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上海的咖啡门店总数为 9115 家,稳居全国首位。从熟悉的第三空间到无限的生活场景,咖啡文化已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生动诠释着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

从 " 咳嗽药水 " 到城市文化符号
步入展厅,三个咖啡闻香瓶装置打开嗅觉开关,引导人们通过气味开启沉浸式观展之旅。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古老树种,到也门摩卡港的商船往来;从伊斯坦布尔第一家咖啡馆的人间烟火,到巴黎左岸文化沙龙的思想激荡——观众在阿拉伯咖啡壶与欧洲咖啡饮具的比照中追溯咖啡的起源,了解这一枚深色果实,如何以六个世纪的旅程完成从提神饮品到全球文化的蜕变。


电影院亦多设 " 附属咖啡室 "。郑振铎在 1939 年初的日记中写到,两月内 " 品咖啡 "6 次," 喝茶 "4 次,其中频频出现了大光明戏院的光明咖啡馆。
见证进步思想在交流中的孕育
事实上,上海的咖啡馆与文化人士紧密相连,是汇聚智慧与想象的熔炉,见证了进步思想在交流中的孕育。

1932 年夏,洪深、周剑云于霞飞路 D.D'S 咖啡馆约见夏衍等三人,聘为编剧顾问,揭开 " 党的电影小组 " 序幕。该咖啡馆也是李富春与阳翰笙商谈左翼合作之地,更是地下党负责人秘密会面据点,是关键历史事件见证地。
犹太人所开 " 公啡 " 咖啡馆,是左联重要筹备地。鲁迅、冯雪峰、夏衍等曾在此讨论纲领。鲁迅日记多次记载与友人在多家店 " 饮加非(加菲)"。1934 年,萧军、萧红抵沪后,他在内山书店初见,随即带至咖啡馆长谈其小说稿《八月的乡村》《生死场》。1933 年,他通过便条约茅盾于 " 白俄咖啡馆 " 会晤神秘来客。

在上海,咖啡并非只一味继承,也不断创新,奋力追赶时代的脚步。比如,1935 年,张宝存创立的 " 德胜 "(商标 "C.P.C."),从巴西、印尼进口生豆,经炒制拼配后售卖,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国唯一咖啡加工厂。上海解放后,德胜历经公私合营,"C.P.C." 商标改为 " 上海牌 ",标志性红罐咖啡诞生。作家任溶溶自称咖啡迷,曾记每日上班前至 " 上咖 " 饮咖。" 上咖 " 不仅是几代上海人的美好回忆,还帮助云南咖啡改进烘焙技术和包装,打开了其销路,使中国咖啡的味道不输进口咖啡。

咖啡不只在咖啡馆,还融入市井生活,为海派文化增色添彩。从现场展出的老照片可知,在没有各种咖啡器具的年代,上海人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钢盅锅子里用开水煮。有时还会再用滤纸过滤一遍,使口感更纯粹。咖啡需与水交融才能释放风味,水质影响着咖啡口感。亮相展厅的近代先施公司出品净水器,无声诉说着上海人对品质的追求。

这是对咖啡文化的梳理,更是对海派精神的诠释。近年来,上历博积极响应新时代对文化事业的新要求,关注城市人文记忆与市民精神需求。10 月 30 日至 11 月 2 日,博物馆庭院化身室外 " 咖啡空间 ",在金秋时节带来 "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 ",近 90 个各色摊位为历届之最,汇聚各色连锁及独立的咖啡、茶饮及生活方式类品牌,让人们在观展之余感受百年建筑里的咖啡飘香。

该馆还与中旅旅行华东区域公司合作推出 " 跟着展览去旅行 " 产品,集文化、学习与社交于一体,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线路,加强地域文旅互动。以咖啡为主题的旅行活动将覆盖上海、海南、云南、浙江等地,包含短线、长线、深度游及体验游等多种形式。"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展览为核心推动文旅商融合,重构自身公共空间叙事逻辑,更打破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赋能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 上历博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