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 张晓玲
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当红名角,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的标杆赛力斯,又要登上资本市场的新舞台了。
11 月 5 日,赛力斯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最终顶格按 131.5 港元 / 股的最高发行价定价,总共募得资金约 140 亿港元,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 IPO,也是 2025 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 IPO。
如此豪华开局,是因为问界在高端市场的得势。旗舰 M9/M8 的爆火,一举切走了 BBA 的核心利润蛋糕,销量一路狂飙,短短两年跻身新势力顶流,成为现象级造车范本。
赛力斯在新能源赛道、资本市场的 " 爽文翻身剧本 ",少不了华为托举。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成了赛力斯两千多亿身价的核心卖点,此番赴港 IPO,也被视为是 " 华为系造车 " 的一次估价。
但在被华为扶上马后,赛力斯不能指望再被送一程。这次港股上市,是它筹措粮草,谋求重估的契机。
根据招股书,赛力斯准备拿出 IPO 融资的七成用于研发。这被外界视为赛力斯在关键技术环节强化自主能力、降低对外依赖的重要信号。不久前,赛力斯宣布牵手字节,准备开入具身智能赛道,似乎大有成为中国版特斯拉的野望。
这一刻开始,赛力斯想彻底独立开战。再次掷出筹码的董事长张兴海,想要继续豪赌一把,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让赛力斯的命运第四次逆转。
资本宠儿
九年前,拿着 5.81 元 / 股的定价,在 A 股融了区区 7 亿元的张兴海或许自己都没料到,他领导的汽车公司,九年后会以 20 倍的价码,迎来资本市场的又一轮押注。
11 月 5 日,港交所的铜锣声穿透交易大厅,国内新势力豪车明星赛力斯踩着红毯正式登陆港股。这是港股今年最大一轮车企融资,按照配发结果计算,赛力斯港股 IPO 募资约 142.83 亿港元,募资净额约 140.16 亿港元。
赛力斯这次颇有底气,虽然宣称发行价较 A 股有所折让,但发售期间市场百余倍的认购热情,推动赛力斯最终选择顶着定价上限落锤。两地差价不过 21.8%,没给投资者留下更多 " 吃肉 " 的空间。
有部分投资者认为,131.5 港元的发行价相对较高,可能会对赛力斯的股价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有机构指出,赛力斯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潜力巨大,高发行价也体现了市场对其未来价值的认可。因为,背后有一票机构愿意为其抬轿。
此次招股,赛力斯吸引了 22 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约 64.2 亿港元,包括重庆产业母基金、林园基金、华泰资本、广发基金、三花智控、云锋基金、MiraeSecurities 等产业和金融资本以及国际长线资金。
在一些证券从业者看来,在赛力斯的港股上市叙事中,和华为合作的问界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标签,更是其撬动国际资本的关键筹码。换而言之,机构们很大程度上在为 " 华为招牌 " 而买单。
不过赛力斯今年业绩飘红也是不争事实。在眼下残酷的行业竞争下,赛力斯的业绩呈现出销量放缓,利润不降反增的局面。前三季度,赛力斯录得销量 30.4 万台,同比下滑 3.8%;期内的营收却同比增长 3.7%,归母净利润涨幅逾三成,狂赚 53.1 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盈利水平。
中泰证券指出,赛力斯的利润改善主要是得益于高端车型的增长,其中问界 M9、M8 两个高端双子星前三季度的销量占比达 65.5%,而 2024 年这一数字仅 36.5%。这使得赛力斯的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7.2%,飙升至今年三季度的 29.5%。
截至十月末,问界 M9 全系累计交付量正式突破 25 万台,创下中国 50 万级豪华车型交付新纪录。连续 18 个月稳坐 50 万以上豪华车型销量冠军宝座,彻底终结了 BBA 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高溢价的旗舰产品爆火,让问界瓦解了 BBA 的关键壁垒,坐稳了豪车领域的地位。赛力斯的收成也跟着水涨船高,它的命运已经与华为深度绑定。在与华为并肩的 5 年,赛力斯的市值翻了逾 12 倍多。
挂牌当天,赛力斯市值一度站上 2200 亿港元高位,超过蔚小理、长城、吉利、奇瑞等,港股汽车板块里,排在它前面的就只有比亚迪了。
未雨绸缪
在商海浸淫近 40 年的张兴海与资本交手无数,他深知资本最喜欢 " 晴天借伞,雨天收伞 "。
从时间点来看,赛力斯此番赴港,正值问界爆发带来盈利转折的当口。眼下,高毛利以及盈利能力改善,为赛力斯赴港上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此时也是其内部资金结构承压的阶段性节点。
表面上看,背靠华为的赛力斯成了 " 赚钱机器 "。在经历连续四年累计亏损近百亿元后,将 BBA 挑落下马的 M9,让赛力斯去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 59.46 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今年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奇迹是有成本的。
