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级赛道升级 科技服务业如何良性循环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孟凡霞 周义力 网编:王巍 2025-10-31
"2019 年至 2023 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2.3%""2024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6.8 万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 北京作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高地,2024 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 " …… 10 月 29 日,在 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 " 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主题活动现场,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蓬勃图景。
这条十万亿级赛道的背后,既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金融力量深度介入的 " 新蓝海 "。但聚光灯下,科技服务机构轻资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适配难题,仍让行业面临融资堵点、转化卡点,如何以金融 " 活水 " 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的 " 最后一公里 ",实现 " 科技—产业—金融 " 的良性循环,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中国政府的战略部署。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桥梁纽带,通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专业服务等方式,将科研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端现实生产力,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和价值共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在致辞时指出。
从发展支撑来看,政策与服务双管齐下。政策层面," 十四五 " 期间国家对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类科技服务业持续给予税收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2025 年 5 月,经国务院同意,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服务体系方面,已形成以三大技术交易所、12 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420 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体系;企业孵化方面,发展各类孵化机构 1.5 万家,覆盖全国 95% 以上县级以上地区及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研发、中试、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也稳步发展。
依托教育、科技、人才三重优势,叠加第三产业占比超 80% 的经济结构支撑,北京科技服务业已形成 "123" 发展格局,即以占全国一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二成的收入,贡献了超三成的利润。产业规模更实现关键突破,2024 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达 3900 多家,全年实现收入 1.14 万亿元,其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始终稳定在 8% 以上,不仅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更成为支撑全市高精尖产业体系升级的 " 硬核支柱 "。
针对科技服务业未来发展,张云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从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一是进一步建强机制,推进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和科技成果 " 先使用后付费 " 等重点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二是进一步培育主体,开展服务机构培优行动,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壮大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三是进一步搭建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卓越孵化器,汇聚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四是进一步优化生态,强化标准引领,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除政策与产业层面的规划外,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赋能路径。在论坛中,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宝江则从金融赋能的实践角度分享经验。他表示," 针对科技服务业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我们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科创易贷’专属产品线 "。聚焦企业初创阶段,围绕核心创始团队的人才资质,创新 " 交银人才贷 ",解决 " 从 0 到 1" 的资金困局。聚焦企业成长阶段,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智能化的 " 科技场景贷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聚焦企业成熟阶段,开设重点产业绿色审批通道,通过 " 线上 + 线下 " 的方式,满足差异化需求。
同时,交通银行坚持数据赋能,重构业务支持模式。在企业静态经营数据基础上,更多关注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社会认可、行业地位等动态经营行为,多维度评价企业的科技含量。革新 " 主动授信 " 的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隐私计算技术,精准研判企业需求,事先为企业核算出授信额度,实现主动送 " 贷 " 上门,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集团依托金融全牌照优势,打造涵盖 " 股、债、贷、租、托 " 等核心产品的一体化、多层次服务矩阵。交通银行还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数据赋能、场景创新、生态共建等开展深入合作。截至目前,交通银行科技领域全融资规模突破 1.7 万亿元。
五大成果集中落地
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亦有多重堵点待打通。为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的 " 最后一公里 ",助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论坛现场,五大重磅成果的发布,成为生态融合破局的关键抓手。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 " 科技成果转化专区 ",依托高校、行业协会、地方工信部门相关报送渠道,常态化收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通信验证、产业化等各阶段的优质项目,同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金融和数据资源汇聚优势,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 1.2 万亿元,入库企业超 40 万家,入驻总分金融机构 3000 余家,汇集金融产品服务 800 多件。
火炬交银联合创新实验室多项成果 " 打包 " 亮相,其中," 交银火炬贷 2.0" 上线 15 个月覆盖北京地区科技企业 5000 家,累计授信额度达 88 亿元,全国累计支持企业已达 29 万家,落地科技型小微企业授信金额 500 亿元;"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综合化服务方案 " 聚焦全国 1.5 万家孵化器、36 万家在孵企业,构建在孵企业专属评价模型,推出专属信贷产品。
此外,工信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 火炬创业孵化协作网络 "、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创新成果首发平台的发布,也从标准规范、资源整合、企业服务等维度,为生态融合补位。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周义力
图片来源:壹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