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烧的岛群 Author 群主飞龙
全文共约 3700 字,配图 20 幅,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5 年 10 月 23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 陈瑞专辑 "。
1916 年 5 月 31 日傍晚 17 点 36 分左右,英德两国海军之间规模空前绝后日德兰大海战双方激战正酣。大西洋上此时夕阳西下,天色将晚。疾驶在薄雾之中,隶属于大舰队的英国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下属的轻巡洋舰 " 切斯特 " 号瞭望人员发现雾气中远处若隐若现的识别探照灯信号,误认为是贝蒂舰队,于是放松警惕任由对方接近到了 6400 米之近的距离。这其实是德国人的迷惑行为,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不远处海面上炮声如雷鸣般轰隆作响,四艘德国巡洋舰集中炮火射向毫无防备的 " 切斯特 " 号。
面对这猝不及防的密集弹雨,处于露天甲板上的人员死伤枕藉,甲板上一片狼藉。当时奉命站在前主炮塔旁观测弹着点的克伦威尔一等学兵(John Travers Cornwell, Boy 1st class ( 1900-16 ) )胸部被弹片击中。周围的炮兵组成员或重伤倒下,或阵亡的情况下,克伦威尔依然坚守在大炮旁直至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了。战后这位英勇的,年仅 16 岁的少年学兵后来被追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 Victoria Cross ) 是英联邦国家的最高级军事勋章,1856 年维多利亚女王应其夫艾伯特亲王之请而设置,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其命名,奖励给对敌作战中最英勇的人。它可以授予军中担任任何职务、处于任何级别者以及在军事命令下的平民(同等的乔治十字勋章 ( The George Cross ) 则只授予平民 ) 。在英国,它一般由国王或女王在白金汉宫亲自颁给获勋者或其直系亲属。在其他英联邦国家则由总督颁发。)
关于这位少年学兵的英雄事迹也被后来的艺术家作为创作题材,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还有包括一幅其少年油画肖像画作。鄙人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幅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就被深深吸引,打动了的黑白单色水彩艺术作品,(因为看到这幅画时就是黑白的,所以推测为黑白水彩,是否有彩色版本也就不得而知了)引发了我求知,探索的兴趣,很想知道此画的创作背景及出处。便向发此画的博主打听此画,询问无果的情况下只得做罢。
这幅画作中表现的内容相当丰富 , 请容在下为观众来做一番赏析 , 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通常来说一幅画是由背景,配角,主角三大部分组成。这幅画描绘了傍晚时分薄雾笼罩下的大西洋洋面上,所以画作上方及左侧画出了薄雾笼罩的天空以及海面上起伏跌宕,长短,大小,不一的波浪,以及从远处发射过来炮弹的尾焰光点,炮弹落在海中激起的水柱。这里原画作者并没有画出远方敌方巡洋舰,而是通过远处空中射来的炮弹光点给观众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不由得会猜想敌舰究竟在何处,非常巧妙。
之后,目光来到了画面右侧舰首挡浪板前方,因一枚近失弹落在了舰首左舷侧水中激起巨大浪花溅落在舰首甲板上。还可见作者描绘出了挡浪板后方支撑杆及旁边一个消防阀门局部,还有四周零乱的缆绳。随后视角又来到了这幅画的主角也是年少男主角克伦威尔,眼神坚毅的守在岗位——左侧前主炮旁。左手捂着被飞溅弹片击中流血的胸口,伤口的血滴在了其站立的踏板上。他头戴有线耳机,胸前挂着传话筒,表现出他的职责是负责观察弹着点的学兵。他的身后便是巨大厚实后部敞开式炮盾,经历过炮火洗礼后主炮的尾部炮闩被炸断,带有凹槽的尾闩残骸掉落于炮尾下方,左侧人员站立踏板旁,斜立在甲板上。
克伦威尔身后火炮两侧人员站立踏板上火炮组成员全部阵亡了,真是让人悲伤的凄惨场景。这里原画作者详细描绘了阵亡炮手所穿的靴子及鞋底纹路而虚化阵亡炮手身体轮廓。因为炮盾内光线较暗,所以只能看到身体的暗影轮廓。炮盾内也用了较暗的深色。在炮盾外壁上,原画作者表现了被密集炮弹击中而造成的数个大大小小弹坑,爆炸的冲击力也使得炮盾边缘发生扭曲、变形。
