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后,靴子落地。
西安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审批通过,并已开始 8 万平方米工厂招标。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恒枫由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持有 90% 股权,后者成立于 2003 年,实控人为娃哈哈第二大股东宗馥莉。
最新信息显示,宏胜饮料集团已于今年上半年提交了数十个全新的 " 娃小宗 " 商标申请,并同步注册了 " 宗小哈 "" 娃小哈 " 等关联商标。
这说明什么呢?投资 10 亿元的西安饮品生产基地,有可能成为宗馥莉打造新品牌的重镇。
如此一来,可口可乐、百事、达能、雪花啤酒、康师傅等龙头林立西安,大有打造 " 饮料之都 " 的势头。
很多人可能好奇:西安这座城市,怎么突然成为饮料巨头的 " 心头好 "?
一瓶水,从工厂到便利店,再到用户手中,中间最贵的是什么?不是瓶子,也不是矿泉水本身,而是配送、仓储、人力等构成的物流成本。可乐、果汁等物料成本高一些,但物流成本依然不容小觑。
过去,饮料厂多在东南沿海。需要横跨一千多公里,杭州产的娃哈哈才能送到西安客户手中,期间的 " 舟车劳顿 ",可想而知。
从企业角度看,怎么样布局最划算?
当然是把生产端前移,安排到市场的 " 家门口 "。
在我国启动 " 双循环 "、加速向西开放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背景下,西安恰是最 " 省钱 " 的宝藏城市之一。
从这里出发,24 小时能跑遍大西北,48 小时就能抵达全国大部分城市。
还有中欧班列 " 长安号 ",可送货物直抵中亚、欧洲。
更不必说,西安本身是文旅消费大市,陕西也正打造文化强省,市民、游客对于饮料的消费量也不小。
究其原因,生产型企业天性是喜欢扎堆成 " 群 " 的。
首当其冲,就是能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义乌小商品批发商通过共享仓储、物流等资源,便大大分摊了固定成本。
产业集群还有助于技术借鉴、技术扩散,借同行经验快速提升自我。
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政策引导等,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能够令入 " 群 " 企业如虎添翼。
打个简单比方,大伙凑一起过日子,干啥都方便,生产饮料所需要的瓶子、盖子、标签、包装箱 …… 都能在 " 楼下 " 工厂直接买到。
这样的产业基础,恰恰源于西安 " 工业立市 " 战略的坚决推进。
作为陕西食品饮料企业聚集地,仅西安经开区便坐拥百事食品、康师傅、达能、青岛啤酒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年产值近百亿元。
就在最近,除了宗馥莉的项目启动外,世界 500 强可口可乐搬迁新建项目,也处于投产前的冲刺阶段。该项目斥资 10 亿元,规划了 8 条饮料线和 1 条糖浆线,已于 9 月投产。其未来年产量就能超过 112.9 万吨,也将成为可口可乐在西北区域供应链的核心枢纽。
这里的 " 人和 ",便是指营商环境。
以百事食品陕西生产基地项目为例,该项目从明确意向合作到签订正式投资协议,仅用时 2 个月。其中,从用地征拆到具备招拍挂条件,用时 17 个工作日,项目新公司签约完当天 1 小时内完成注册。
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落地也是如此。
西安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从最初的接触洽谈到选址、土地出让环节,真正做到了全流程跟踪,确保项目不卡壳,同时依据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产业空间,不堆砌不切实际的优势,最终赢得了企业信任。"
如此的 " 西安速度 ",就是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远比一万句广告邀约都管用。
当前,国家层面多个文件为招商引资划定红线。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 拼土地、拼补贴 " 的传统 " 内卷式 " 招商难以为继,各地政府正探索新的招商路径。
而西安实践,颇具代表性。
为破解产业落地的实际难题,西安出台了《西安市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明确 " 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加速项目落地转化。
当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带动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可以发现,大型运输机、太阳能光伏、无人机、3D 打印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兴起。可口可乐等 " 强援 " 与本土品牌冰峰携手托起西安饮料食品产业,正是西安工业振兴的一个侧影。
这样的西安,不仅有历史的底蕴与醇厚,更有产业勃发的动能与澎湃,正以青春之姿、奋进之态,在全面焕新的赛道上加速向前,活力无限。
来源 / 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