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 月 5 日讯(记者 吴旭光) 据市场三方数据统计,截至 10 月底,国际铜价表现亮眼,LME 铜最高触及 11200 美元 / 吨,年初以来累计涨幅超两成;另据中国钨业协会统计,截至前三季度,钨矿石价格较年初上涨了 95%,达到每吨 28 万元,创新高。
机构观点认为,此次铜、钨价攀升,背后驱动因素呈现多元化特征。除阶段性宏观政策预期向好带来的利多支撑外,AI 算力等产业链的持续高景气度更是关键推力。

为了解产业链相关企业最新动态,《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多家上市公司。生益科技、嘉元科技、南亚新材、中船特气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均表示,当前自身产品领域需求增长显著,业绩呈现良好势头;部分企业更明确表示,受 AI 算力需求拉动,公司产品长期需求看好," 不排除依据市场形势进一步扩充产能 "。
▍上市公司实行多种应对举措
在 CCL 领域,高速高频产品需求已迈入加速释放阶段。面对铜价持续高位运行,生益科技董秘办人士介绍,该公司上半年已完成一次价格调整,由于客户类型、产品种类及订单量存在差异,不同场景下价格涨幅有所不同,当时调价均值控制在 10% 以内。
生益科技董秘办人士进一步表示,鉴于当前原料铜价格持续上行,公司已制定明确的后续调价计划,产品价格将紧密跟随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灵活调整。
南亚新材主营 CCL 及粘结片。谈及铜材料价格上涨,南亚新材采取了 " 独特 " 的应对策略,南亚新材董秘办人士表示 " 暂未进行产品调价 "。
根据该公司今年 10 月 23 日的投资者调研信息显示,南亚新材 " 始终坚持战略伙伴、长期共赢、协同合作的供应商关系,故原物料保供能力强。能够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
" 嘉元科技实施套期保值操作应对铜价上涨。" 该公司董秘办人士表示,公司在采购铜原料的同时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盈利重点聚焦于铜箔加工环节的加工费。通过这种操作并不直接体现在铜箔产品价格上,核心目的是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对于产品是否调价,嘉元科技方面进一步表示,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目前公司业务仍以传统汽车领域销售为主,涉及 AI 算力半导体产业链的产品收入占比在 10% 以内。
作为电子特气六氟化钨的原材料,谈及钨价格上涨应对举措,华特气体董秘办人士表示,如果上游材料端涨价,会传导给下游,毕竟公司主要采用成本加成的销售模式。" 不过,提价需要和下游客户谈判,不是马上就能改的,存在议价机制。"
华特气体董秘办人士表示,华特气体纯化端产品,当上游材料涨价突破公司成本承受范围,则触发与下游的提价谈判,非上游稍涨即传。虽有 " 价格波动 10% 左右触发机制 " 的约定,但该波动需在一定周期内形成,周期因产品而异无固定标准。
中船特气是目前全球六氟化钨的核心供应商之一,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从事六氟化钨电子特气生产,若市场出现重大变动事项,必将结合实际情况与下游客户沟通协商;当前无重大变化,产品价格维持正常水平。这也意味着该公司产品未受钨价影响进行涨价,体现出一定的市场议价能力。
" 近期电子特气行业内对涨价话题的讨论确实较为热烈。" 中船特气方面还表示,公司生产的六氟化钨产品,与多数主要客户签订的基本为年度或长期供应协议,供应价格通常在上一年年末便已确定,原则上在年度内或整个协议期内,均按商定价格执行。
针对行业内的涨价讨论,国内另一家六氟化钨企业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此轮行业涨价的核心原因在于原材料钨粉价格的波动。其表示,今年以来,钨粉价格近乎实现翻倍上涨,这给下游气体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迫于成本压力,企业不得不选择上调产品价格。
▍需求驱动下企业业绩高增长
从财务数据来看,嘉元科技前三季度业绩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5.4 亿元,同比增长 50.71%;归母净利润 4087.6 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在产品结构方面,锂电铜箔是公司的核心收入来源,常年收入占比超八成。公司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宁德时代是公司主要大客户之一,公司生产的铜箔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
生益科技作为全球第二大刚性覆铜板生产企业,原材料占总成本九成左右,公司产品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敏感。
生益科技董秘办人士表示,公司产品定价机制主要是锚定 " 铜价 + 加工费 " 的生产模式,若覆铜板产品价格能顺利实现成本传导,非但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压力,还将推动营收规模扩大,提升市场份额。" 实际上,今年以来公司营收已呈现增长态势。"
受益于覆铜板销量同比上升,2025 年前三季度,生益科技实现营业收入 206.14 亿元,同比增幅 39.8%;实现净利润 24.43 亿元,同比增幅 78.04%。
南亚新材董秘办人士表示,终端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公司 CCL 产品销量注入新动力,推动了业绩增长。其中,高端高速 CCL 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领域,现阶段该类产品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已达 20% 左右,且今年以来销售增幅显著。
具体业绩表现方面,南亚新材 10 月 30 日披露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58 亿元,同比增长 180.79%;扣非净利润 1.44 亿元,同比增长 282.10%。
谈及业绩增长,华特气体表示,受 AI 算力等终端需求持续向好驱动,公司整体今年的销量有提升,其中销售给半导体客户的部分产品增长明显,包括六氟化钨。从具体数据来看,面向半导体客户的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幅在 10% 左右。
▍围绕市场需求筹备相关产能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产能扩张问题,生益科技董秘办人士表示,当前公司现有覆铜板产能足以满足市场需求,但会密切关注未来市场动态,尤其是 AI 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趋势。若长期市场呈现看涨态势,公司不排除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产线、扩充产能。
在 AI 算力领域,嘉元科技长期看好市场需求前景。该公司董秘办人士介绍,目前公司主要为该领域提供铜箔技术支持,具体应用场景由下游厂商决定。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嘉元科技在江西赣州龙南布局的电解铜箔生产线,规划总产能 3.5 万吨,目前已投产产能超 1 万吨,该产线主要生产电子电路铜箔产品,其中高端产品可应用于 AI 服务器的 PCB。
同时,嘉元科技方面也提到,当前应用于 PCB 领域的铜箔产品收入占比较低,公司收入仍以锂电铜箔为主。
对于最新产能布局,中船特气董秘办人士介绍称,目前公司六氟化钨产能 2000 吨 / 年,是公司单体第二大特种气体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是在存储芯片的沉积过程中用量较大。
关于整体产能情况及规划,南亚新材董秘办人士表示,现有产能能够满足市场终端对 CCL 的需求。按照既定规划,预计今年年底整体月产能将接近 400 万张。其中,公司上海生产基地 N3 工厂设计月产能约 80-90 万张,可与公司江西吉安工厂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切换生产普通产品或高端产品,产能调整灵活性较强。
展望铜、钨价后市,卓创资讯分析师宋洪潇表示,一方面,供需缺口逐年扩大:2025-2027 年全球精炼铜缺口预计由 25 万吨扩大至 60 万吨。另一方面,结构性需求仍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维持高增速,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等集中释放,保证铜需求年均 3%-4% 增长。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迭代,特别是 3D NAND 层数的不断增加,六氟化钨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 TECHCET 数据,2020 年六氟化钨全球总需求约 4620 吨,预计 2025 年全球需求增长至 8901 吨左右,增长空间将近 1 倍,年均增速达 14%。
不过,亦有市场观点认为,半导体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当前的需求高涨可能随着行业周期变化而减弱。钨价未来的走势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钨价回落,六氟化钨价格的支撑力度或将随之减弱,对产业链公司盈利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