损失中,相当一部分源于北美市场的销量下滑与成本增加。
与上述车企增利不增收不同,梅赛德斯 - 奔驰则面临 " 销量利润双降 " 的困境。作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市场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 11%,而在全球范围来看,三季度 52.53 万的交付量,同比下滑了 12.3%。受销量疲软直接导致营收收窄,净利润同比暴跌超三成,仅为 11.9 亿欧元,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在行业寒冬中,沃尔沃成为欧系阵营的 " 异类 "。7-9 月,沃尔沃交付量 16.05 万辆、营收 864 亿瑞典克朗,双双同比下滑,然而,得益于裁员减负以及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成本压缩,沃尔沃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逆势上涨,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 42.1 亿瑞典克朗,增至 51.95 瑞典克朗。

3
日韩车企:经营端压力凸显
日韩车企的三季度同样艰难,除了关税压力和销量疲软,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正持续蚕食其传统优势市场,经营端的深层矛盾逐渐暴露。

然而,丰田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等非经营性因素,若聚焦反映主业表现的营业利润,则仅为 8385 亿日元,同比下滑 27%,揭示出经营层面的真实压力。为此,丰田在财报中解释称,经营利润下滑的核心原因是美国关税冲击与成本压力,其中仅美国关税就让公司损失了 4500 亿日元。
展望全年,在日元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攀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丰田预计本财年净利润将大幅下滑 44.2%,至 2.66 万亿日元。尽管公司在 11 月 5 日将预期小幅上调至 2.93 万亿日元,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可以说,对丰田而言,至暗三季度还只是一个开端。

体量本就不如丰田、本田的日产,则更难以招架眼下的至暗三季度。此前,一直回避发布盈利预测的日产公司一反常态,预计本财年将出现 2750 亿日元的营业亏损。与此同时,日产还将其 2025 财年的合并销售预测从 12.5 万亿日元下调至 11.7 万亿日元,其经营困境一目了然。
日系车企勒紧裤腰带,韩系车企同样如此。7-9 月,起亚、现代双双创下营收新高,总营收同比均涨超 8%。尽管营收端向好,但二者的营业利润却同比大幅下滑。其中,现代营业利润缩至 2.53 万亿韩元,同比减少 29.2%;起亚营业利润跌至 1.46 万亿韩元,同比近乎腰斩,关税压力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持续发酵。

不过,困境中也不乏破局信号:福特深耕本土获得成效,沃尔沃通过成本优化实现逆势增长,这些案例印证了主动求变对车企应对危机的重要性。
接下来,如何平衡电动化转型节奏与短期盈利、如何重构供应链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在与中国品牌的竞争中找回优势,将成为国际汽车巨头能否走出 " 至暗周期 " 的关键。

身体健康,认真努力。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