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 日,A 股低空经济午盘后震荡上升,成分股纷纷上涨。其中,中新赛克(002912.SZ)、吉视传媒(601929.SH)、中化装备(600579.SH)涨停,建新股份(300107.SZ)、霍莱沃(688682.SH)、亿嘉和(603666.SH)、湘电股份(600416.SH)等个股跟涨。
消息面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发布《低空经济蓝皮书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聚焦低空物流、载人出行、低空作业与公共服务、低空旅游体验等细分领域,探索各领域的发展规律。《报告》指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 30%,在深圳、成都等城市形成初步集聚态势。

《报告》称,在数字经济背景驱动下,低空载人出行与交通产业将呈现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主流 eVTOL(起降飞行器)产品的航时、航程较短,飞行速度较慢,适用于在部分景区观光、空中游览等短途载客飞行。与此同时,国内低空飞行器适航所需的低空空管系统、低空态势感知系统、临时起降点、机场等开始建设。
第二阶段,eVTOL 所需的电池技术取得一定突破,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得到提升,飞行器的续航能力显著增强。此阶段公众对 eVTOL 的可接受程度逐步提升、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eVTOL 应用或将向应急救援、医疗转运、警用安防等领域迈进。
第三阶段,eVTOL 全自动飞行技术、紧急避障、降噪等关键技术更加成熟,飞行可靠性持续提升;同时,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走向成熟,低空空管系统和飞行保障系统高度智能化、网格化、自动化,伴随飞行器批产成本的降低," 空中的士 " 时代或将到来,城市交通呈多重事件层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eVTOL 还处于发展阶段,加之适航审定的卡点,到其能够商业化载人运营还需时间。但在数字经济加持下,2030 年有望实现低空载人出行的商业化运行。
新增注册企业达 1.5 万余家
《报告》还提到,低空物流领域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正逐步实现从试验到规模化运营的转变。无人机配送网络在偏远地区及城市末端物流中展现出高效、灵活的优势,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同时,低空作业与公共服务领域,如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电力巡检等,通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装备,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性。此外,低空旅游体验作为新兴消费热点,依托独特景观资源,结合 VR、AR 等前沿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整体来看,低空经济正以多元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产业链相关企业加速布局,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产业化落地。
据统计,我国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超 9 万家,2025 年新增注册企业达 1.5 万余家,同比增长 226%,广东、山东、江苏等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其中,亿航智能作为全球首个实现载人 eVTOL 适航认证的企业,技术研发实力雄厚。2025 年 10 月正式发布新一代长航程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VT35",其全碳纤维轻量化机身、复合翼设计,使其最大航程达 200 公里。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亿航智能在泰国启动 AAM 沙盒计划,EH216 - S 于 10 月 15 日在曼谷完成持续性试运行,泰国民航局表示目标是未来三个月内携手亿航启动全球首个 eVTOL 商业运营服务。此外,亿航智能还与顺丰、京东等企业达成合作,斩获 300 架物流订单。
小鹏汇天是国内最早进入飞行汽车商业化探索的企业之一。其核心产品 " 陆地航母 " 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动力系统,单个螺旋桨故障时整机仍能稳定飞行,还搭载行业首创的单杆操控系统,降低操作门槛。此外,产品配备备份切换装置,提升系统容错性与飞行智能化程度。其全球首个万台级飞行汽车智造基地于 2025 年 9 月底全面竣工,达产后每 30 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年产能直指 1 万台。目前," 陆地航母 " 已累计获得 7000 台订单,其中中东地区单笔 600 台采购协议创下海外最大订单纪录。
万丰奥威是国内唯一同时布局通航固定翼飞机和 eVTOL 的上市公司,技术覆盖载人、载物全场景。公司依托钻石飞机 eDA40 纯电动机型完成首飞验证,掌握整机正向开发能力。2024 年与大众合作开发 eVTOL 技术后自主收购知识产权,形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能力。其 eVTOL 已完成 1000 + 小时试飞,适航认证进入最后阶段,预计 2025 年取得适航证后订单将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有 260 架订单,其中含浦银金租 100 架战略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