这门主炮下的前方甲板还有一根正往外哗哗流水的消防水管,水管旁似乎还有一顶掉落的海军帽。目光随后来到主炮旁甲板上近似长方形,体积较大的舱口,疑似为主炮炮弹供弹井,舱盖的三面都被卡扣紧紧锁住。画家对于这个供弹井舱口及舱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舱盖上表现了一处弹坑,舱盖三面的手拧式卡锁也得到了详实的描绘。接下来目光聚焦在了位于手前的两名因为重伤倒在甲板上的水兵。上面那位水兵横躺在甲板上,右手紧握成拳头,他拱起的左脚靴子后还有一枚弹筒。近处竖躺着的重伤水兵仰面朝天,右胳膊捂着双眼,左腿拱着,表情似乎非常痛苦。这两名倒下水兵的四周是密集弹雨打中后一片狼藉的露天甲板,到处是断裂的木甲板残片,木屑,油污血渍,甲板炸断后的凹陷坑洞。
这幅内容丰富,布局巧妙的优秀画作深深的吸引了我,鄙人萌生临摹此画的想法。这此使用了梦法儿中粗 300 克,长 410 毫米,宽 320 毫米水彩纸,以及黑色的单一水彩颜料。A4 纸打印出来的原画。经过快两月的奋战,方才告成。可见此画的难度,以及原画作者高超的绘画创作技艺。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绘画学习之旅,临摹的意义在于学习专业画家的表现手法,以及更加规范自己的绘画技艺,但绝不能照搬,渐渐养成自己的绘画习惯见解及风格,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用实际行动,用心体会,方才能是一条正道,没有速成法。接下来我将以图解的形式向大家说明我是如何临摹此画的。
首先是绘制底稿,按照画中内容大致轮廓。抓笔的手感应当轻柔,整个人要放松下来,这样才能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这幅画作里内容较多,按照个人理解习惯首先我定下了主炮炮盾位置,之后以此为参照物依次画出安装在炮盾里的炮管,炮尾内圆形炮膛,其下炮架,站立在主炮旁人员站立踏板上此画的主角克伦威尔,身后阵亡在踏板上两名炮兵位置,炮尾下方掉落的炮闩,再画出左侧体积较大的方形入舱口,左侧倒地的两名水兵,以及他们四周一片狼藉的被炮弹打坏的甲板的大致轮廓。这一步考验画者的造型能力,这一步至关重要。一幅造型准确,线条优美的底稿等于是一幅优秀画作成功了一半。
底稿完成后便是用黑色颜料,湿画法,枯笔法来完成作品,颜色由浅至深的绘于纸面上,因为内容细节色彩层次较多,所以需要很大的耐心,以下是上色过程。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本和日德兰大海战相关著作《无畏之海》一书,鄙人开头那段偷袭战描写正是受到文中描写切斯特号突然遭到薄雾之中密集炮火集中打击后死伤枕藉的露天甲板上依然坚守岗位的年轻水兵故事的启发。详情可见此书中篇 P700 至 P701 页‘’坚守到底的学兵‘’这一节,作者在书中配了另一幅描绘英勇学兵的插图。
此画极有可能原是一幅彩色作品,书中印成了黑白颜色,用了另一个角度的表现手法,更为写实,且详实的描绘了主炮上的部件,尾部炮闩等细节,以及人员服装,而且画的是完好且打开状态的尾部炮闩,以及挡浪板画在了主炮后方这是与我临摹的这幅画作里所不同的。所以绘画创作真是千人千面,侧重点各有不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 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两幅画相之比较,鄙人更是钟意在微博上发现的这幅 , 虽然细节没有那么写实 , 但是场景上却很烘托学兵 , 使他看上去气势非常伟岸。使得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了学兵身上。《无畏之海》一书中用的插图因为描绘主炮细节过多,反而把主角称托小了,有点炫宾夺主的意思。但毕竟是我一家之言,也许读者也有独到见解。
在这里借以此画向《无畏之海》的作者,因突发心梗已故的海军史研究学者章骞先生(网名:宝剑橡叶骑士(繁体))致敬,先生学识渊博,谈吐优雅。我与先生认识时间尚短,遗憾的是再也无法听他谈谈对于这两幅画作的见解。除了缅怀还是缅怀……,写作期间我有把描绘日德兰大海战文章重温一遍,时光仿佛一下穿越到了 1916 年 5 月 31 号那个热血沸腾的大西洋洋面上,那两国大舰巨炮对轰,斗智斗勇,硝烟弥漫的战场场景在我脑海中如同播放电影般激荡。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 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 " 加群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