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伊凡、李一飞
编辑|苗正卿
头图|Chris 领英账号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 AI 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26」篇文章。
2024 年,一家名为 Granola 的初创公司以极简主义理念和精准的用户定位,迅速在 AI 会议笔记领域崭露头角。
Granola 于 2024 年 5 月正式推出产品,仅用 5 个月便完成 A 轮融资,并保持着每周 10% 的用户增长率。2025 年 5 月,Granola 完成 4300 万美元 B 轮融资,估值达到 2.5 亿美元。在资本和用户的双重驱动下,这家年轻公司迅速成为 AI 办公工具赛道的黑马。
Granola 的定位十分明确:一款专注于会议场景的 AI 笔记软件。
传统会议工具往往强调实时转录或完整留痕,这种方式虽然能减轻记录负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把思考与筛选外包给了 AI。这样一来,用户在会后依旧要面对冗长的语音或逐字稿,还要花费额外精力去寻找重点。
嘉和资本 CEO 袁子恒告诉虎嗅,Granola 的亮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二是发展战略。产品创新在于 Granola 将选择权交给用户,用户来选择记录重点,AI 自动补全上下文。
另外,袁子恒表示,Granola 的发展战略也很清晰,首先是从 ToC 到 To B,早期其面向硅谷 VC、创始人等高频会议人群,口碑快速传播,然后拓展到企业高管、销售、HR 等企业用户;其次是从工具到平台,2.0 版本的 Granola,新增了共享文件夹、Slack 集成、跨会议主题分析等功能,从个人工具转向企业级协作。可聚合多场会议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对话中的隐性知识资产。形成 " 对话数据 - 结构化知识 - 决策支持 " 的闭环;第三,Granola构建了开发者生态,将会议数据结构化,开放 API 接口供外部工具调用。如 HR SaaS 可通过 API 提取对面试者的评估。
极简主义与会议痛点:为什么选择这个赛道?
" 我们意识到,实时转录会让人分心。用户本应专注于对话,却不得不时刻检查转录准确性,这违背了会议的初衷。"Chris Pedregal 曾在采访中提到的这一点观察正是其产品形态选择的原因。
会议是现代职场中信息密度极高却很容易成本沉没的环节,冗长的会议录音、会后琐碎的整理工作宛如时间黑洞,悄悄吞噬着每一个高强度工作者的注意力。
Chris 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结构性机会:会议本身具有的高频刚需、明确时长、关键词触发、具备上下文依赖性等特征天然适合 AI 嵌入。而 2023 年 ChatGPT 之后的生成式 AI 浪潮,更让 Chris 看到了 AI 会议助手从 " 智能记录 " 跃迁到 " 增强思考 " 的可能性。
传统工具如 Otter.ai、Fireflies 等往往依赖机器人入会、实时转录、保存会议录音来减轻记录压力,但这些功能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
1. 隐私风险:录音上传、自动入会容易触发数据泄露或合规问题
2. 分心体验:实时转录要求用户不断关注准确性,反而影响专注力
3. 决策外包:AI 主导转录内容排序,削弱了用户对重点的判断与掌控
Granola 刻意回避了这些传统路径。上线前,它主动砍掉非核心功能,仅保留会后笔记生成和 AI 互动。用户被鼓励在会议中保留自己的手动笔记,无论是情绪、灵光一现的思路,还是零散的 to-do,这些碎片化信息与转录文本一同输入系统,再由 LLM 重组、提炼,生成独属于用户的个性化笔记。
会后,用户无需再翻阅冗长逐字稿,而是可以直接对 AI 提问:" 客户的反对点有哪些?"" 我承诺了什么?"" 下一步该怎么做?"AI 则像一位聪明的助理,从原始语境中提炼关键信息,提供上下文联动的精准回应。
会议中没有打扰,会议后却能立刻交出个性化洞察。这种极简、克制、透明的产品哲学,成为 Granola 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最大特征。
从产品设计到用户体验,Granola 始终坚持一个核心理念:AI 不是替代人,而是增强人。正是这一产品理念,让它快速验证了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并在 AI 会议工具赛道中成功闯出一条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蓝海路径。
