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上个周六,我回到了久违的电影院,观看了两部期待已久的影片。一部是我期待已久的电影配乐音乐人的演唱会纪录片《汉斯 · 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下文简称《汉斯 · 季默》);另一部是曾让我在十几岁时魂牵梦绕的电影续作《创:战神》。虽然两部电影在类型上不尽相同,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着一个共性——只适合在大银幕观看的电影,一个侧重音效、一个侧重视效。
于是,我选择在杜比影院观看《汉斯 · 季默》,在 IMAX 影院观看《创:战神》,我希望优秀的硬件设备可以给我带来期待中的沉浸感。但相比之下,我的感受天差地别,最终,我在豆瓣上给《汉斯 · 季默》打了 5 颗星,《创:战神》只有 2 颗星。
《汉斯 · 季默》演出的核心成员是由几十位音乐家组成的超大乐队——也许应该叫它乐团了。它不像是传统的交响乐团,更像一个融合体——阶梯把乐队分为两层,前面是一支 " 摇滚乐队 ",后面是管弦乐队与合唱团,乐团演奏了汉斯 · 季默配乐的知名电影:《沙丘》《盗梦空间》《神奇女侠》《角斗士》《加勒比海盗》《星际穿越》……演出的曲目将这些熟悉的旋律重新编排,成为新的组曲。纪录片全场 158 分钟,几乎让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与声音盛宴形成对比的是视觉轰炸。即使我觉得《创:战神》是一部不尽如人意的电影,但它依然是一部为 IMAX 银幕而生的电影,其视觉效果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华丽的视觉外壳下,包裹的是一个苍白空洞的内核。
影片在豆瓣、烂番茄和 Metacritic 上的评分都平平无奇,常见的评论是电影 " 视觉华丽,非常嘈杂 "。剧情被批评为 " 样板化的系列续作 ",角色塑造扁平,剧本从未给出任何理由让观众去关心由杰瑞德 · 莱托饰演的主角 " 战神 " 阿瑞斯。对许多老粉丝而言,令人失望的点是影片的 " 软重启 ",它几乎完全无视了前作《创:战纪》的角色和剧情发展,这种选择略显笨拙,也是对前作情感基础的不尊重。
《创:战神》中值得称赞的部分,是九寸钉乐队为此创作的配乐。音乐充满了侵略性、冒险精神和情绪,而这些恰恰是电影本身所缺乏的。
看完两部电影的几个小时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真正的沉浸感,是源于技术,还是内容?《汉斯 · 季默》的成功在于,它用技术放大了情感内核,并在音乐现场夹杂访谈推进叙事;《创:战神》的失败则在于,它的技术只是徒然照亮了一片情感的真空地带——这片真空,在前作的世界观设定之下,显得尤为空洞。
汉斯 · 季默在音乐会曲目间隙,穿插了与导演诺兰、维伦纽瓦,演员蒂莫西 · 查拉梅 " 甜茶 " 等人的访谈。他聊起两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是他在想象中创造了一位叫 Delores 的女士,她生活在一个荒凉困苦的世界,干着繁重的工作,每周有一笔钱可以在周末用来看电影或者去酒吧喝一杯。如果 Delores 这周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汉斯的电影,那汉斯就必须要为她创造几个小时的梦境,能够让她忘掉劳苦的生活,沉浸其中。
二是,做音乐亦如讲故事,观众不需要在配乐中重复已经被画面呈现出的内容,而是需要获取新的信息,就像要告诉观众一件事情,不能直接把事情的本质平铺直叙地呈现给观众,而是要悄悄地接近、曲折接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作的技术。
我也能想起许多游戏中的优秀配乐,但它们鲜少能给我留下如这些电影般深刻的印象。在影游融合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我十分期待能有更棒的配乐进入游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