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DM游戏网 16小时前

论坛贴吧年代最恐怖的鬼图,如今终于找到了出处

童年阴影

观前提示:本文无跳脸高能,请放心观看

没被鬼图吓到过的冲浪生涯是不完整的。

有时,它们会伪装成一张不明所以的静态图片,你要顺着提示寻找其中的细节——可就在你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时,一张巨大鬼脸突然出现,让你明白这其实是一张恶意满满的恐怖动图;有时候,它们又会以长图形态出现,用前面的平淡让人感到厌烦——可一旦猛地滑到最下方,鬼图便会惩罚每一个心急的浏览者。

类似的经典桥段,已经让大伙有了 PTSD,什么摇摆的椅子、山间的小屋、有些难度的迷宫游戏……看到这些前摇就足以触发蜘蛛感应,当场炸毛开始哈气。

而在如此多跳脸杀中,知名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数 " 吊桥女鬼 "。

无需我过多介绍,单纯把这张图片的前半部分放上来,就足以让不少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阴影。

对那些非常幸运的,从未被这张图片吓到过的朋友来说,这吊桥可能平平无奇——但前面也说过了,这只是整张图片的前半部分。在完整版的图片中,这张吊桥的前半部分被 180 度翻转,并拼接到了另一头,而在尽头等着你的,就是一张相当具有冲击力的鬼脸。

为避免吓到各位,这里就不放原图了(绝不是我不敢去截图)。

新派跳脸:哇袄

一般来说,这类超长图利用的都是人们浏览网页时的习惯,利用一张图片达成跳脸杀的效果。早先,这类图片往往是在论坛及贴吧等平台流行,浏览时的顺序都是自上而下,如果插入一张长图,想要继续浏览就必须继续下滑。而这张吊桥上下对称的结构,也给人一种稳定的心理暗示,让人误以为下半段与上半段内容一样。因此,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的网友,往往会在放松戒备的情况下被最下方的女鬼图片吓到,并对整张吊桥图片产生心理阴影。

这类超长图其实不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中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多年过去,各种不同的变种也一步步产生——在早期的改编中,同样的吊桥,滑到最下面发现是林正英,他帮你把女鬼收走了;到了最近的改编中,滑到最下面就成了圆头耄耋在哈气,比女鬼还吓人。

后续的变种,往往也和超长图有关。比如,在许多视频的评论区里,你会看到各种田一鸣抽象表情跳脸,它们也是超长图——不点开的话,只有图片最中央的纯色,或其他能够吸引你点进去的图案。可一旦点开,田一鸣的抽象表情就直接扑到你脸上了。

这应该不算鬼图……吧

如今,人们面对这类超长图跳脸杀,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恐惧转变为主动整活,让这类 " 恶搞 " 稍显温和。只不过,这些堪称抽象的新活,始终无法消除原图所带来的那股骨子里的恶寒。

原图那纯粹质朴的惊悚,实在叫人过目难忘。

但时过境迁,当网友们见识的吓人手法越来越多、恐怖阈值愈发提高后,再回过头去直面那些曾经的恐惧,关注的焦点就完全不同了。

" 吊桥女鬼 " 的跳脸杀形态,已经不再稀奇。稀奇的,其实是它本身——这张经典的恐怖图片,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作为失传媒体的一员,人们对其的探索欲远远大于恐惧。于是,便有了长达数年,并最终在前几天真相大白的,对吊桥女鬼来源的探索。

最早的系统性探索在 2021 年,由一个名为 Theつぶろ的日本频道进行,该频道经常深入挖掘并介绍网络上流传的都市传说,在他们的网站上能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而同时流传在中文互联网与日文互联网上的 " 吊桥女鬼 ",正是其中之一。

在 Theつぶろ的视频与文章中,最先探索出的便是吊桥图片的来源。它来自一位日本摄影师的个人网站 "Let ’ s Stitch!",原名为 " 眩晕 "。而吊桥视角如此之长,正是因为这位摄影师在网站上上传了不少全景照片,其中便包括这座吊桥。

关于女鬼的照片,Theつぶろ的文章中也提及了三个不同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看上去都是经过处理过的图片,其来源依旧是个谜。于是,Theつぶろ的探索在此终止,更多未知内容需交于后人探求。

对失传媒体的搜寻,从来都是个值得无数人参与的大事件,这次也不例外——那些接触过 " 吊桥女鬼 " 图片的国内网友们,也都加入其中。

2023 年,在 B 站 UP 主 "LenaRaine" 的专栏中,他结合 Theつぶろ对鬼图的分析,对水印等细节要素做出了如下的判断:女鬼图片的最初来源是中文互联网。此外,他也对女鬼素材进行了新的猜想——这张图片可能是大头贴,也可能来自《山村老尸》这部电影。

