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应用公司 LiblibAI 近期完成 1.3 亿美元 B 轮融资。从目前公开数据来看,这是国内 AI 应用公司今年最大的一笔融资。
据官方透露,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CMC 资本及一战略投资方联合领投,老股东顺为资本、源码资本、明势创投、渶策资本均超额增持,远识资本继续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Liblib 是 ChatGPT 出现后 AI 应用井喷般创业潮里十分典型的一家公司,它由在大厂打过硬仗的创始人陈冕创办,成立后便经历了 2023 年 AI 技术和资本市场双动荡的大起大落,在快速获得用户后,也快速地经历了险些让公司 " 活不下去 " 的挑战。这个过程里,Liblib 用产品的设计创新和增长上的各种努力,最终成为一个今天用户规模可观的 AI 应用平台。
简单说,它一直在面对 " 大模型技术进步不停吞噬应用公司生存空间 " 的灵魂拷问,而从今天的数据来看,它对这个挑战的回答,阶段性结果不错。
据接近 Liblib 的人士透露,目前 Liblib 的月活跃用户为 400 万,总用户数 2500 万。
根据 LiblibAI 的官方资料,其最初的定位是 "AI 绘画领域的 GitHub",为 AI 模型开发者和创作者提供模型分享和下载平台。今天,随着产品迭代,它逐渐演变为 " 一个集模型库、云端工具和创作者社区于一体的平台 "。
据透露,Liblib 已经收录了数万款 AI 模型。在其平台上,这些模型会通过算法和人工运营进行筛选和排行。用户可以直接在云端调用算力,使用文生图、图生图、ControlNet、局部重绘等功能,无需配置本地显卡。平台为每个模型提供推荐的提示词和参数设置,降低使用门槛。
除了工具功能,LiblibAI 还搭建了创作者社区。用户生成的作品可以在平台展示,其他人能查看生成参数并进行二次创作。这种 " 模型 - 创作 - 分享 " 的机制形成了内容生产的循环。
而且,Liblib 也在通过模型轻量级训练与创作者激励机制,来建设自己的社区生态。
AI 应用公司可以不被模型吞噬,并继续增长
回看 LiblibAI 的发展历程,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节点和选择。
2023 年 7 月,LiblibAI 拿到天使轮融资,当时正值 AIGC 概念从技术圈走向大众市场,Stable Diffusion 的开源生态快速发展,全球创作者对模型、工具和交流社区的需求开始井喷。LiblibAI 选择了应用层路线,而非去做基础模型,切入了离用户更近的社区生态赛道,避开了与头部公司在基础技术上的正面竞争,将资源集中在 " 社区生态 + 工作流整合 " 上。
当时的产品形态,也以 WebUI 为主,大多是对 AI 敏感的设计人士在使用。
2024 年,LiblibAI 用一年时间完成了 PMF 验证,从一个工具集发展为具备网络效应的平台雏形。产品形态开始开始向工作流的样子转变,通过进入更专业的更复杂的工作流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来获得更高的留存转化并尝试商业化的可能。
这个阶段,Liblib 开始搭建一个连接上下游的平台结构:上游的模型能力通过创作者社区和工作流,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创作者分享玩法、用户生成内容、企业为稳定服务付费 " 这套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一个商业闭环。
在平台化和社区化的同时,产品也开始 Agent 化。此前工作流形态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模型的 Agent 化能力依然不足,但随着 Agent 能力增强,AI 应用从一个辅助变成更加全面的自主处理任务的 Agent 成为最重要趋势,Liblib 的团队也在这个阶段同时押注了 Agent 的技术和全球化交错的窗口期。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LiblibAI 的这轮融资反映出 AI 投资逻辑的变化。
过去两年,AI 大模型赛道的投资逻辑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估值与商业化能力往往不匹配—— 200 亿估值的公司年收入可能不到 10 亿,市销率(P/S)动辄达到 20-30 倍。估值与实际收入倒挂,烧钱速度超过造血能力,技术叙事成为主要的估值支撑。
但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一级市场的投资标准发生了变化。投资人不再只看 " 模型参数更大 ""benchmark 分数更高 " 这类技术指标,而是开始关注更具体的商业问题:付费用户规模、单位经济模型、客户留存率、盈利时间表。
LiblibAI 此次以及此前多次融资其实都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陈冕在多个公开分享中提到过 Liblib 早期的补贴以及获客 " 战斗 ",这种对商业化和增长的重视,也影响着产品设计。
在前不久更新的 2.0 版本里,它在继续保留了老用户习惯了的 WebUI 和 ComfyUI 的同时,给新的更广泛的潜在用户提供了更低门槛的诸多功能,从可以让视频与图像生成在同一界面完成的极简生成器,到对开源与闭源模型的兼容,以及不拘泥于 "AI 原教旨 " 但用户会十分需要的专业视觉特效功能。
同时,它给创作者提供的补贴激励继续。
2.0 版本后,平台采用订阅制 + 按需付费的混合模式:普通用户免费使用基础功能,专业用户通过订阅获得更高算力配额和高级功能,企业客户为 API 服务和定制化需求付费。这套模式已经在运转,有明确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