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三季度的并购热潮在年底前迎来兑现期。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中芯国际、芯原股份等企业密集出手,标的横跨模拟芯片、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等多个核心领域。在并购潮中寻求扩张的星宸科技动作格外紧凑—— 10 月 20 日其正式宣布,2.1 亿元收购上海富芮坤 53.3% 股权的工商变更已完成;而在此前的并购交割期间,这家 2024 年 3 月才刚登陆 A 股创业板的企业,还同步推进着 A+H 双资本平台布局。但增收不增利、毛利率波动下滑等隐忧如影随形,也使其从 " 细分王者 " 向 " 端侧 AI 全能玩家 " 的跃迁之路难称一片坦途。
谈及自动驾驶及无人车方案,国内某头部无人车企业联合创始人曾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当前行业主流的视觉方案和雷达方案在不同场景各有擅长,但相比于激光雷达,视觉方案在辨别物体材质、表面细节等真实场景中的常见问题时优势明显:" 面对相似轮廓、体积的物品,它是一块石头还是一片塑料,系统所要做出的决策必然是不一样的,而激光雷达有些时候无法胜任这一点。"
因此在趋势上,他认为视觉方案在行业更可能成为主流,雷达则适合作为能见度较差等极端情况下的 " 安全冗余 "。
真实场景中具备的不可替代性,让视觉方案在传统安防领域外的赛道渐渐成长为主流,芯片作为硬件核心支撑,也在此逻辑下迎来智能终端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 年全球视觉 AI SoC 市场规模达 2.46 亿颗,预计到 2029 年将以 31.1% 的复合年增长率攀升至 9.54 亿颗,视觉方案在智能安防、机器人、车载等场景的渗透正持续提速。
身处这一浪潮的星宸科技,已成为全球视觉 AI 芯片领域的绝对龙头—— 2024 年以 26.7% 的市占率登顶全球供应商榜首,其中安防视觉 AI SoC、NVR/NAS 视觉 AI SoC 市占率分别达 41.2%、37.2%,均居全球第一。从业务结构看,智能安防是其基本盘,2025 年上半年收入占比 64.9%,多年来始终为公司业务拓展搭建牢固根基。
基本盘之外,视觉技术的 " 复利效应 " 正驱动其在 AI 眼镜等新兴端侧设备中快速渗透。华鑫证券研报指出,AI 眼镜对 SoC 芯片提出 " 面积小、功耗低、视觉效果优、智能化强 " 的严苛要求,而星宸科技凭借在安防领域积累的低功耗技术、领先行业的图像信号处理(ISP)能力,已推出适配 AI 眼镜的 SoC 芯片并实现量产。
国内某头部 AI 眼镜企业也曾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公司新品的推出突破了包括芯片、交互、空间计算、重量与光学显示在内的五大核心技术难题。
截至 2025 年 6 月,星宸的 AI 眼镜 SoC 顺利出货,同时机器人视觉 AI SoC 已售出 550 万颗,智能物联业务收入占比攀升至 23.2%,智能车载收入占比达 10.8%,安防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雏形渐显——视觉芯片带来的技术复利,使其供应商身份下的覆盖面不断在各种形式的端侧 AI 中扩展。
激进加速
星宸科技的资本扩张节奏在半导体行业显得颇为激进—— 2024 年 3 月刚完成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5 年 9 月便火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仅用一年半时间推进 A+H 双资本平台布局,融资意图与成长野心一目了然。
这种激进并非无本之木:公开资料显示,星宸科技前身由联发科旗下子公司 SigmaStar(开曼)出资设立,且公司多名管理层及核心人员均曾任职于联发科旗下子公司晨星半导体,公司董事长林永育、董事孙明勇等核心团队成员均有晨星半导体任职背景,联发科至今仍是其第一大间接股东。
产业端,星宸科技的并购布局同样密集且指向明确,两年间三次关键动作勾勒出围绕视觉技术生态补全业务覆盖面的路径。
2024 年 8 月,公司以 4500 万元现金收购关联方 3DToF 业务相关全部资产(含知识产权),计划基于该技术开发面向车载 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机器人、低空经济设备等领域的 ToF 产品,结合自身 ISP 和端侧 AI 技术推出融合 3D 感知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2025 年 4 月,公司再以 3000 万元现金认缴出资,参与认购专注于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的上海华科致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份额,借力专业投资机构资源挖掘半导体及工业、汽车等领域优质项目;2025 年 8 月,公司又以 2.14 亿元收购上海富芮坤 53.31% 股权。
中邮证券研报指出,其蓝牙 SoC 技术与星宸视觉 AI SoC 形成 " 智能计算 + 可靠连接 " 的互补,前者承担复杂图像处理与 AI 推理,后者作为低功耗协处理器负责设备互联、轻量级交互,在智能物联等新场景中实现多模态数据融合。
" 成长考题 "
在并购补链的技术扩张与 A 股上市仅一年半便冲刺港股的资本加速背后,星宸科技的成长版图中,隐忧正逐渐从光环的阴影里浮现——无论是财务端的盈利矛盾,还是销售端的结构依赖,都成为其向 " 端侧 AI 全能玩家 " 进阶路上必须破解的考题。
从财务表现来看,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率先暴露出 " 增收不增利 " 的矛盾。期内公司实现营收 14.02 亿元,同比增长 18.57%,这份营收增长背后,是业务从传统基本盘向新场景的延伸:智能安防仍以 64.9% 的收入占比稳居第一,但智能物联(AIoT)与智能车载业务已分别贡献 23.2%、10.8% 的收入," 安防为主、新业务补位 " 的结构初显。然而,营收增长并未同步转化为利润提升,同期净利润反而同比下滑 7.47% 至 1.2 亿元,新业务的拓展投入、市场培育成本,或许正阶段性侵蚀着盈利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毛利率的持续承压。回溯报告期数据,星宸科技的综合毛利率从最初的 40.6% 逐步下滑,2023 年降至 35.2% 后,2024 年虽小幅回升至 36%,但 2025 年上半年再度下探至 33.1%,创下报告期内的新低,且这种下滑并非单一业务所致,安防、AIoT、车载三大业务线的分业务毛利率均处于承压状态。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坦诚提示,毛利率与经营性现金流的波动,受半导体行业周期、成本与售价传导滞后、产品组合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此前 2023 年,公司就曾因半导体行业整体低迷,遭遇过总收入同比下滑 14.66% 的挑战,如今毛利率的持续走低,进一步考验着其在业务转型期的盈利稳定性。
销售端的结构依赖,则为业绩增长埋下了另一重不确定性。星宸科技的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报告期内经销渠道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 90% 以上,最高达 93.6%,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销售占比极低,这意味着公司的收入增长高度依赖经销商的渠道能力与采购节奏。
再有便是客户集中度问题。期内前五大客户合计贡献的收入占比从未低于 82.9%,最高时达 88.7%,即便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从 49.2% 降至 38.1%,单一客户的收入依赖仍较为显著。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暗藏着明显的风险——一旦头部经销商进入去库存周期、调整采购策略,或是遭遇融资链条紧张等问题,星宸科技的订单量与收入稳定性都将直接受到冲击,进而加剧财务端的盈利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向星宸科技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从安防向智能机器人和车载领域等扩张,技术难关对于星宸科技而言或许是 " 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面对视觉 AI 芯片多场景扩张的机遇,业务与财务之间的考题仍需通过资源投入与战略优化逐一破解。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