而后,接力棒传到了百度贴吧都市传说吧小吧主 " 贴吧用户 _58UW6AK" 手中。2024 年,他与 B 站 UP 主 "comerpalomitas" 一同展开对鬼图本身的溯源,整个溯源过程相当细致,无论是眼睛、眉毛特征,还是修图痕迹、侧面若隐若现的人脸轮廓,各种细节线索都被考虑完全。

到最后,他们则根据文件名,找到了相当重要的线索——原图文件名前缀是 "Kun",而在许多照片论坛上,以此为前缀的照片均为中国台湾地区的用户上传。因此,一个新的结论诞生:这张鬼图,很可能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而在今年上半年,B 站 UP 主 " 未被识别的用户名 " 也开始进行女鬼图片调查。他顺着女鬼图片的线索,利用网站快照一路搜索多个鬼图网站,并继续盯着大把鬼图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这条路径来寻找原图。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为其提供线索,以此来缩小搜寻范围——如果真的是名人,那很有可能取自某个组合的海报或合照;如果是个人随手照片,那便极有可能杳无音信。

在这之后,虽然有无数网友们对此进行讨论与分析,但找到的图片仍旧与原图有着不小的差异。对吊桥女鬼原图的搜寻,极有可能陷入停滞的死局。

寻找失传媒体的过程本就是这样,往往要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线索出发,在堪比大海捞针般的难度中寻找答案——而寻找鬼图,更是理智压过本能、求知欲战胜恐惧感的勇敢行径。

但有时,真相往往在不经意间一闪而过。

就在今年 11 月 1 日,一位名为 " 鉴定互联网弱智言论 " 的用户上传了一部视频,并天才般地为其配上了音乐《桥边姑娘》。

如果你看过吊桥女鬼的原图,那一定能一眼认出这个人——一模一样的角度、一模一样的空气刘海、一模一样的灿烂笑容。只不过,那个把少女 P 成鬼图的人确实下手够狠,能在那个年代对原图整出这种惊天大活,也不失为一种神人了。

困扰无数人的一大谜团终于揭开,而揭开谜团的方式,可以说是相当巧合。据 " 鉴定互联网弱智言论 " 本人所说,他此前便对这张图片有过搜寻经历,但始终未有成果,而近期则在小红书上偶然刷到了相似的图片,一路追查下去最终发现了原图。

或许是此前的搜寻使其对类似照片极度敏感,也或许是平台的大数据发力……总之,在各种巧合的因素,以及此前的积累之下,吊桥 " 女鬼 " 的真面目被揭露了——她是中国台湾双胞胎女子演唱组合 ME2 的成员,这张图片正是来自该组合《我就是我》实体专辑中的歌词本。

于是,从吊桥来源到鬼脸出处,有关整张图片的主线任务被彻底完成。至于究竟是谁出于何种原因制作出这张图,已经是件无法求证却也无关紧要的事——正如评论区所说,完成这个主线任务,也未尝不是一种真相重见天日后的救赎感。

实际上,对这种 " 恐怖图片 "" 灵异图片 " 的探索,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难度较低的,只需随手识图便能查到来源,并消去恐怖要素;难度较高的,便要在网友们的一次又一次接力中,才能探寻到最初的真相——正如这次的 " 吊桥女鬼 " 那样。

顺带一提,这张图片也有跳脸杀动图版本——多年前我带着司空见惯的态度看待这张图,结果被动图版当场拿下

那些牵强附会的灵异传说,其实查着查着就变成了《走近科学》,各种不明所以的来源,终会在探索欲极强的网友们手中得到解答。这些童年阴影,也将在调查中画上或豁然开朗,或给大伙气笑的句点。毕竟,人类最恐惧的东西还是未知——正如你永远不知道点开的长图最下面是什么一样。

但在如今的网友们手中,即便鬼图再怎么吓人,也依然值得深究。战胜恐惧的,正是探索失传媒体时的无限求知欲。无论是对着被 P 成惨白的鬼脸研究面部特征,还是探索鬼脸四周的每一个要素寻找线索,甚至在更多鬼图之中搜索吊桥女鬼的来源……当调查员们拥有直面恐惧,并对此加以探究的勇气与决心时,那些童年阴影便不值一提。

最终,这股勇气便传达给了每一位曾被 " 吊桥女鬼 " 惊吓过的朋友——当大家真的找到了这一切的源头,找到了那位原本就笑容灿烂的偶像组合成员,想必下一次遇到这张图片时,就没那么可怕了吧。

当然,人类最基础的生理反应这一块还是难以控制的,跳脸杀永远是恐怖创作中最白给、最直接的吓人手段——所以,如果你想找点刺激,那你在点开相关内容评论区的图片前,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才行。

点开图片的你 Be Like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