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周刊 17小时前

“四电时代”的开创者,如何回应“乔布斯之问”?

世界并不缺少一辆新车,但人们总在想象,乔布斯会造的那一辆。今年春天,当比亚迪仰望 U7 出现时,这个想象,或许第一次有了轮廓。

这个轮廓首先源于跨时代的技术革新。当然,关于 " 乔布斯之车 " 的最终形态,人们的分歧巨大:他会取消方向盘,彻底颠覆驾驶?还是回归第一性,将驾乘感受置于一切之上?仰望 U7 显然选择了后者。

而正是这个选择,在过去半年里催生了一个中国汽车市场上罕见的现象:和普惠大众的 iPhone 4 不同,这辆起售价超过 60 万的汽车,注定属于少数人,却赢得了超越其消费群体的广泛好感,甚至点燃了跨时空、跨语言的全球热议。

价格和共鸣之间的巨大反差,或许是一个值得被探究的问题。所以,不妨让我们用 " 乔布斯标准 " 这把尺子,去丈量 " 仰望 U7 现象 ",看看人们为什么关注它、喜欢它,又究竟是在为什么而喝彩。

几乎是每个人的梦中情车

即便不是车主,许多人也听过、见过仰望 U7 在原地 " 旋 " 一圈,或是那段被戏称为 " 跳舞 " 的画面。

一次,在杭州萧杭路街头,一位车主的仰望 U7 旁,聚拢起几位特殊的围观者——几位韩国游客和一名美国非裔青年。他们举着手机问道:" 这个……就是那个会‘跳舞’的中国车吗?"

车主称开仰望 U7 回头率极高,经常有人拍照。(图 / 仰望)

" 跳舞 "、双轮爆胎稳行、冰上花滑……作为与纯电超跑 U9 同源的旗舰轿车,仰望 U7 展现了一脉相承的技术实力。这些成功的 " 炫技 ",也是仰望 U7 得以快速破圈,进入全球视野的第一张名片。但这显然不是故事的全部。

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在 B 站、抖音、小红书乃至 YouTube 上,由真实车主们分享的用车体验里,一个更具分量的、也更接近其本质的昵称开始浮现。

人们称它为," 梦中情车 "。

在全网车主或试驾分享中," 这是我开过最好开的车,没有之一 " 的赞誉,几乎成了一种共识。这种极致的驾控体验,最终催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评论区,常常有人感慨," 这车卖 70 万,居然给我一种卖便宜了的感觉。"

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后会发现,车主口中的 " 好开 ",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复合概念。它既包含听觉的静谧、体感的平顺,也涵盖了驾驭的从容与空间的灵活。对于这种多层次的极致驾驶体验,仰望官方给出了一个更精准的定义,称之为 " 自在掌控 "。

" 自在掌控 " 最直观的初体验,或许是从关上车门那一刻开始的。车主 @Rihond 形容那种感觉是 " 两个世界 "," 关上车窗,外面马路施工的轰鸣,就像被瞬间掐断了信号源,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而当车 " 动 " 起来,这种体验便从静谧的 " 自在 ",延伸为对路况的绝对 " 掌控 "。车主 @涵海对以云辇 -Z 为核心的悬架系统印象深刻," 无论是急加速、急刹车,还是快速并线和过弯,车身的姿态都抑制得非常出色,坐在里面几乎感觉不到多余的晃动。但它又没有完全隔绝路感,你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车辆的状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既安稳又富有沟通感的奇妙平衡。" 而易四方技术带来的原地掉头和横向移动,则让他在狭窄的停车场里,轻松解决了会车和停车的难题。

仰望 U7" 平行横移 " 让每一次停车都轻松自在。图 / 仰望 U7 发布会

在更多覆盖了城市、高速、山路的全场景视频出现后,人们对仰望 U7 驾乘体验的好感进一步深化。

许多人惊讶于一台车长超过 5.2 米的行政轿车,竟能在蜿蜒的山路中如此灵活。这背后,是易四方技术在颠覆传统的转弯逻辑。入弯瞬间,四个车轮的电机毫秒级地独立分配扭矩——外侧车轮增力,内侧车轮减速,主动将这台庞然大物 " 拧 " 进弯心,车身却几乎没有多余的侧倾。

至此," 自在掌控 " 的定义被再度升级:它不仅是舒适,更是一种人车合一、心随意动的驾驶乐趣。不止一位车主如此总结这种驾驶乐趣:" 我们叫它‘西装暴徒’。深踩油门,1306 匹马力能在 2.9 秒内把它推到一百公里。但,就是很稳。"

