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融资传闻背后的月之暗面:C 端坚守与出海突围

10 月,数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的传闻让月之暗面(kimi)再次成为大模型行业焦点。有消息称国际知名 VC 机构 a16Z 或参与投资,虽 " 赴美 IPO" 传闻被知情人士否认,但这场融资背后,是这家 AI 独角兽在行业变局中的战略坚守与转型突围。

2023 年,月之暗面凭借鲜明的技术定位迅速崛起,火遍全网。

两年间,完成多轮融资,累积融资额超 110 亿元,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机构及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均在其投资方名单中。核心产品 Kimi 以长文本处理能力出圈,曾被视为最有希望在 Chatbot 赛道突破亿级月活的国产产品。

2025 年推出的基座模型 Kimi K2 收获行业认可,著名投资人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在播客中公开赞赏其性能,称 " 已将大量工作负载转移至 Kimi K2,其表现强劲且成本低于 OpenAI 和 Anthropic"。该模型的开源决策,不仅为月之暗面积累了开发者生态势能,更成为其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敲门砖。

在大模型 " 六小龙 " 格局中,月之暗面正面临严峻竞争压力。

目前智谱 AI 估值达 400 亿元人民币,MiniMax 以 300 亿元估值紧随其后,两者已展开 " 大模型第一股 " 角逐,均已超过月之暗面上轮估值。

用户增长层面的压力更为直观。

据 Xsignal(奇异因子)数据,2025 年 9 月 Kimi 月活约 2700 万,远低于豆包的 2.5 亿和 DeepSeek 的 1.7 亿,甚至被后起的夸克反超。在字节、腾讯系 " 超级分发 " 生态夹击下,Kimi 未能形成稳定流量闭环,叠加公司主动暂停大规模市场投流,增长曲线显著放缓。

商业化探索同样步履维艰。

OpenRouter 数据显示,近一月模型调用量 Top20 队列中已不见 Kimi K2 身影,而智谱 GLM 4.6 已跻身第十七位。国内 C 端付费环境尚未成熟,单纯 API 收费模式认可度低,让坚持 toC 路线的月之暗面陷入两难。

面对困境,创始人杨植麟的战略选择彰显了鲜明的技术理想主义。在行业普遍看淡通用基座模型的背景下,他果断叫停 K1 系列更新,集中资源攻坚 K2 模型研发,坚持自主掌控底层技术。他认为,基座模型是保障长文本处理、Agent 编排等核心体验稳定的关键,更是掌握定价权的基础,而非单纯的 " 情怀选择 "。

在商业化路径上,杨植麟拒绝转向更易变现的 To B/To G 赛道,坚定押注 C 端智能体(Agent)方向。2025 年 9 月,月之暗面在海内外同步上线 OK Computer Agent,配套推出分层订阅付费计划:国内 49/99/199 元三档,海外 19/39/199 美元三档,权益覆盖深度研究、高速模型调用等核心功能。

为突破增长瓶颈,海外市场成为战略重心。

公司不仅优先在海外全量上线 OK Computer,还密集招聘海外社媒运营、开发者运营等岗位,内部预期一年内通过国内外 C 端市场实现 1 亿美元收入。杨植麟直言,OpenAI 的成功证明 C 端用户的商业价值,而付费习惯更成熟的海外市场,是智能体产品的 " 必选项 "。

从资本宠儿到面临增长压力,月之暗面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手握超 110 亿元累积融资,背靠 300 人精简团队,这家公司正以开源换生态、以出海谋增长。

未来半年,随着 DeepSeek R2 等竞品发布,行业格局或将再变,杨植麟的 " 倔强 " 能否换来商业突破,仍有待市场检验。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

相关标签
星河商业观察

星河商业观察

聚焦星河商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脉络。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