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31分钟前

人有多大胆,车有多大产?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撰文 | 魏 微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 预售 10 分钟小订破 2 万 "" 上市 18 小时锁单 24 万台 ",每逢新车发布,类似的订单捷报便频繁刷屏,营造出新车 " 供不应求 " 的盛况。

五六万元的车也就罢了,二三十万元的车也同样上市即火爆,订单排大队,让不少网友破防:说好的一起经历什么下行呢?合着就我买不起?

炒作订单,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在中国汽车圈形成了人传人的现象,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尤为突出。大部分汽车品牌都热衷于在预售期、上市后发布小订、大定订单海报。

订单,其本质作用是车企 " 以销定产 " 的关键数据,对于采用直营体系、以订单指导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更为重要。

车企需要通过预售订单初步收集用户对车型、续航、智能配置、配色等的偏好,为生产计划提供精准参考,协调零部件采购与生产线资源,降低盲目生产带来的成本浪费。

真实的订单与交付数据是产品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能向投资者传递正向信号。

遗憾的是,如今,订单在汽车品牌争夺流量、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中,逐渐被 " 异化 " 为营销工具,成为吸引消费者上钩的鱼饵。

" 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都有 1 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现在车企晒订单已经变得偏营销,不利于产销匹配,容易‘给自己挖坑’。"

2025 年 9 月 21 日,NIO Day 媒体沟通会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耿直地戳穿了行业订单注水现象。

更早几日,有业内人士宣称:" 自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小订数已突破 5000 万台,其中 80% 都是在新车发售 72 小时内完成的。"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9 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124.1 万辆和 2124.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3.9% 和 13.7%。实际上,这些数字大多是批发数字,可以说也已经注了水。即便如此,如果车企公布的 " 小订 " 总量已超 5000 万辆,相当于每卖出 1 辆车就对应约 3 个虚浮订单。

不过,经《汽车商业评论》粗略统计,截至国庆节假期结束,过去 7 个月的主流爆款车型 " 小订 " 数据,加起来也不到百万辆。

我们是否可以松一口气呢?

虚假订单已成灰色产业链

传统汽车时代,月销过万辆是定义一款车是否为爆款的基本条件。如今,刷屏的订单海报基本都 1 万辆起步。除了少数几个真正的爆款车型,大部分新车 " 预售即火爆 "" 上市即火爆 " 都经不起推敲。

可是,外界根本不可能掌握车企后台数据,无从辨别那些整整齐齐抑或有零有整的火爆订单是真是假。

要想检验,似乎只有将时间线拉长到 1 个月后、3 个月后甚至半年后的实际交付数据,才能大致看出当初的订单注水率到底有多少。

燃油车时代,消费者需要分清 " 订单 " 和 " 定单 ":前者可退,后者不可退。由于没有仔细看销售合同里的 " 订 " 与 " 定 ",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

新能源汽车时代,随着直营体系的兴起,新势力们采用订单生产制,在预售和正式上市期,将订单分为 " 小订 " 和 " 大定 "(锁单):前者金额低至百元且可随时退款,后者需支付上千元定金,但多数品牌的大定也有 48 小时至 72 小时不等的 " 犹豫期 "。

有业内人士坦言:有些 "1 小时破万 " 的小订中,真实订单不足 20%。

有人爆料,有广告公司在发布会前几个月就策划好了 " 小订过万 ",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让消费者觉得是爆款,二是哄领导开心。

这等于是说,虚假订单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原高合汽车工程师杨悦卿更是将虚假订单的流程爆料出来。他表示,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找外部供应商刷单只是一小部分车企的做法,真正的刷单大头是车企自己的经销商和销售。

比如在小订环节,经销商和销售会先用自己的钱支付,将名额以及小订的官方优惠权益囤起来;哪怕后续有人在小订期之后去店里看车,销售也能用这些优惠权益吸引顾客下单,将囤着的小订名额转给顾客。