这种对 " 自在掌控 " 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仰望 U7 对动力形式的选择上仰望 U7 同时提供了纯电和插混版本。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社交媒体上,呼声更高的,反而是插混版本。

插电混动并非一项新技术。但必须承认的是,过去绝大多数的插混车型,都存在痛点,最常见的即有电和没电时,感觉像在开两台完全不同的车。但关于仰望 U7,一位准车主给出的理由是," 车牌是个问题,但冲着发动机都得买插混啊。"

仰望 U7 插混版搭载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像引擎盖下的工业雕塑。(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 / 微博 @仰望汽车胡晓庆

仰望 7 插混版的技术内核源于其搭载的水平对置发动机。超过 1000 公里的综合续航,或许只是解决了基础的里程焦虑。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即便在馈电状态下,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的介入也安静得令人几乎无法察觉,让整台车在任何工况下,都无限趋近于一台纯粹的大马力电车。

这种 " 始终如一 " 的纯粹电驱感,让一个看似矛盾的需求集合,成为了可能。正如网友 @严华 bili 所说," 既有油车不用长时间充电(的优势),又有电车的科技;极速可以不快,但一定要马力大、提速快;我还经常喜欢在车里一个人静静地听音乐,耗电量比较大,一般油车满足不了我。所以这车,真的是我的梦中情车。"

在 B 站的评论区,或许 " 一致好评 " 本身就是一种奇观。图 /B 站

几乎没有哪款车,能像仰望 U7 所承诺的 " 自在掌控 " 一样,回应了每个人心中那个 " 全都要 " 的愿望,并最终将所有看似无法共存的需求,都统一到了 " 好开 " 这一最终的、也是最朴素的追求之上。

西装暴徒的澎湃动力,满足了对 " 好开 " 的激情想象;人车合一的灵动操控,定义了对 " 好开 " 的精准要求;始终如一的纯粹电驱感,守护了对 " 好开 " 的平顺体验;而这一切,因为根植于 " 中国智造 " 的技术自信,因此还升华了人们对仰望 U7 的情感共鸣。

当一台车能将 " 好开 " 做到极致,并同时满足如此多维度的需求,它的好,便拥有了一种足以穿透屏幕的力量。这或许才是仰望 U7 能被每个人都钟情的根本原因。

" 对不可能说‘不’ "

仰望 U7 的官方定位是 " 超级四电旗舰轿车 "。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号时,人们或许会觉得有些复杂。但渐渐地,市场读懂了它背后的潜台词:这不仅是一款新车,更是一个关于 " 下一代顶级豪华轿车应该是什么样 " 的、由中国品牌书写的新故事的开篇。

有趣的是,市场的回应也颇具故事性。2025 年 3 月 27 日,当仰望 U7 上市后,有网友传话王传福:" 对于比亚迪来说技术已经不是问题,能不能在品牌、营销上多花些心思?"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人们对这款新晋 " 旗舰 " 轿车的技术实力是如此信服,以至于恨铁不成钢的居然会是营销。

仰望 U7。图 / 微博 @仰望汽车

这份看似无条件的信任,源自仰望的一种产品执念:为每一款面世的车型,都烙上一个足以被行业铭记的硬核技术印记。

如果说仰望 U8 的印记是 " 水陆两栖 ",第一次在全球的百万级市场发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仰望 U9 是地表最快的量产车;那么仰望 U7 作为品牌首款超级四电旗舰轿车,则亮出了一个同样足以载入产业史册的王牌——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水平对置发动机。

这份开创性的成就,也在不久后得到了行业权威认可。这台 2.0T 水平对置发动机,成功斩获了 " 中国心 "2025 年度十佳发动机及混动系统称号。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深入理解其复杂的机械原理,但需要知道它带来的颠覆性结果:传统发动机的活塞是上下或 V 形成夹角运动,像人走路一样,总有细微的晃动。而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活塞,则像两个精准配合的拳击手,向相反方向同时出拳,力量完美相互抵消。

这种物理结构上的天生平衡,让它从根源上就几乎不产生震动和噪音。这直接解决了第一个核心矛盾——静谧性。它让仰望 U7 在增程模式下,依然能为车主守护那份 " 与电同静 " 的纯粹体验。不止一位车主对此深有感触," 你感觉不到发动机的存在。"