用直觉做产品:从谷歌产品经理到 Granola 的诞生
Granola 创始人兼 CEO Chris Pedregal 的个人经历为这款产品注入了极强的现实洞察力。他曾在谷歌担任产品经理(PM),长期沉浸在从早到晚的会议日程中,深切体会到会议对深度思考的挤压与吞噬。也正是这种亲身经验,促成了 Granola 的初衷:打造一款真正让人回归思考本质、从记录中解脱出来的会议工具。
Chris 清楚地知道,一款理想的 AI 工具不应只是更快地输出,而是应该增强用户的判断力与思维深度。因此在 Granola 的产品理念中,有五条贯穿始终的隐性法则:
1. 产品必须有 " 灵魂 "(soul):不是为了迎合反馈做妥协设计,而是清楚知道产品想表达什么、该坚持什么。
2. 保持个性化与上下文意识:不提供千篇一律的摘要,而是让 AI 理解用户的语境、优先级与语气,生成属于个人风格的笔记。
3. 与用户深度对话建立 " 产品直觉 ":比起看图表,创始人更相信亲自和用户对话,从中捕捉更真实、更具洞察力的信号。
4. 拥抱实验成本,利用用户少的杠杆:早期用户量少,反而可以大量使用最前沿模型(如 GPT-4),做 " 昂贵但高价值 " 的试验,而不怕推理成本炸裂。
5. 快速试错,像小孩玩玩具那样探索技术边界:保持对 AI 能力的好奇心与开放性,不因路径依赖而放弃可能的跃迁。
这些理念并不是纸上谈兵。2024 年 Granola 产品上线时,团队只有四个人,这种极小规模让他们得以迅速试错、专注打磨核心功能。例如团队曾测试过 " 实时转录 " 功能,但在真实使用场景中发现它反而分散了用户注意力,于是果断砍掉,转向了更贴近思维节奏的 " 会后处理 " 模式。
Chris 强调,小团队让他们得以与用户保持更亲密的关系,最大程度避免了冗余判断与内部政治。上线初期,Granola 就建立了与用户一对一深度交流的机制,有时甚至是面对面沟通,产品负责人和工程师都可以直接面对真实反馈。这帮助团队建立起一种独特的 " 产品直觉 ":知道什么功能真正重要,也知道哪些功能必须坚持、哪些必须砍掉。
为了进一步接近真实使用场景,Granola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极简但极有效的 " 点图仪表板 "(dot dashboard),这是整个产品开发期间唯一被允许使用的数据工具,贯穿了一整年。这套由顾问 David Lieb 引入的点图系统,每一个点代表一次真实用户的会议行为,团队每天都点开来看:用户有没有做笔记?有没有向 AI 提问?有没有完整参会?有没有偏离预期路径?这些细微行为成为产品迭代的第一手依据。
相比传统 BI 工具的宏观报表,点图不仅强化了 Granola 团队对于真实行为的感知,也深化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机制。
这种 " 坚持风格 + 深入用户 + 拥抱实验 " 的混合方法论,逐渐内化为 Granola 的产品哲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功能不多但精准有效、以人为本的 AI 办公工具。
Granola 在 2.0 版本中推出了一系列增强功能,进一步扩展了智能会议助手的边界,包括:自定义笔记模板(匹配不同会议类型)、多人协作文件夹(支持标签与引用跳转)、Chat with folders(跨文档语义检索会议共识),以及与 Slack 等工具的集成,可自动续写任务与邮件,打通了从会议到行动的链路。
VC 即用户:Granola 的冷启动
Granola 的冷启动策略非常精准,一上线便直接瞄准 VC、公司高管等高净值、多会议人群,其早期用户画像包含十余家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顶级 VC 合伙人以及《财富》500 强的高管。可以说,Granola 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最挑剔也最有潜力带动传播效应的那一批人。
这种策略为 Granola 带来了双重回报:一方面,高净值用户的付费意愿和产品黏性本身就远高于平均水平,为早期营收提供了稳定支撑;另一方面,这类用户的活跃本身就是品牌背书,一旦他们认可某个工具,便会在投资圈与创业社群中自然扩散,形成口碑飞轮。
Chris 还谈到过一个 "VC 陷阱 "。通常情况下,VC 在评估产品时容易过度依赖数据与商业模型,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但 Granola 巧妙绕过了这一陷阱——让 VC 们成为用户,亲身体验产品。这使得很多投资决策不再依赖冷冰冰的分析,而是源自于 " 它确实好用 " 的直觉共识,快速拉动融资。
