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未央网 1小时前

该重新看看银行股了

情况也许正在起变化。

近几年,银行板块, 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其市净率长期徘徊在 0.5-0.8 倍。在这样的估值环境下,大多数资金都对银行股缺乏 " 兴奋 ",虽然估值便宜,在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传导下,考虑到周期因素和对资产质量的担忧,银行的估值一直被压制。

2025 年 10 月 22 日收盘,银行板块逆势走强,农行持续创历史新高。农行的 A 股股价为 8.09 元,市值达 2.75 万亿元,继 17 日市净率突破 1 倍后,又提升到了 1.06 倍,打破了国有银行长期破净的困局,也引领了大型商业银行估值修复的趋势。

在市场恐惧与价值博弈中,一条新的价值逻辑线开始显现——一方面,中国特有的 " 国家隐性兜底 " 机制,已为银行体系构筑了坚实的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当两大 " 灰犀牛 " 风险正逐步实现 " 软着陆 ",低估值水平本身,便构成了投资安全边际。

市场的恐惧

市场的恐惧,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宏观环境仍在消化长期杠杆的后果,而银行业作为资金循环的核心,自然成为压力的集聚点。

恐惧的根源有二:地方债与房地产。

它们分别通过两条传导链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与资本利润。

先看地方债。 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法定地方债务余额 53.25 万亿元,使用比例高达 92%,付息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9.4%,创历史新高。表面看,风险似乎逼近极限,但另一面却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隐性债务余额已从 2024 年底的 10.5 万亿元压降至 2025 年预计的 8 万亿元,两年削减超 40%。这一压降并非地方自发去杠杆,而是中央 12 万亿元 " 化债组合拳 " 推动的系统性拆解。国家的隐性信用背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是明面上的救助,而是通过置换、展期与再融资,将局部风险转化为整体可控。

再看房地产。2025 年二季度,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 53.33 万亿元,同比仅增 0.4%,个人住房贷款同比下降 0.1%。市场最担忧的 " 断供潮 " 并未出现。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六大行按揭不良率仍控制在 1% 以内。房价虽经历 30%-50% 的回调,但居民契约文化与法律执行的高约束,使风险得以分散。换句话说,风险从未消失,而是在被制度性 " 缓释 "。

这些事实表明,恐惧有因,但灾难未现。这说明银行体系具备吸收超预期损失的能力,而国家信用已在后台构筑防火墙。

这正是市场悲观与现实韧性的错位所在。恐惧的逻辑在贴现 " 最坏假设 ",而政策的逻辑在封住 " 最坏结果 "。在流动性陷阱中,国家以信用注入取代传统放水,政信业务量上升、专项债置换持续,本质上是通过银行体系延长现金流周期,完成 " 以时间换空间 " 的软着陆。

因此,市场的悲观并非全错,但它高估了风险的烈度,低估了制度的韧性。 当坏账被充分计价、而灾难被有效阻断,折价本身就成为修复的起点。投资机会,不在否认风险,而在确认——风险已被控制、并可定价。

安全的底线

恐惧之所以没有演化为危机,关键在于——风险虽然存在,但底线更牢

在中国银行业的语境下,这条底线源于一种隐性但有效的制度信用:国家不会允许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失稳。它不是口头承诺,而是通过财政、货币、与行政协调三重机制形成的事实性托底。

2024 年 11 月,中央推出总规模 12 万亿元的地方化债 " 组合拳 ",标志着化债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地方自救到中央统筹,从个别谈判到结构置换。财政部公开表态,这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精准的政策组合,实质上确立了 " 中央 - 地方 - 银行 " 三位一体的风险处置框架。这不仅稳定了地方债市场,也等于为银行资产提供了制度性的 " 再保险 "。

房地产领域同样呈现出 " 软着陆 " 的特征。尽管房价平均下调 30%-50%,但居民违约率仍维持在历史低位,按揭不良率控制在 1% 以内。背后既有 " 契约文化 " 的支撑,也有 " 稳楼市 " 政策持续引导的结果。各地 " 保交楼 " 专项贷款、存量房利率下调、保障性租赁住房 REITs 等政策工具,构成了金融与实体的缓冲通道。

更关键的是,银行体系本身的内生韧性在增强。2025 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15.58%,拨备覆盖率 211.97%,核心监管指标全面健康。即便在人民银行的极端情景测试下,不良率大幅上升 15 个百分点,系统资本充足率仍达 12.66%,远高于监管底线。这意味着,即使风险继续暴露,也仍在 " 可吸收区间 " 内。

与此同时,银行的盈利结构正在发生质变——从 " 资产扩张 " 转向 " 稳息差 + 服务化 "。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超过 4% 的股息率与稳定的分红政策,让银行股呈现出 " 下有股息托底,上有估值修复 " 的类固收特征。这种可持续的现金流能力,本身就是对风险的定价修正。

换言之,中国银行体系的底线不是 " 不出风险 ",而是 " 风险出得起 "。

国家信用、政策机制与银行资本共同构成三层安全垫,使 " 灰犀牛 " 在冲撞中被系统性吸收。

当市场意识到 " 最坏结果已被排除 ",折价空间就会反向成为溢价空间。

这,正是银行股估值修复的逻辑起点。

价值的凸显

当风险被识别、吸收并封底,价格的深度折价本身就成为最大的利好。市场的反转,从来不是因为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而是因为最坏的假设被证伪了。

银行股的估值,正是如此。 过去数年,市净率长期徘徊在 0.5 至 0.8 倍区间,意味着市场曾以 " 系统性风险溢价 " 来定价整个行业。 但当地方债与房地产风险实现软着陆、资本与拨备足以覆盖损失时,这一 " 恐惧贴现 " 自然失去了依据。估值修复的逻辑,不在于银行变得更好,而在于预期变得不再那么坏。

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重新投票。

自 2023 年以来," 中特估 " 行情启动,国有大行率先开启估值回升。以农业银行为例,股价两年累计涨幅超过两倍,2025 年以来涨幅逾 40%,市净率突破 1 倍,成为大型银行 " 破净时代 " 终结的信号。

这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对错误定价的系统性修正。

与此同时,估值修复的底气还来自于确定性的收益能力。

在利率中枢下移的环境下,银行的高股息成为稀缺资产。国有大行平均股息率超过 4%,现金分红比例连续多年稳定在 30% 以上,并正由 " 一年一派 " 迈向 " 一年两派 "。 在低利率、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这种 " 下跌有股利托底、上涨有估值修复 " 的类固收属性,正在吸引长期资金重新配置。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银行的价值不止于安全,还在于回归金融本源。 随着产业结构重塑与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银行不再只是 " 信贷供给者 ",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性协调者与信用定价者。

无论是地方化债、政信改革,还是制造业融资、绿色转型,都需要一个能够长期、稳健地承担风险分配的金融主体。这种系统性角色的强化,本身就是估值修复的长期逻辑。

从市场角度看,当前的银行股正处于罕见的 " 双重安全区间 ":

一方面,系统性风险底线已确立,极端情境被封死;

另一方面,市场情绪底部已出现,悲观预期被计价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的定价权正从 " 避险折价 " 向 " 现金流定价 " 转变。

因此,投资银行股并非投机于周期反弹,而是押注于制度稳定与风险可定价这一长期命题。

当恐惧消退、信心修复,市场将重新发现:

真正稀缺的,不是高增长,而是能穿越周期的稳健。

结语

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当市场的恐惧折价,遇上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与银行体系的资本韧性,价值的回归就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次,银行股的反转不是情绪事件,而是一次制度性重估。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 :看懂经济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