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from China" 无疑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来居上的最佳注解,继短视频之后,视频播客如今也成为了海外互联网行业的新宠。日前,全球最大的流媒体平台 Netflix 就宣布与 Spotify 合作打造首批视频播客节目。
没错,Netflix 与国内的一众同行一样,做视频播客同样也得靠大佬,比如 The Bill Simmons Podcast 的背后就是美国知名体育评论家比尔 · 西蒙斯。同样,国内的视频播客也是靠罗永浩、李想、于谦、杨迪等名人支撑起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来说说视频播客这个产品为何会出现。最初的播客其实是互联网思维赋能传统电台的产物,通过 RSS 协议来让网民通过网络也能收听电台节目。但遗憾的是,播客在国内市场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从最早的播客宝典到豆瓣 FM、喜马拉雅 FM、蜻蜓 FM,再到小宇宙、汽水儿,始终都没能摆脱 " 每一年都是元年 " 的宿命。
其二则是国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过快,再加上提速降费的助攻,就导致在 "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 这条互联网内容形态升级的过程中,从图文时代几乎是跳跃式地进入了视频流媒体时代。
可到了视频流媒体时代,短视频这个大杀器又横空出世。推荐算法 + 即时满足的组合拳,让短视频快速填满了用户的碎片化娱乐时间,永久性地改变了网民消费内容的方式,使得播客这个古老的内容产品没了生存的空间。因此从喜马拉雅、荔枝 FM 到快手、腾讯、小宇宙,无数参与者始终也没能让播客走向大众化。
视频播客的缺点,就在于它不是一个 " 有画面的播客 " 这么简单,镜头的出现让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 出镜 " 更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镜头前的表现力就是一个稀缺能力。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课堂上到底是让人听着昏昏欲睡的老师多,还是能将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的老师多?
再加上录制一般的视频和录制视频播客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常规的视频创作者也难以适应。当然,传统的播客创作者也一样,毕竟传统播客是基于音频来向用户提供服务,并不需要露脸。纵观目前口碑还不错的视频播客,主理人罗永浩、于谦、陈鲁豫不是相声演员就是主持人,在镜头前收放自如可以说是基本功。
换而言之,视频播客对于创作者的要求会更上一层楼,不仅要创作者肚子里有货,还需要创作者能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如果不靠大佬,纯粹用普通的视频或播客创作者来试水,结果几乎必然是惨不忍睹。只有经过大批大佬的 " 拓荒 ",视频播客这个新生事物才有了站稳脚跟的资格。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