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廉政文化学习研究,铜川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依托馆内廉政文化展文物,领悟其内涵与时代价值,以展品为镜鉴强化自身廉洁自律自觉与担当。同时,通过解读文物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进而增进公众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共营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大泉五十铜母范

我国早在东周时期就已采用土制原范铸造 " 刀 "" 布 " 等货币,至秦始皇时改用石雕原范铸 " 半两 " 钱。汉代初年发展为阴文铜范,文帝时期则进一步创新,以铜铸母范翻制子范,并运用合片垒叠工艺进行铸钱,该技术至汉末已广泛应用。所谓钱范,为铸币过程中所用范模的统称,可分为原范(祖范)、母范和子范三类:原范为直接雕刻而成的阴文范,既可铸钱,亦可用于翻铸母范;母范为原范翻铸或直接刻成的阳文范;子范则为以母范翻制的泥质阴文范片。本品正属一枚汉代 " 大泉五十 " 铜母范,存世稀少,非常珍贵。
在汉代," 规范 " 不仅是国家制度的根基,更是廉政的核心。出土的 " 大泉五十 " 铜范正是一面历史的镜像,映照出当时社会对制度规范的严肃追求。该币为王莽时期推行的货币,其铸造须严格依循铜范标准,以实现形制统一、重量一致,从而杜绝私铸与舞弊。铜范犹如当时的 " 标准件 ",彰显出货币价值并非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源于制度化的规范——正是这种规范,使货币成为社会公信的载体,也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稳固。
正如汉代所言:"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为官从政,犹如铸币,必恪守规范。若铜范不正,则钱币轻重参差、流通受阻;若官吏失范,则徇私枉法、民心涣散。汉代律法明确禁止官员私铸钱币与贪墨财物,正是藉规范以防治腐败,确保政治清明与社会信任。
如今我们审视这枚 " 大泉五十 " 铜范,不仅是观察一件古代铸币工具,更是重温汉代廉政文化的智慧。规范不仅是一种外在制度,更是一种内心自觉。广大党员干部若能把 " 规范 " 内化为信念,把 " 自律 " 化为习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做政治上的 " 良币 ",获得群众的信任。
" 大泉五十 " 告诉我们:一枚小小的钱币,因为规范而公信;一个庞大的国家,因为廉洁而昌盛。唯有坚守规范,弘扬廉政,才能让清风正气长存,让社会长治久安。
来源 / 铜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