根据招股书,赛力斯向最大供应商 " 供应商 A" ( 华为 ) 的采购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22-2024 年,赛力斯向其采购额从 58 亿升至 420 亿元,占公司总采购额的 14.5%、17.4% 及 30.2%。今年上半年这个占比依旧维持在营收约三成。
在 " 五界 " 汇聚的新局面下,赛力斯为了进一步绑定华为,在技术、决策、供应链等方面,获得更可靠的保障,还掏出 115 亿元真金白银,入股华为引望 10% 股权。
另一边,赛力斯自从 2022 年以后,销售费用一直是研发费用的 3 倍以上,远高于比亚迪的 0.45、吉利的 1.27、小米的 1.05,零跑的 0.74。今年前三季度,赛力斯的销售费用继续上浮 15% 达到 159.9 亿元,是同期研发费用的 3.2 倍。
这意味着,赛力斯需要更多的资金以支持问界高速运转。行业人士指出,赛力斯目前账面现金虽然看似充裕,但结构化存款和受限资金占比较高。公司确实需要通过港股上市获得新的资金补充。
除了财务上的压力,长远来看,赛力斯也想重构和华为的关系,在更大程度上走向独立。
过去的赛力斯,是华为智选车的 " 独子 ",享受了华为倾其所有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赋能,这是问界奇迹的起点。但随着其他 " 四界 " 加入,赛力斯从 " 独子 " 变 " 长子 "。" 长子 " 的地位现在虽然稳固,但资源被稀释的风险客观存在,同门的享界 S9 和尊界 S800 都试图在高端赛道分一杯羹。
虽然目前赛力斯还离不开华为,但它想尽快从 " 老大哥 " 的影子下走出来,事实上张兴海对此筹谋已久。
赛力斯此次在港股上市早在今年 4 月就已上马,从提交上市申请到 9 月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再到 10 月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11 月 5 日挂牌交易,赛力斯赴港 IPO 被一路火速推进。
而赴港二次上市,除了融资之外,赛力斯的另一大目的是借助新资本市场的舞台,向大家证明它不只是一家车企,更是一家科技公司。
全新叙事
招股书显示,赛力斯拟将募资净额 70% 用于研发投入;20% 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10% 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对赛力斯来说,站上港股除了多一条融资渠道外,也是在为其拓展海外市场助力,为独立再添一把火。
招股书中明确指出,公司需要通过港股建立更加开放的估值体系,以支撑全球化战略,并进一步摆脱对国内信贷体系和 A 股融资渠道的依赖。上市地点选在香港,也与问界品牌计划出海、寻找东南亚及中东市场增长机会的节奏相符。
但要想真正独立,赛力斯需要长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具体来看,研发投入将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一是升级 " 魔方 " 平台架构;二是加大智能驾驶算法与鸿蒙 OS 座舱系统的投入;三是开发下一代电驱与增程系统。
从研发支出上看,赛力斯上半年已投入近 52 亿。张兴海还表示,今年将投入 50 亿元建设自有研发中心。他的 " 阳谋 ",指向了今年最火热的赛道之一——具身智能。
今年 10 月,赛力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布局智能机器人赛道。这是因为张兴海嗅到了机遇的味道。
在今年 6 月英伟达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黄仁勋强调,AI 和机器人技术是最大的两个增长机会,代表着数万亿美元级别的增长机会。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50 年,全球机器人将累计部署 10 亿台,市场规模达 5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是去年全球 20 家最大汽车制造商总收入的两倍。
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上自带先发优势。小鹏、长安等车企也相继 " 赶潮 " 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更将其人形机器人 " 擎天柱 " 视为特斯拉未来价值的核心,首先要颠覆自家工厂的生产模式。
显然,赛力斯也想通过车载 AI 向机器人赛道延伸,试图复制特斯拉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的生态迁移,这种跨界或许能为赛力斯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在挂牌当天,张兴海透露赛力斯正探索 AI+ 的落地,以此推动公司向技术科技型转型。
有卖方认为,汽车零部件 2025 净利复合年均增长率仅 12%;而机器人赛道 2025-2027 年出货量复合增速 60%,赛力斯凭车规级降本 10% 和主机厂背书,净利复合年均增长率拉高到 45%。
中信证券更直言,赛力斯有望成为国内的特斯拉。西南证券指出,参照特斯拉 2022 年机器人发布会后市销率跳升 50% 的范式,赛力斯的估值有望继续提高到 30-40 倍以上。
可以说,赛力斯在业绩最辉煌的时刻主动求变,用一个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对冲了现实中潜在的增长瓶颈和身份焦虑。这是张兴海的又一次豪赌,因为赛力斯的成功,就是靠一次次抉择 " 赌 " 来的。
这次,他要让市场重新审视赛力斯的长期价值,这家新势力明星不再仅仅是一家 " 华为概念股 ",而是一家真正有潜力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科技企业。
倘若赛力斯能顺利突围,它也将为中国车企趟出一条从技术依附到生态主导的转型样本。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但也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