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阴影
观前提示:本文无跳脸高能,请放心观看
没被鬼图吓到过的冲浪生涯是不完整的。
有时,它们会伪装成一张不明所以的静态图片,你要顺着提示寻找其中的细节——可就在你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时,一张巨大鬼脸突然出现,让你明白这其实是一张恶意满满的恐怖动图;有时候,它们又会以长图形态出现,用前面的平淡让人感到厌烦——可一旦猛地滑到最下方,鬼图便会惩罚每一个心急的浏览者。
类似的经典桥段,已经让大伙有了 PTSD,什么摇摆的椅子、山间的小屋、有些难度的迷宫游戏……看到这些前摇就足以触发蜘蛛感应,当场炸毛开始哈气。
而在如此多跳脸杀中,知名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数 " 吊桥女鬼 "。
无需我过多介绍,单纯把这张图片的前半部分放上来,就足以让不少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阴影。

为避免吓到各位,这里就不放原图了(绝不是我不敢去截图)。

一般来说,这类超长图利用的都是人们浏览网页时的习惯,利用一张图片达成跳脸杀的效果。早先,这类图片往往是在论坛及贴吧等平台流行,浏览时的顺序都是自上而下,如果插入一张长图,想要继续浏览就必须继续下滑。而这张吊桥上下对称的结构,也给人一种稳定的心理暗示,让人误以为下半段与上半段内容一样。因此,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的网友,往往会在放松戒备的情况下被最下方的女鬼图片吓到,并对整张吊桥图片产生心理阴影。
这类超长图其实不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中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多年过去,各种不同的变种也一步步产生——在早期的改编中,同样的吊桥,滑到最下面发现是林正英,他帮你把女鬼收走了;到了最近的改编中,滑到最下面就成了圆头耄耋在哈气,比女鬼还吓人。

这应该不算鬼图……吧
如今,人们面对这类超长图跳脸杀,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恐惧转变为主动整活,让这类 " 恶搞 " 稍显温和。只不过,这些堪称抽象的新活,始终无法消除原图所带来的那股骨子里的恶寒。
原图那纯粹质朴的惊悚,实在叫人过目难忘。
但时过境迁,当网友们见识的吓人手法越来越多、恐怖阈值愈发提高后,再回过头去直面那些曾经的恐惧,关注的焦点就完全不同了。
" 吊桥女鬼 " 的跳脸杀形态,已经不再稀奇。稀奇的,其实是它本身——这张经典的恐怖图片,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作为失传媒体的一员,人们对其的探索欲远远大于恐惧。于是,便有了长达数年,并最终在前几天真相大白的,对吊桥女鬼来源的探索。
最早的系统性探索在 2021 年,由一个名为 Theつぶろ的日本频道进行,该频道经常深入挖掘并介绍网络上流传的都市传说,在他们的网站上能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而同时流传在中文互联网与日文互联网上的 " 吊桥女鬼 ",正是其中之一。


对失传媒体的搜寻,从来都是个值得无数人参与的大事件,这次也不例外——那些接触过 " 吊桥女鬼 " 图片的国内网友们,也都加入其中。
2023 年,在 B 站 UP 主 "LenaRaine" 的专栏中,他结合 Theつぶろ对鬼图的分析,对水印等细节要素做出了如下的判断:女鬼图片的最初来源是中文互联网。此外,他也对女鬼素材进行了新的猜想——这张图片可能是大头贴,也可能来自《山村老尸》这部电影。




寻找失传媒体的过程本就是这样,往往要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线索出发,在堪比大海捞针般的难度中寻找答案——而寻找鬼图,更是理智压过本能、求知欲战胜恐惧感的勇敢行径。
但有时,真相往往在不经意间一闪而过。
就在今年 11 月 1 日,一位名为 " 鉴定互联网弱智言论 " 的用户上传了一部视频,并天才般地为其配上了音乐《桥边姑娘》。






那些牵强附会的灵异传说,其实查着查着就变成了《走近科学》,各种不明所以的来源,终会在探索欲极强的网友们手中得到解答。这些童年阴影,也将在调查中画上或豁然开朗,或给大伙气笑的句点。毕竟,人类最恐惧的东西还是未知——正如你永远不知道点开的长图最下面是什么一样。
但在如今的网友们手中,即便鬼图再怎么吓人,也依然值得深究。战胜恐惧的,正是探索失传媒体时的无限求知欲。无论是对着被 P 成惨白的鬼脸研究面部特征,还是探索鬼脸四周的每一个要素寻找线索,甚至在更多鬼图之中搜索吊桥女鬼的来源……当调查员们拥有直面恐惧,并对此加以探究的勇气与决心时,那些童年阴影便不值一提。
最终,这股勇气便传达给了每一位曾被 " 吊桥女鬼 " 惊吓过的朋友——当大家真的找到了这一切的源头,找到了那位原本就笑容灿烂的偶像组合成员,想必下一次遇到这张图片时,就没那么可怕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