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叶伟民写作 32分钟前

20 年没换过工作,苍白得无事可写,但…这不就是最好的选题?

Photo by pixabay

这是「叶答」栏目第 64 篇文章

· 你的写作诊疗室 ·

请将本号设为星标,不再错过推送

文 | 叶伟民

前段时间,一位学员找我聊天,还是那个老话题——没东西可写。

她吐槽得理直气壮,一毕业就进了事业单位,一干就是 20 年,一直想跳出围城,却从未如愿,不是身边的人不同意,就是现实不允许。这半辈子是一件新鲜事都没沾过,一次险也没冒过,真不知道能写啥。

这类问题真的太常见了,上一次回答此类问题还是在推文中,只不过那次是孩子版的,这次是大人版的。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他们坚持认为:我之所以写不好,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

他们或许还能列举很多例子来佐证,例如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萧红的《呼兰河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哪一个不是有着彪悍的人生?

海明威在打猎 / 网络图

这么说也没毛病,但最多只能说明:拥有彪悍人生的人更容易成为作家,却并不能反过来证明:拥有庸常生活的人就当不了作家。

嫌弃自己的经历却去羡慕他人的作者,内心都抱着一个 " 奇观崇拜 " 的思维——把 " 故事 " 等同于 " 奇观 ",非刀光剑影、山崩地裂乃至和外星人互殴就无事可写。

这就很可惜了,浪费了生活如此丰富的馈赠。故事真的不只是 " 事故 ",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乎是否轰轰烈烈,只在于作者能否抓住表象表象背后的荒诞和戏剧性,就像汪曾祺说的:"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汪老是大作家,人生虽有些经历,却也不至于徒手打怪兽或用弹弓打 UFO,他只是写花草,写美食,写些家长里短,事很小,但一点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大文章。

打破 " 奇观崇拜思维 " 后,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平和地面对自己。

这里就需要用到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在选题设计中常有奇效,能让我们找到未曾想到的新角度。

当我听那位学员吐槽 20 年都没换过工作时,我反问:有没有可能,这就是最好的选题呢?

我们前面说过,很多作者之所以看轻自己,认为苍白得无事可写,实际是 " 奇观崇拜思维 " 在作祟,我们只需要换个角度思考,找到表象背后隐藏的荒诞和戏剧性(也可以理解为换个角度的 " 奇观 "),你的平庸生活立即就能变成故事金矿。

我们可以这样来做逆向思考:

1、万物皆相对:换个角度,寻找新的矛盾冲突

我们站在地球,觉得地球一动不动,太稳了,但是如果站在火星上看,地球却以每秒 29.8 公里(约每小时 10.7 万公理)绕太阳公转,比人类最快的火箭还要快好几倍。

同样,万物皆相对,你觉得自己 20 年没换过工作,对于那些留张纸条就走或天南地北旅居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无聊透顶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呢?这是他们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信息差不就出来了?这就是新的矛盾冲突,也就有了新的故事,例如可以以下标题创作:

《我用了 20 年,终于活成单位里的 " 活化石 "》

2、万事皆围城:汝之出路,彼之突围

从第一点的 " 相对性原理 "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你躺着不动,啥也没干,世界在变,你也(被迫)会有新含义。

20 年前,年轻人可能挤破头去外企和互联网,现在却挤回来考公考编。而你这 20 年,却一直想逃离,对于考公考编大军来说,不也是不可思议吗?这也是一种奇观。

例如你可以围绕一封改了 20 年的 " 辞职信 " 来展开你的故事,把每一年想离开的理由和憧憬,最后又如何幻灭写出来,既是个人的心路历程,还是时代涨落的缩影,更是当下考公热潮的冷写照。谁会不爱看呢?同样,我为此拟了一个标题:

《一份改了 20 年却从未提交的 " 辞职信 "》

3、凡事有正反:想想你的平行人生

如果以上两点都是非虚构方向,第三点还可以尝试虚构。

有现实生活,就有平行世界,如果你在某年某月做了另一个选择(例如放弃事业编走另一条路),现在又会是怎样的人生呢?在那个宇宙里,你可能已经是咖啡店老板、自由摄影师或者周游世界的博主……

《居家男人》剧照 / 网络图

你可以大胆玩穿越,玩梦境,尼古拉斯 · 凯奇有部电影就是这个思路——《居家男人》,讲的是一个孤独而富有的银行家,在圣诞夜穿越到平行人生。在那里他只是个轮胎销售员,与当年的女友结了婚并拥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例如你也可以这样写:

《困在铁饭碗里 20 年后,我误闯进另一个平行人生》

就这样简单分析,就已经有三个写作方向了,更不用说再往下细分还有多少东西可写。

所以,没有任何人是苍白的,也没有哪一段人生是白过的,关键是要解开思维里的缰绳。还是那句话:你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

| END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