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小时前

复旦硕士创业,拿下创纪录 4 亿融资:打破日企 20 年垄断、年增速 600%

作者丨欧雪

编辑丨袁斯来

硬氪获悉,精密金属掩膜版(FMM)企业浙江「众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凌科技」)近日完成超 4 亿元人民币 C 轮融资。我们总结了本轮融资信息和该公司几大亮点:

融资金额及投资机构

融资轮次:C 轮

融资规模:超 4 亿元人民币,目前国内 FMM 行业最大单笔轮融资

领投方:深创投(国家工信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载体)(公司第二大股东)

跟投方:中国建投投资、毅达资本、粤科金融、中科创星、中风投、苏州创元等

资金用途:50% 用于研发,包括 FMM 产品迭代、Invar 金属极薄带(因瓦合金)国产化、以及光伏与半导体新业务开发;30% 用于 G8.6 代 FMM 产能扩充及海外市场布局;20% 作为流动资金及 IPO 储备

历史融资:累计获资本注入超 9 亿元

公司基本信息

成立时间:2020 年 9 月

注册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园

技术亮点:硬氪了解到,FMM 是 OLED 屏幕蒸镀环节的 " 像素模具 ",通过微米级小孔实现 RGB 发光材料精准沉积,直接决定屏幕的分辨率、良率与显示品质,以及屏幕终端的功耗和发光寿命,是 AMOLED 产业链的 " 卡脖子 " 核心治具。

而「众凌科技」是国内唯一具备日本对华禁售的 20 μ m FMM 产品量产能力、拥有 100% 国产 invar 原材料供应链、G8.6 代 FMM 技术与设备落地能力的企业。产品可覆盖穿戴设备(小尺寸)到手机、笔电、车载屏(中大尺寸)全场景。

二期核心设备(G8.6 FMM 用曝光机搬入)(图源 / 企业)

目前,「众凌科技」的 20 μ m 厚度 FMM 已实现规模化量产,规格完全匹配可断需求,并已支撑包括小米 17 Pro Max(全球首款 Real RGB OLED 的高 PPI 手机)的多款旗舰终端产品实现量产。

市场体量

据行业分析,全球 FMM 市场规模近百亿元,其中 90% 以上份额长期由日本公司 DNP 垄断,尤其是在 20-30 μ m 超薄规格及 G8.6 代高世代产品上对华禁售,制约了我国仍在持续加码投资的超 6000 亿 AMOLED 产业向高端突破。随着 AMOLED 向 " 中大尺寸 "(如平板、笔电、车载屏)升级,G8.6 代线成为新赛道,FMM 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公司业绩

「众凌科技」营收从 2022 年的百万元级,增长至 2023 年的数千万元,2024 年营收破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翻倍增长,年均增速近 600%。利润方面,公司已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在市场份额方面,「众凌科技」在国内国产化 FMM 份额中占比超六成,公司已通过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和辉光电、惠科等国内所有主流 AMOLED 面板厂的验证并批量供货,终端产品应用于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联想、奔驰、路特斯、极氪等 30 余个头部品牌。

团队背景

「众凌科技」的核心团队为 " 从下游客户端出来的技术创业团队 ",成员多来自国内一线半导体面板厂和金属原材料企业,覆盖 "Invar 材料研发 -OLED 像素设计 - 微米级蚀刻 - 量产测试 " 全链条。

「众凌科技」创始人徐华伟为复旦大学物理硕士,是我国第一批显示行业技术人才,曾任职于 NEC 上广电、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维信诺,曾任维信诺集团 V2/V3 基地高管。

副总经理思考

硬氪:作为市场的破局者,「众凌科技」如何打破日本 DNP 的长期垄断?

赵明烜:我们采取的是 " 高举高打 " 的战略。DNP 的垄断是行业罕见的三重垄断:材料、品质和商业。我们从成立第一天就立志要同时打破这三座大山。

在材料上,我们坚定投入 Invar 材料国产化;在工艺上,我们用半导体产业工艺的思路来拆解 FMM 工艺因子,从客户终端的技术需求来拆解产品设计,打破产业链工艺黑箱,实现产品高技术价值;在商业上,我们必须建立足够大的产能,让客户相信,即便 DNP 断供,我们也能接得住他们的全部需求。这是一条艰难而唯一可选的路。

硬氪:目前 FMM 行业有哪些发展趋势或痛点?