开创历史,不负众望。中国首款自主研发水平对置发动机,荣膺 " 中国心 " 年度十佳。图 /@汽车与运动 AutoSports

同时,这项技术还间接解决了另外两大矛盾。

首先是性能与造型的矛盾。由于其天生 " 扁平 " 的形态,发动机舱的高度被大幅降低,这让仰望 U7 拥有了媲美超跑的低趴姿态和极致的 0.195Cd 风阻系数,实现了美学与能耗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为前舱腾出了宝贵的空间,让云辇 -Z 这样复杂的电磁悬挂系统得以从容布置。

其次是安全与操控的矛盾。更低的发动机高度带来了更低的整车重心,这意味着车辆在高速过弯时更稳定,操控极限更高。而在极端碰撞情况下,扁平的发动机更容易下沉至底盘下方,而非侵入驾驶舱,为乘员提供了多一重 " 看不见 " 的安全守护。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着眼于整体的思考方式。选择水平对置发动机,看似是一个点的突破,实则是为整车在美学、能耗、操控和舒适性上的全面进化,下了一步关键的先手棋。

而这,仅仅是仰望技术版图的一部分。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宣告,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 " 四电 " 时代,即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图 / 仰望 U7 发布会

在比亚迪的定义中,当传统的 " 三电 "(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已趋于成熟时,决定下一代豪华汽车上限的,将是 " 第四电 " ——以 " 云辇 " 为核心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如果说 " 三电 " 解决了车辆如何 " 动 " 的问题,那么 " 第四电 " 则解决了车辆如何 " 自处 " ——如何在中国复杂的路况下,始终保持从容、安全的姿态。

关注仰望人们会注意到,这个 " 第四电 " 并非一成不变:同样是云辇平台,越野车仰望 U8 搭载的是云辇 -P,强调行程与抗冲击能力;超跑 U9 搭载的是云辇 -X,可以原地起跳;而轿车 U7 使用的,则是以悬浮电机为特征、调控精度高达 10 毫秒的云辇 -Z。

在仰望的参照系里,真正的对手或许只有一个:昨天的自己。

2020 年 " 云辇 " 项目立项时,仰望的技术设想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全球供应链的能力范畴,许多关键零部件根本无处采购。工程师们别无选择,只能启用比亚迪最经典的底层逻辑:自己造。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协同作战,不仅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还为未来的快速迭代预留了接口。

对于比亚迪工程师而言," 不可能 " 只是一个等待被解决的问题而已。图 / 微博 @仰望汽车胡晓庆

仰望的品牌哲学,源自比亚迪一贯偏执的 " 技术先行 " 信仰。它不是先画靶,再造箭;而是箭已上弦,不得不寻找一张足够大的靶。在 " 云辇 " 这样的技术储备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与之匹配的高端品牌仰望诞生,便成了必然的结果。

但这个决策的时机,尤其值得玩味。云辇立项的 2020 年,恰是比亚迪的 " 至暗时刻 " ——销量承压,外界质疑声四起。在那个节点,比亚迪没有选择用营销为今天续命,而是在研发上咬紧牙关投了 84 亿元。这在当时,是一场不被理解的豪赌。

关于那段 " 至暗时刻 ",王传福在书中只留下了一个克制的细节:" 心情难抑,几次哽咽 "。图 /《工程师之魂》

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理解今天人们对仰望的认可。这份认可,因此也超越了简单的家国情怀,升华为一种更坚实的价值判断。

它是在向一家公司的 " 长期主义 " 致敬,也是在向一群 " 永远对不可能说‘不’ " 的比亚迪人致敬——即便我们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我们永远会为这样的勇气,献上最真诚的赞歌。

" 疯狂 " 的家伙们

社交媒体上,一个问题或许最能体现仰望 U7 带来的冲击:" 保时捷和仰望 U7,怎么选?"