而这种高度契合的用户群体,也为 Granola 埋下了极强的粘性基因。自 2024 年 5 月推出以来,Granola 用户基数增长 5 倍,每周约 5000 活跃用户,拥有 70% 以上的每周活跃留存率,这些数据说明 Granola 并非尝鲜即弃的工具,而是真正嵌入到了用户的日常工作流之中。
Granola 的官方博客也指出,有一半以上的用户在第 10 周仍在使用产品,且平均每周参与 6 场会议。这一粘性表现远超许多同类工具,背后反映的,是 Granola 在用户体验与需求抓取上的打磨。
产品上线后数月内,Granola 先后顺利完成多轮融资,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投资人早已是产品用户,天然减少了尽调阻力。尽管融资顺利,Chris 的初心依然明确:与其一味追求用户规模,Granola 更关注能否在这个信息爆炸、思考被稀释的时代打造出一个真正 " 让人更加专注 " 的会议助手。
Granola 采用订阅制收费模式,面向个人与企业两端开放,目前提供免费试用、个人版(每月 18 美元)和企业版(每人每月 14 美元)。付费计划支持无限会议、团队文件夹、多端协作等功能,而免费用户则有使用次数和功能的限制。Granola 最初在 2024 年 5 月以免费形式开放测试,并在试用期结束后正式迈入商业化。
AI 的 " 方向盘时刻 ":行业竞争与风险
AI 会议记录工具始终是 AI 办公赛道中的重要一环,各类平台都在争夺这个入口,除了 Otter.ai、Fireflies.ai、Supernormal、Notion AI 等早期布局者,新的工具如 Granola 也在不断加入。Zapier 在 2025 年的工具评选中把 Granola 放进了前九名会议助手行列。
不过,Granola 所在的,是一个越发拥挤的赛道——目前有太多 AI 会议纪要产品,我们 "AI 原生 100" 栏目曾分析过 Cluely,势头也很猛。
袁子恒说,Cluely 的应用场景更多,不仅限于会议纪要,其创新是 AI 的实时提示,这与 AI 会议纪要有很大差别。
与 Cluely 相比,Granola 则走了另外一条路,他们训练了很多细分行业的模型,开发了销售、招聘等 20 多个行业模版,例如投资人访谈模版——可以识别投资条款;销售复盘模版,可识别客户对话中的风险信号;医疗行业模版,可识别专业术语。
正如他们的核心愿景:"AI 不是替代,而是增强。"Granola 不愿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干扰者,而是愿意成为一位隐藏在身后的专注引擎,用最安静的方式,让用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把 " 方向盘 " 和注意力还给自己。
对中国创业者的启发
袁子恒聊过了许多国内的 AI 创业者,他发现对于 Ai 应用而言,技术、产品和增长是三个关键支柱。目前,Vibe coding 极大降低了产品开发的门槛,因此对于用户痛点的挖掘,对垂直场景的洞察要求更高。有一些国内的 AI 创业者忽略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很多人想的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建立完整的全局观,如果想的足够透彻,执行就会更加坚决。
对于诸如 Granola 这类的 AI 会议纪要产品,袁子恒认为,未来的机会点,还是在于从用户需求出发,从人机协同的角度出发,从提升精准度出发,从节约用户整理会议纪要时间的角度出发,探索一些更垂直的场景,并且一定要融入到 B 端工具的生态中。
在与虎嗅交流中,袁子恒提到了一个观点,Granola 的模式在国内如果能做起来,应该也是互联网大厂的机会,像钉钉已经推出了 AI 录音卡片。目前他观察到 Plaud 在海外也是这个方向,只不过是通过 AI 硬件从个人用户开始进入到企业客户。
对于 AI 创业者,袁子恒的建议是一定要做出海,因为国内的 C 端用户付费意识和付费能力比较弱,很难实现收费,而国内的企业用户,对于 AI 产品普遍要求私有化部署,和上一个 Saas 时代一样,很难有爆发式增长。
目前袁子恒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做 AI 应用出海的创业者找到商业模式、找人、找钱、找资源。他都建议 AI 创始人做出海,因为海外用户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比较强,To B 生态圈也很发达,创业公司只要找到一个生态位就可以发展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