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米 洛溪 / 文
在商业数据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查查)凭借 90.74% 的毛利率和年入 3.17 亿元的亮眼业绩,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然而,在这组光鲜数据的背后,企查查的 IPO 招股书却暴露出一系列深层危机——从增长失速到研发短板,从合规风险到治理争议,其高毛利模式下的可持续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增长瓶颈:营收增速放缓与付费用户转化困境
企查查的营收增速已显疲态。2022 年至 2024 年,其营业收入从 5.18 亿元增至 7.08 亿元,复合增长率仅为 16.89%,低于行业可比公司合合信息(同期增速超 20%)。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 年公司营收增速进一步下滑至 14.58%,而同期竞争对手合合信息的营收规模已达企查查的两倍。这种增速差距在用户转化层面尤为明显,尽管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突破 1.5 亿,月活用户超 8000 万,但 2024 年付费用户仅 104.8 万人,付费转化率不足 1%。
其增长困境的根源在于业务模式的双重局限。首先,则是企查查 C 端业务见顶。招股书披露,公司会员类产品贡献超 84% 收入,但用户需求低频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企查查试图通过提价策略突破天花板,2022 年将 VIP 会员年费从 360 元升至 388 元,然而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ARPPU)增速从 2023 年的 3.4% 骤降至 2024 年的 0.3%,显示提价空间已触顶。
另外一方面则是公司 B 端拓展乏力。公司收入结构中,其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收入占比仅 23%,且三年内占比提升不足 3 个百分点。在银行、保险等高端客户市场,企查查面临合合信息、邓白氏等对手的强力挤压,难以突破规模瓶颈。
研发短板:投入不足与技术壁垒脆弱
在行业竞争转向 AI 与大模型技术的背景下,企查查的研发投入显露出明显劣势。2022 年至 2024 年,其研发费用率从 18.02% 持续降至 16.56%,较行业均值低约 7 个百分点。与最具可比性的合合信息相比,企查查 2024 年研发费用率落后超 10 个百分点。这种投入差距直接反映在产品迭代速度上:竞争对手天眼查早在 2023 年便联合华为云推出大模型应用,而企查查虽在招股书中宣称将投入 5.03 亿元用于 AI 研发,但其核心产品 " 知彼阿尔法 " 的市场声量及技术成熟度仍落后于同行。
研发投入的不足更与高昂的理财投资形成讽刺对比。截至 2025 年上半年,企查查将 75% 的资产(约 15.95 亿元)配置于理财产品,账面广义货币资金高达 17.16 亿元。在技术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公司选择将大量现金投入理财而非技术攻坚,这对其长期竞争力构成潜在威胁。
作为持有企业征信资质的商业数据服务商,企查查频频暴露合规漏洞。比如公司近期存在征信违规处罚。2025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因企查查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对其处以 1 万元罚款,虽然金额不大,但暴露出其在数据治理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而且,企查查存在诉讼纠纷频发的情况。招股书显示,企查查因名誉权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案由涉多起诉讼,累计立案信息达 151 条。信息错配、个人手机号被公开为企业电话等问题,不仅引发用户骚扰,更触发了法律诉讼。
另外,公司还面临消费者投诉激增的情况。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企查查累计收到超 6451 条投诉,近 30 天投诉量达 41 条。投诉主要集中在 " 页面诱导消费 "" 擅自自动续费 "" 售后退款难 " 等场景,反映其销售策略存在争议。
企查查在招股书中坦言," 数据来源复杂多样,难以确保所有数据准确性 ",这一表态与其商业数据服务商的定位形成巨大反差,也凸显了其业务模式的内在风险。
治理争议:股东套现与保荐机构独立性存疑
公司治理层面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股东频繁套现。招股书披露,在 IPO 前夕,企查查创始人杨京于 2024 年 11 月向君安控股转让部分股权,万得信息旗下荷花缘同期减持 0.47% 股份。更引人关注的是,2022 年至 2023 年,企查查累计实施 3 亿元的现金分红,其中实控人陈德强通过持股 53% 的比例获得约 1.59 亿元,引发市场对 IPO 募资必要性的质疑。
保荐机构独立性风险:中信证券在担任保荐机构前两个月,通过全资子公司中信投资认购企查查 225 万元股本。这种 " 先入股后保荐 " 的操作,令人担忧其能否保持独立判断。此外,招股书未披露此次增资的定价依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交易透明度的疑虑。
行业困局:同质化竞争与人才体系短板
企查查所处的商业数据服务行业正面临深刻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产品同质化加剧。企查查在招股书中承认,行业头部企业数据源相似、呈现维度相近,导致 " 部分 C 端用户摇摆于公司产品及竞品 "。当竞品通过降价或加大推广力度争夺市场时,企查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可能受到冲击。
人才体系失衡:尽管毛利率超 90%,但企查查 2024 年销售人员平均薪酬 23.81 万元,仅合合信息同期水平的五成;管理人员平均薪酬 51.1 万元,较指南针(150.06 万元)低约 66%。公司以 " 苏州地域差异 " 作为解释,但分析人士指出,薪酬差距根源在于 " 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认知 ",这种低成本策略可能影响团队稳定性和创新活力,存在一定的隐患。
企查查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高毛利表象下,企业可能隐藏着增长失速、技术滞后、治理缺陷等多重风险。其 IPO 募资 15 亿元的计划,看似为突破困局注入资金动力,但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下问题,募资反而可能成为新一轮资源错配的开始。
在数据要素战略升维的时代,企查查能否将 IPO 转化为真正的发展契机,取决于其能否跳出 " 财务优化 " 的短期思维,转向 " 技术驱动 + 合规护航 " 的长期主义。若继续沉溺于高毛利光环,恐将在行业洗牌中逐渐丧失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