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叶伟民写作 19分钟前

不要写照片,要写视频:人物外貌描写的正确打开方式

Photo by clem-onojeghuo

这是「写作指北」栏目第 43 篇文章

了解写作 · 开始写作 · 学会写作

将本号设为星标,不再错过推送

文 | 叶伟民

写好文章,离不开人和事。平心而论,事好写,人难画,因为人太复杂了。

就说第一步的外貌描写,想写好就已不易。我们可能曾经这样写过笔下的人物:

1、她长得很漂亮,有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

2、他已经很老了,眼睛浑浊,脸上布满皱纹。

这样的外貌描写不能说错,但毫无生气,看了也记不住。因为他是用 " 照片思维 " 来写的,所有细节都是静态的。

问题就出在这。静态是反常识的,我们的生活是流动的,静态的细节无论描写得再多再深入,依然是活不起来的。

所以,要刻画好人物的外貌,就要抛弃 " 照片思维 ",或者叫 " 摄影师思维 ",而改用 " 视频思维 " 或 " 导演思维 "。

杨二嫂 / 网络图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鲁迅在《故乡》中这样写杨二嫂: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 圆规女士 " 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首先当然归功于作家超绝的联想能力,用 " 圆规 " 这个形神俱妙还带些冷幽默的比喻,瞬间概括了杨二嫂最显著的外貌特征。

更妙的是,作者随后不再称呼 " 杨二嫂 ",而是继续用 " 圆规 " 指代并让它 " 回转身 "" 絮絮的说 "" 向外走 "" 塞在裤腰里 "" 出去 " 。这简直是一出人物微电影,在动作里写特征,又用特征引领动作,动静相融,把这个干瘦、刻薄、咄咄逼人的形象,通过几句话、几步路,永远刻在文学史上。

这就是人物刻画的 " 导演思维 ",作者千方百计设计一段舞台剧,让人物形象 " 演 " 出来。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一个人,不能只在微信头像里看脸,得行为举止一起看。

Photo by mediocrememories

再来一例,老舍在小说《牺牲》中写一位别扭的洋博士,也是 " 动着 " 写他的外貌的——借了个 " 偷偷照镜子 " 的动作:

他的脸斜对着屋门,原来门旁的墙上有一面不小的镜子,他是照镜子玩呢。他的脸是两头跷,中间洼,像个元宝筐儿,鼻子好像是睡摇篮呢……

他照着镜子,照得有来有去的,似乎很能欣赏他自己的美好。可是我看他特别。他是背着阳光,所以脸的中部有点黑暗,因为那块十分的低洼。一看这点洼而暗的地方,我就赶紧向窗外看看,生怕是忽然阴了天。这位博士把那么晴好的天气都带累得使人怀疑它了。这个人别扭。

" 偷偷照镜子 " 这个设计我认为太妙了,少了它,人物的外貌细节再传神,比喻再奇特,也只是更高明的 " 转述 ",而非活灵活现的 " 展示 "。这也是前面说的人物刻画里 " 照片思维 " 和 " 视频思维 " 的差别。

下一次,当你准备写某个人物时,先别急着当摄影师,只顾着让人物 " 摆 pose",而应该像导演那样思考:" 我的演员出场了,千万别傻傻地站在那,他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观众记住呢?"

| END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