如此一来,车企有了漂亮的订单数据可宣传,销售手里也有了更多吸引顾客的筹码。

这种方式,更像是经销商与主机厂合演的一出 " 共赢 " 戏码——小订名额就像车辆一样,从车企 " 批发 " 给了经销商。

如果说订单作假大家心知肚明,看看热闹,还以为后期可以通过实际销量 " 打脸 " 订单注水率,那也是有点天真了。

有些车企,还想出了用 " 零公里二手车 " 冲销量的 " 小聪明 " 办法。

2025 年 5 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揭露了行业里 " 零公里二手车 " 的乱象:" 现在有一种怪象,叫‘零公里二手车’,也就是说它上完牌照就算注册了,好像是卖出去了,但又回到二手车市场。二手车怎么会是‘零公里’呢?"

他还说:" 现在你可以去懂车帝、瓜子、闲鱼这些平台看看,有三四千家在卖‘零公里二手车’,情况非常乱。"

当然,魏建军爆料之后,在这些平台上已经搜不到 " 零公里二手车 " 的关键字了。

这背后反映出:不少车企为了冲刺销量,将车辆大量压给经销商;经销商消化不了,再处理给第三方;车辆上牌注册后即可算作销量,但实际上还是新车,却流入了二手车市场,有的车还流向了海外。

从炮制虚假订单,到发现市场根本卖不出那么多车,再用 " 零公里二手车 " 炮制虚假销量——这像极了刚开始说了一个谎,之后只能用更多谎来圆的荒诞故事。

虚假订单差点让李斌再成 " 最惨的人 "

如果说上述案例只是有经销体系的车企的负面案例,那么在以直营体系为主的新势力里,任由虚假订单发酵,带来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表态坚决不参与 " 订单膨胀 " 游戏的李斌,在虚假订单这件事上,就曾差点栽了大跟头。

2024 年 9 月 19 日,乐道 L60 上市发布会后,当时的乐道汽车总裁艾铁成与李斌一起和网友直播互动。面对网友提问,艾铁成宣称 " 订单已经爆了 ",一旁的李斌也配合回应——这一场景被网友记录并广泛传播。

此后,蔚来方面进一步释放对乐道 L60 的乐观预期,李斌称目标是 "2025 年 3 月实现每月交付 2 万台 "。

但实际交付数据却呈现明显反差:2024 年 9 月上市当月(销售期仅 11 天)交付 832 台,次月交付 4000 余台,11 月交付 5000 余台,与 " 爆单 " 的描述相去甚远。

2024 年 11 月的广州车展上,艾铁成曾立下 Flag:2024 年 12 月单月交付破万台,2025 年 1 至 2 月冲击 1.5 万台,3 月达到 2 万台;如果完不成这些销量,他将下课。

2024 年 12 月,乐道 L60 交付达到 10528 台,完成了艾铁成设定的第一个目标,但这背后却暴露出更致命的问题。

2025 年 1 月,浙江温州某乐道门店被曝要求销售员 " 一人买一台 "" 不买就滚蛋 "。时任乐道用户运营及服务负责人夏庆华辩称 " 系门店沟通失误 ",称仅是 " 鼓励员工购车的优惠政策 "。

2025 年 2 月,乐道一名武汉销售员工拉横幅维权,控诉 " 强制购车后恶意辞退 "。根据乐道汽车的回应,该员工在享受公司内购优惠政策购买乐道 L60 后,违规委托二手车商转卖车辆,违反了公司的限售承诺。

经协商后,该员工提出离职,但随后出于泄愤目的,在网上散布 " 乐道逼迫员工买车后再将其辞退 " 的虚假信息。

但这些有关乐道 L60 内购的信息,也让乐道内部问题浮出水面。

面对争议,乐道管理层尝试过多种方式回应。2025 年 3 月,艾铁成将 " 订单爆了 " 制成品牌周边,试图以自嘲化解危机。

然而,更关键的矛盾在于:乐道此间一边以 " 产能不足 " 解释交付缓慢,一边又通过内购 " 冲销量 ",让 " 订单数据真实性 " 一再成为舆论焦点。

2025 年 1 至 3 月,乐道品牌的销量分别为 5912 台、4049 台、4820 台,仅在数千台的水平徘徊,与李斌、艾铁成 "3 月后月销 2 万台 " 的原定目标相差甚远。

