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子怡
编辑 | 袁斯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机系荔枝来 ",成为今年荔枝丰收时节里广为流传的网络热梗。
实际上,农业无人机在中国是个很成熟的行业,2024 年,中国农业无人机销售额接近 30 亿元,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无人机的最大单一市场。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去年全国植保无人飞机保有量 25.1 万架,防治作业面积 26.7 亿亩次,均较去年增长近 25%,稳居全球首位。
"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农业技术能够拿得出手的,植保无人飞机绝对是其中之一。"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袁会珠研究员曾表示。
农业植保无人机格局多年前已经明晰。这个行业基本由大疆和极飞科技瓜分市场。
极飞科技比大疆更早涉足农业无人机行业。极飞科技成立 2012 年,早年一直在探索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做过航拍无人机、物流无人机、电力巡检,还参加了南极科考,业务没太大起色。
直到创始人彭斌发现新疆客户不买极飞无人机,而是买极飞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后,他们决定主攻植保无人机。
大疆于 2015 年正式发布农业植保机,但气势凶猛。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显示,2023 年植保无人机在全国农机共补贴 35631 台,其中大疆占比 80.54%,极飞占比 15.8%。
即便如此,极飞还是抵达关键节点:它离 IPO 只有一步之遥。
今年 9 月底,极飞科技在港股提交招股书。这是极飞科技第二次冲刺 IPO,同三年前冲击 A 股的亏损状态不同,极飞科技于近两年实现盈利,2024 年净利润达 7040 万元;2025 年截止 6 月 30 日为止,净利润为 1.3 亿元。
农村空心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极飞提供的无人化解决方案显然有更深远的意义。然而,在中国分散而复杂的乡村,极飞注定走上一条艰辛的道路。
01 资本押注后的上市压力
某种程度上,押注农业也是在押注未来。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属于早期的情况下,极飞科技选择了 All in 农业。这注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2021 年,极飞递交招股书拟在科创板上市,计划募资 15 亿。后续受疫情影响,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尽职调查、回复审核问询等工作,申请中止审核。
极飞科技彼时的业绩情况也并不明朗。从 2018 年—— 2020 年,极飞赚了约 12 个亿,但亏损 2.2 亿元,合计研发投入也有 2.1 亿元。
不过,在一级市场中,极飞科技一直备受瞩目。它共完成过 7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百度资本、软银、创新工场等赫然有名的基金。
在科创板上市计划暂停后,极飞科技于 2023 年 10 月完成新的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通广新基金,老股东创新工厂亦继续增加投资。
招股书显示,极飞科技在 2023 年 10 月完成的 C++ 轮融资,由联创广新壹号以人民币 2550 万元的对价认购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 1398387 元。以此计算,极飞科技的估值约为 62.2 亿元。
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曾公开表示,仍希望尽快上市,但需等到盈利水平、经营细腻度、管理能力都达到上市要求。
极飞科技也随之开展了对其盈利水平的提升。
目前,极飞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包括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及配件在内的农业机器人。
极飞科技的收入核心仍为农业无人机,占营收比例持续上涨。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分别为 4.75 亿元、4.99 亿元、9.35 亿元及 6.63 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8.6%、81.2%、87.8% 及 89.0%。
而极飞农业无人机的销量则有不小变化,2024 年极飞科技农业无人飞机的销量同比增长 107.81%,但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该项业务的增长速度只有 13.67%。
极飞农业无人飞机的平均售价也在不断降低。招股书显示,公司农业无人飞机 2022 年的平均售价达 4.6 万元,到 2025 年上半年,平均售价仅为 3.75 万元。
彭斌曾在媒体发布会上解释,在这种定价下,极飞仍旧能够拿到高毛利,主要原因是车规级芯片和储能产业链成本的整体降低,极飞科技吃到了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红利。
但不能否认的是,竞争也是降价的因素之一。大疆的农业无人机的售价也保持在 4 万元左右的水平。以大疆 T70 为例,2025 年新春优惠价时,T70 标准套装 36999 元,最贵的旗舰套装 45999 元。
极飞科技其他农业线产品也在降价。招股书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的平均售价分别为 49447 元、3024 元、501 元,而这些产品在 2022 年的平均售价分别累计下降了 6.7%、58.09%、84.27%。
在整体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以价换量的策略确实为极飞科技带来业绩增长。2024 年,公司营收达到 10.65 亿元,同比增长 73.4%,净利润 7041 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02 不均衡战役
农业植保行业从来不平静。
自 2016 年开始,大疆和极飞便开始 " 军备竞赛 ",性能上不断提升载荷和续航。
2017 年大疆和极飞主销产品是 5 公斤机,2018 年升级到到 15 公斤,此后基本上是一年增加 10 公斤,到 2024 年双方的负载都超过 85 公斤,价格从最初的 20 万元下降至 5 万元。
在农业无人机行业,极飞还有一定的力量对抗大疆。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 B 端市场天然的高壁垒。极飞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农业机器人是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产品从实验室原型到现场部署的开发周期为 3-5 年。无人机在测试样机与大规模量产应用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极飞过去的亏损,跟其在研发层面的持续投入分不开关系。但也正因如此,极飞得以在农业客户中拿下一定忠诚度。
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都是双方所瞄准的新增量,全球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 10 倍以上,有极强的潜力。2017 年,仅美国就拥有 9000 多架农用飞机,占全球拥有量 28%。飞机承担了 65% 化学处理作业,植保设备完成了近 60% 的农药喷施工作。
海外市场也成为极飞发力的方向。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极飞科技境外业务收入自人民币 1.46 亿元增长至人民币 3.71 亿元。
极飞科技在招股书表示,未来在产品设计研发中,充分考虑海外各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出符合本地化需求的农业机器人产品,例如在东南亚推出经济性更突出的版本,在美洲推出更大载重、更长续航、技术指标更突出的产品,以充分挖掘海外市场潜力。
不过,大疆在海外市场给极飞科技留的空间也有限。硬氪了解到,大疆农业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70%。
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全球市占率超 70% 的地位,无形中也增添其在农业领域的品牌声誉,这是极飞不具备的优势。
这并非一场实力对等的战争,但在全球农业这个广阔的市场,极飞这样的公司总会摘到自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