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势传媒 13小时前

一汽 - 大众 3000 万辆 一组老照片满是回忆杀

汽势 Auto-First|萧黄庄

历经 34 载深耕,一汽 - 大众即将于 10 月 30 日迎来第 3000 万辆整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乘用车企。从一个品牌 1 款商品,到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多达 33 款 " 燃油 + 新能源 " 丰富车型矩阵,一汽 - 大众深度参与并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不断升级,以技术、品质的迭代进化,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高度。

在数智时代,一汽 - 大众延续既往优势,在坚持 " 油电混共进 "、" 油电混全智 " 的基础上,持续深耕燃油、开创混动、跃升纯电,继续打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完善商品矩阵。

大众品牌:主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作为最早深耕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品牌之一,一汽 - 大众大众品牌先后打造了捷达、宝来两款经典家用车型,以 " 品质可靠、好开好用 " 的商品属性,直接推动中国汽车消费从 " 稀缺时代 " 迈入 " 普及时代 "。

此外,速腾、迈腾、探岳等车型凭借对品质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常年稳居细分市场销量前列,今年 9 月上市的速腾 L 搭载 EA211 Evo 二代 1.5T 发动机,采用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最尖端的技术,动力响应更快,油耗更低,被誉为第二代黄金动力,全面超越客户对燃油车的出行想象。与此同时,依托于大众 MEB 纯电平台,大众 ID. 家族不仅遵循德国严苛研发标准,更继承了大众引以为傲的品质与驾控基因,针对客户重视的电池安全,还进行了包含高温、低温、撞击、穿刺等 436 项全场景电池安全测试,为客户的纯电出行全面保驾护航。

今年 3 月,一汽 - 大众与德国大众签署协议,共同确定未来新车型规划,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 11 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其中 10 款为新能源车型,进一步强化一汽 - 大众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奥迪品牌:高端消费升级的引领者

作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拓荒者、先行者和带领者,奥迪品牌早在 1999 年 A6(C5)上,首次针对中国市场车型进行了轴距加长,首开 "L" 先河,并创造了中国豪华车史上的销量神话。

如今,在中德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奥迪品牌已形成 A 系家族、Q 系家族、e-tron 家族,覆盖轿车与 SUV 的完整商品矩阵。依托于奥迪 "PPC+PPE" 双平台、E 1.2 电子架构赋能,奥迪联合华为共同研发,打造了豪华品牌中首个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技术的车型——奥迪 Q6L e-tron,全面开启豪华车智能化时代。与此同时,一汽奥迪 A5L 搭载的 " 第五代 EA888 发动机 +HDI 双电机全域智混系统 " 全新动力组合,更实现了性能与高效的完美结合,低速平顺静谧、高速动力稳定,为客户创造高端出行新体验。

在双平台技术赋能下,奥迪品牌将发起品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商品焕新,并先后打造全新奥迪 A6L、全新奥迪 Q5L、奥迪 A6L e-tron 等多款备受客户关注的热销商品,持续以 " 燃油 + 纯电 " 双线驱动领跑市场。

捷达品牌:万千家庭的价值坚守者

从商品到品牌,捷达始终是无数中国家庭美好出行的见证者,代表了 " 耐用 " 与 " 可靠 ",2019 年品牌独立起,捷达打造 VA、VS 系列车型, 延续了 " 国民神车 " 的德系品质与出众驾控,走进更多年轻家庭,续写高价值出行新篇章。

品牌独立后的捷达,始终坚守德系品质基因,同时精准聚焦家庭客户的核心需求,打造全家人安心出行的 " 国民座驾 "。今年,捷达旗下全新中型 SUV 捷达 VS8 正式上市,该车型采用了全新的家族设计语言,内饰加入大量高品质软质材料与精湛缝线工艺,同时,采用全方位安全防护设计,搭载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以及 20 余项主动安全功能,树立起德系中型 SUV 的实力典范,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与认可。

今年 8 月,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在成都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并将依托区域产业链优势,加速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接下来,捷达品牌计划于 2028 年前推出 5 款全新商品,包含 4 款新能源,其中首款车型计划于 2026 年上市,持续完善商品矩阵。一汽 - 大众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 - 大众 SOA 电子电气架构,并为捷达品牌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34 载耕耘,3000 万辆荣光。一汽 - 大众的发展史诗,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生动缩影,更是国民出行方式进化的鲜活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汽 - 大众将继续以三大品牌协同发展为支撑,深耕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为构建汽车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产业力量。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