答案出奇地一致:仰望 U7。为数不多的大众顾虑,似乎只在于那个过于鲜艳的红色内饰。

做出这种选择的,是一群更年轻,也更 " 疯狂 " 的车主。他们的决策逻辑很简单,一半是为云辇 -Z、易四方等硬核技术买单;另一半,则是纯粹的 " 看对眼了 "。

比如书勤。他曾是锤子科技的拥趸,也是国内最早一批特斯拉车主。但这些关于消费选择的标签,或许都不如他的人生选择更具冲击力—— " 斯坦福辍学 " 和 " 青年创业家 "。对书勤而言,无论是辍学创业,还是追随老罗和马斯克,本质上都是同一种行为:将信任和资源,投注于那个最具颠覆性的 " 变量 " 之上。

又比如,知乎创始人周源。如果说书勤的履历充满了 " 断裂 " 的勇气,那么周源的故事线则贯穿着 " 构建 " 的偏执。这位苹果产品的早期用户和深度思考者,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复合体:他拥有 IT 记者的怀疑精神,程序员的系统思维,以及连续创业者对 " 难而正确的事 " 的深刻信仰。

而这条信仰之路,周源走得并不平坦。在创办知乎前,他经历过创业失败;在知乎创立初期,也曾面对过用户增长缓慢、商业化路径不明的巨大压力。那是一段在 " 无人区 " 里孤独探索的漫长岁月,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日复一日地投入。

以知识开拓科技边界。——仰望以此定义周源,或许,也在以此定义自己。图 / 微博 @仰望汽车

这或许是仰望 U7 车主最真实的画像:他们的故事起点,通常是一间小作坊或一间共享办公室。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既是抓住机会的冲浪者,也是硬扛挫折的幸存者。

在仰望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便深知前路陡峭,也要向着山顶,夺回那份属于人的、藐视困境的掌控权。

因此,车主与仰望 U7 的共鸣便不止于对 " 硬实力 " 的信奉,更在于他们在这辆车上,看到了一种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品格:那份源于底气的、无需喧哗的自信。

当下的汽车市场,正陷入一场功能的 " 军备竞赛 " ——每个品牌都在炫耀自己最前沿的技术,随之而来的却是冗杂。一款产品 90% 的功能,都可能永远沉在冰山之下,不被用户知晓。

仰望 U7 显然没有走这条路。它选择将更多的价值,藏在无声处的体贴之中。仰望 U7 的许多技术,并非为了在发布会上被展示,而是为了在真实生活中被使用。车主 @涵海就曾感叹," 意外发现 U7 有高温消毒、车辆生命感知功能,车内的摄像头还自带物理遮挡,这些官方都完全没宣传过。"

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车主们像开盲盒一样,不断发现着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惊喜。就像仰望 U7 写给车主的情书:深夜回家,车库昏暗,那个会自动发光的安全带卡扣,像一个无声的提醒;结束了一天疲惫的行程,座椅上那套堪比专业 SPA 的热石按摩,是一份恰到好处的犒赏;而那个可以手动关闭的摄像头物理遮挡,则是一位创业者最需要的一份安心。

也正因如此,这些官方从未在发布会上大肆炫耀的功能,最终却在车主圈子里口口相传,成为了彼此津津乐道的宝藏。仰望相信真正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相信那些 " 确实能用得上 " 的价值,终将被用户发现和珍视。

而当用户真正珍视一个品牌时,他们便不再仅仅是消费者,更愿意成为共建者。这或许是仰望车主身上,最独特的一种共鸣——一种 " 共同进化 " 的参与感。

仰望车主几乎都有一个习惯:在车友群或社交媒体上,毫无保留地吐槽产品缺陷。因为因为在这份信赖关系中," 吐槽 " 并非抱怨,而是一种饱含期待的对话。他们选择的,是一个可以对话、共同成长的伙伴。他们也相信,自己的每一次反馈,都会被倾听、被回应,最终在下一次 OTA 中,成为这辆车进化的一部分。

图 / 微博 @仰望汽车胡晓庆

这种品牌与用户之间 " 共同进化 " 的伙伴关系,在 2024 年春天,迎来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集中呈现。当仰望 U9 驶上纽北赛道,它的车身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用户的名字。这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们,共同出征。

仰望的车主们,或许比任何人都更能理解这一幕的意义。镌刻于车身上的名字背后,是他们相似的前半生:起落浮沉从他们身上碾过——天使轮碾过,对赌协议碾过,一个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也碾过,他们最终将命运的掌控权,夺回自己手中。

那是他们的来时路,或许,也是比亚迪这家企业最生动的注脚。

从这个意义上,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点星光,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在发光。当成千上万点星光汇聚在一起,便成了仰望车身之上,那片璀璨的星河。它所映照着的,正是这个群体、这家企业,乃至这一代人最深沉的共同心愿——

" 欲吾同学就早切磋,蔚为国器……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作者:小红

校对:遇见

排版:汤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