赵明烜:行业正沿着 " 更大尺寸 " 和 " 更薄厚度 " 两个方向快速发展。一方面,平板、笔电等中大尺寸 OLED 渗透加速,推动 G8.6 代 FMM 需求;另一方面,终端对显示效果要求持续提升,驱动我们向 18 微米甚至更薄产品迭代,这也是我们提出 " 众凌定律 " 的缘由。

行业痛点的话,当前最大痛点仍是材料自主化。Invar 材料的技术门槛高、市场规模小,且面临供应链风险,比如日本 DNP 正通过专利诉讼等方式试图卡断我国刚刚成熟的 FMM 行业德国原材料供应。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材料国产化,这既是打破垄断的关键,也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关键。

硬氪:材料似乎非常关键,目前国产 Invar 材料的水平如何?

赵明烜:国产材料在 FMM 需求主要指标上已优于德国和日本材料,但在生产稳定性和厚度均匀性上还在追赶。目前能量产厚度已达到 30-35 μ m,优于德材的 40 μ m,但比日材的 25 μ m 还厚。

不过,材料开发迭代 4 年多来,改善路径已经非常清晰,预计明年就能迭代至 25 μ m。国产材料的天花板很高,成本未来能降低 30-40%,采用国材生产的 FMM 良率也有望达超过 60-70%,进入常规制造业水平。

国产 Invar 材料图示:G8.6 大宽幅产品和 G6 产品(图源 / 企业)

硬氪:「众凌科技」的核心技术壁垒体现在哪里?

赵明烜:我觉得是我们全链条的自主能力。第一是材料端,我们与包括太钢在内的三家钢铁企业联合深度研发,实现了 Invar 材料国产化,不光解决供应链风险,也同步解决品质和成本问题。第二是工艺端,我们开发了独有的材料检测筛选技术和自研高洁净度材料改性工艺,在用品质较差德国材料情况下,依然将 FMM 良率,在难度较大的多切满排布工艺条件下,从行业普遍的 20% 提升至 40% 以上,最高批次达 70%。第三是设计端,我们从终端(如手机)的显示需求反推 FMM 的设计和 Invar 原材的规格工艺控制,这是从面板行业带来的独特视角。

众凌工艺与友商工艺对比(图源 / 企业)

硬氪:公司接下来在产品、技术、市场和业绩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发展目标?

赵明烜:产品技术上,我们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18 μ m 超薄 FMM 产品,这已是全球最高量产规格。我们都知道半导体行业有 " 摩尔定律 ",而我们 FMM 行业也有。众凌当下已提出 " 众凌定律 " 概念——未来 FMM 产品将保持每 1~1.5 年,FMM 厚度减薄 1~3 μ m,像素间距缩小 1~2 μ m 的速度不断迭代。目前公司 18 微米产品已进入送样准备阶段,预计明年就能实现量产。

产能建设方面,我们现有两条产线,二期产线的产能扩充将在今年年底到明年上半年陆续释放。这次扩产基本上把原有一期产能翻了一倍,预计到明年下半年能达到翻倍的产能预期。

市场拓展上,我们希望国内要拿下 50% 以上的 FMM 市场份额,同时从 2025 年开始启动海外市场突破,重点攻坚三星、LG 等国际面板厂供应链。我们认为海外市场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投入方向,在公司突破 20 μ m 超薄产品的量产以及 18 μ m 产品进入开发状态后,事实上已有部分海外企业在跟我们接触。

业绩预期方面,公司今年预计营收可超 2024 年 1 倍以上,到 2027 年预计可以做到近十亿的体量。

新业务布局上,我们正在依托超薄精密金属加工技术,向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延伸。具体来说,在光伏电池片的印刷材料方面,我们采用类似 FMM 的工艺,可以帮助客户节省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银浆用量,目前已在与相关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开发,预计在 2026-2027 年将逐步有新业务开始落地投资和量产。

20 μ m 超薄 FMM 微观图形侧视图(图源 / 企业)

投资人思考

深创投(本轮领投方)表示,OLED 用 FMM 曾被日本企业长期垄断,直接威胁我国 OLED 产业链安全,是国家基金重点投资扶持方向;众凌科技是国内最先打破该垄断的企业,已实现当前最高端的六代 OLED 面板线 FMM 国产替代。作为国内唯一突破 20 微米高端 FMM、唯一实现原材料自给的 FMM 企业,其团队具备持续的研发能力,拥有技术迭代升级潜力,也是最有希望在高端产品上超越日本企业的标的。深创投(众凌项目)投资负责人袁博表示:" 这种‘材料 - 工艺 - 产品’的全链条自主能力,让众凌不仅能稳固当前国产替代成果,更具备未来在高端 FMM 领域超越日本企业的核心潜力,是我们坚定二次押注的关键原因。"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