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奔驰为这台车准备的数据相当亮眼,CLTC 续航 866 公里、低至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源于 EQXX 概念车的能效技术,以及一套远超国标的安全标准。听起来很能打。
但另一方面,一些看得见的短板也同样刺眼。
在几乎全员加入「零百 5 秒俱乐部」的时代,CLA 300L 那 200kW 的功率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坐进车内,设计感虽然在线,但属于「A 级车」的用料等级,还是暴露了奔驰那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国产新势力们「入门即顶配」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纯电 CLA 到底是一台怎样的车?它在哪些地方做了妥协,又在哪些地方展现了奔驰的偏执?它究竟想卖给谁?
奔驰的偏执,在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看 CLA 拿高分的地方。
在一个人人都在谈论零百加速和算力的时代,奔驰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能效」这个相对传统的领域。CLA 的核心亮点,不是它跑得多快,而是它解决了电动车最根本的续航焦虑,尤其是在高速。
10.9 千瓦时的百公里电耗,背后首先是空气动力学——圆润的身材给纯电 CLA 带来了 0.21Cd 的风阻系数。有意思的是,它在中汽研测出来的成绩是 0.205Cd,但奔驰选择了对外公布一个更稳妥的数字,和海外市场统一。
它有用吗?奔驰用一场真实的测试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进行了一次从北京到上海的挑战,总里程 1204 公里。这不是在封闭测试场里匀速跑,而是在真实的高速公路上,顶着恶劣天气,并且 90% 的路段开启了 L2 辅助驾驶。
最终的结果是:全程平均时速接近 100km/h,中途只充了一次电,抵达上海时,还剩下接近 80 公里的续航。
这比任何 CLTC 工况续航都更有说服力。
在电动车时代,当所有人都在谈论电池安全时,奔驰的思路显然更深了一层,它不仅关心电池,它关心的是整套「电安全」体系,以及那些在燃油车时代就积累下来的、对真实事故的深刻理解。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
碰撞后的高压断电:国标的要求是 5 秒内,高压电要降到 60V 以下。奔驰的标准是 2 秒内,电压必须归零;
电池的热失控:行业通行的标准是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而 CLA 的标准是,在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后,实测 24 小时内无起火、无爆炸现象;
电磁安全(EMC):这是一个用户几乎无法感知的领域。国标要求是 30 V/m 的抗干扰场强,奔驰的标准是 70-140 V/m,是国标的 4 倍左右。而且,它已经满足了要到 2026 年才生效的新国标。
这套逻辑同样体现在被动安全上。
还有一个很关键,近期也很热门的细节。
在这样一个所有功能都追求集成化、电子化的时代,奔驰 CLA 的所有车门,都保留了最原始的机械拉线开锁结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在最极端的事故中(比如整车断电、车身变形),电子门锁全部失效时,救援人员或乘员还有最后一种打开车门的方式。
这些价值无法在配置表上被清晰地罗列出来,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这套系统也恰恰是 CLA 矛盾点最集中的地方。所谓「人机共驾」究竟是一种层级更高的理念,还是一种为系统能力不足所找的「说辞」?
奔驰的短板,在看得见的地方
坦率地说,纯电 CLA 目前的城区辅助驾驶水平,只相当于国产新势力车型在去年刚用上端到端大模型时的水平——能用,但还不够好用。像是「记忆泊车」这类在新势力车型上已经开始普及的高阶功能,CLA 上都是缺失的。
「人机共驾」的顺滑体验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给 CLA 拉来印象分,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套系统的能力上限瞒不住人。
我们这辆 CLA 300L 车型,最大功率 200kW(约 268 马力)。这个数字单独看并不算低,但一旦放进它 25 万这个位置,问题就来了。在这个价位的主流产品,零百加速「5 秒俱乐部」都快成了标配,即便是特斯拉 Model 3 后轮驱动版,电机功率也有 220kW。
你说纯电 CLA 的 200kW 够用吗?肯定够用。但在简中互联网这个舆论场里,动力参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家车企的「诚意」。当你的「诚意」明显不如人时,消费者很难有耐心去听你解释能效有多好。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造型。
CLA 的设计是过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出彩的。奔驰的「骨相美」在这台车上体现得很充分,车身线条流畅且有力。
内饰的设计,也体现了奔驰设计的巧思,比如那个灵感源自人体坐姿的座椅调节按键。三联屏在视觉效果和流畅度上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把这些短板全部摆上台面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台车。
它几乎精准地避开了所有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最关心的部分,而在那些很难被感知的「隐性价值」(电安全、能效工程)上做到了极致。
这就像是一碗把肉埋在饭里的盖浇饭。
这必然会给它带来巨大的舆论危机。主流声音会很轻易地得出「高价低配」、「全面被国产吊打」的结论。
但你能说消费者不关注安全吗?显然不是的,在接二连三的事故面前,人人都爱机械门把手,相关的强制性国标也将在 2027 年正式实施。
显然,奔驰也有着它的坚持。
对他们来说,动力慢、没激光雷达、满车塑料件,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妥协,而他们看重的安全、能效、设计,是 CLA 不可替代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 CLA 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 2026 年包括纯电 GLC 在内的更多新车到来,奔驰能否根据 CLA 的经验教训,快速补齐这些显性的短板,才是决定其能否真正摘掉「杂牌电车」这顶帽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