最终,2025 年 4 月 2 日,艾铁成宣布离职,乐道高管团队也进行了换血。" 好人 " 李斌这次的行动,被不少人形容为 " 终于狠了一回 ";但如果再不如此,恐怕又要成为 2025 年汽车圈 " 最惨的人 "。

亏损阴影笼罩的蔚来,原本指望乐道 L60 成为 " 走量神器 ",在 20 万级主流市场从特斯拉 Model Y 手里抢到更多销量,帮助蔚来在 30 万元以下市场打开局面,实现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进而推动整体盈利。

但 L60 销量远未达预期,实际上将整个蔚来置于极为危险的境地。

李斌曾表示,乐道需月销 2 万 -3 万辆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乐道 L60 失利,让蔚来整体盈利时间表被迫延后,否则李斌也不用像现在这么被动,被全世界盯着是否能在 2025 年四季度实现盈利。

" 现在车企晒订单已经变得偏营销,不利于产销匹配,容易‘给自己挖坑’。" 如今再听李斌这番话,恐怕他自己也心有余悸吧。

车企官方号上消失的订单海报

虚假订单乱象,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扰乱的不仅仅是企业生产节奏,更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当注水订单成风,当订单数字发布者本身不再严肃,网友自然也会将任何相关数据平等地 " 玩梗 ",进一步消解其严肃性。比如,新车上市发布任何订单数据,网友看到后的第一反应都是 " 真的假的 "" 订单 5 位数,销量 3 位数 "。

但反过来想,这种情况对发布真实订单的汽车品牌,也将带来无差别伤害。

就拿 2025 年 8 月 29 日上市的上汽名爵全新 MG4 来说:6.58 万元的起售价、"10 万级半固态电池 " 的宣传点,让这款小车突破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的包围圈,上市 40 分钟内大定达到 1 万台。

这引发的外界反应一定是——真的假的?

9 月 22 日,上汽名爵再度发布交付数据,称 " 上市 24 天实车交付突破 1 万台 ",海报上 " 实车交付 " 四个字被突出高亮。相比网友已经 " 震撼疲劳 " 的订单数据,快速发布真实交付数据,才是证明产品爆款力的有效方式。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实际上,上汽名爵原本为这款车准备的产能为 8000 辆 / 月,但按照现在的订单数预计,每月需要新车 2 万台,给其产能带来了极大挑战。

上汽名爵全新 MG4 只是一例,还有其他车企,哪怕发布了真实、没有那么 " 炸裂 "、不那么吸引眼球的订单数字,也会被质疑真假。

但这有什么办法呢?

2025 年 9 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夸大、虚假宣传行为。有不少专家呼吁建立透明机制,如比对订单与车辆上险量、完税数据,以核实真实交付情况,并对数据严重偏差的企业予以惩戒。

《经济日报》也发表评论指出:" 对订单数据与最终交付量差异过大的恶意造假行为,一经查实,从重处罚,让夸大和虚假宣传者付出代价。"

如果能够让 " 虚假宣传者付出代价 ",那还真应了网友期待的 " 给‘吹牛’上税 " 了。但这恐怕不能实现。

一个花絮是:在作者收集企业订单海报时发现,正是从六部门发出专项整治通知的 9 月份起,某汽车系列的官方公众号、微博官号上,已经看不到订单相关的宣传物料,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密集发布的交付数据。

显然,真正卖得好的企业恐怕不在乎所谓订单的爆棚。

加入轩辕同学,成就新汽车人 !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