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尺度商业 15小时前

企查查 IPO:分红 3 亿后拟募 15 亿,毛利率超 90%,涉及司法案件 281 起

文 | 张佳儒

编辑 | 刘振涛

前脚收罚单、后脚递招股书,如此戏剧性的巧合,让企查查 IPO 之路受到更多关注。

10 月 10 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企查查 ")的招股书,企查查拟于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是首家冲刺上交所主板的数据服务商。

而在前一天的 10 月 9 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款 1 万元。

尽管罚金数额不大,但在 IPO 消息的放大效应下,这起处罚已远超事件本身,成为市场拷问其合规底色的注脚。

这也印证了一个现实:昔日靠 " 查企业 " 起家的企查查,如今自己踏上 IPO 之路,正被无数双眼睛盯着 " 查细节 "。

从经营数据看,企查查有诸多亮眼表现。报告期内,企查查营收净利持续增长,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超 90%。注册用户持续增长,上半年超 1.5 亿人,活跃用户数超 8000 万。

亮眼的数据之外,企查查的挑战不容忽视,比如 2024 年营收净利增速放缓,新增付费用户数下滑,收费服务被消费者投诉,涉及司法案件 281 起等。

企查查这场 IPO 之战,既是对其过往商业模式的检验,更是对其解决信任挑战、应对业务隐忧能力的全面考验。

无心插柳干出百亿独角兽,

分红 3 亿后拟募 15 亿

2023 年 10 月,企查查完成了 D+ 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 100 亿元。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家百亿估值独角兽的创立,竟是三个苏州 IT 青年无心插柳的结果。

2014 年 2 月,陈德强和两位合伙人杨京、施阳想做一个体育场馆租赁项目,主要提供租场地服务。三人找场馆找了一个月,碰到的所谓 " 老板 ",竟然都是中间人。

场馆的 " 正主 " 到底是谁?陈德强此前恰好做过车辆违章信息查询的服务。于是,利用相同的技术原理,三人做了微信公众号的查询工具,输入场馆的名字,查询到场馆老板在内的工商信息。

后来,事件的发展超出陈德强们的预料,做生意的朋友成了查询工具的高频用户,用来查客户的 " 底细 "。当年,工商系统相关企业数据向社会公开化、透明化,这一政策红利为查询工具的迭代提供了关键支撑,企查查由此诞生。

企查查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机构的支持。企查查披露,公司 2015 年 2 月至 2023 年 10 月合计融资 8 轮,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但公司投后估值未披露。

直到 2024 年 1 月,企查查创始人杨京对媒体表示,公司近期获得中信证券 D+ 轮融资,投后估值接近 100 亿元。

从本次 IPO 募资计划看,企查查拟发行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超 10%,募资 15 亿元,用于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C 端及 B 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等。

从拟募资金额 15 亿元与拟发行股份比例推算,企查查或在寻求 150 亿元以上的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企查查在拟 IPO 募资 15 亿元之前,曾分红 3 亿元。梳理招股书信息,企查查此前的分红行为,还带有一定的 " 无奈 " 成分,这是怎么回事?

回溯企查查的 IPO 进程,其上市筹备始于 2023 年。2023 年 12 月 12 日,中信证券与企查查签署了辅导协议,并于 2023 年 12 月 15 日正式向江苏证监局报送辅导备案申请材料。2023 年 12 月 18 日,江苏证监局受理了企查查的辅导备案。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 IPO 上市冲刺期间分红行为的监管。在此背景下,企查查的分红安排呈现出特定阶段性特征。

招股书显示,企查查在 2022 年及辅导期间的 2023 年实施了 1 亿元和 2 亿元的分红,合计 3 亿元,而在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冲刺上市的关键阶段,未再进行分红。

从分红分配来看,企查查创始人陈德强、杨京和施阳合计直接持有企查查 52.29% 的股份,自然拿走了超半数的分红。不过,这笔分红并非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陈德强、杨京和施阳需就历史上公司资本公积转增、净资产折股、股权转让等缴税约 8000 万元。同时,陈德强、杨京需向员工持股平台实缴出资约 3000 万元,两项资金需求合计约 1.1 亿元。

然而,陈德强等人由于自有资金远无法满足 1.1 亿元资金开支,在 " 无奈 " 之下启动企查查分红。

毛利率 90% 背后隐忧,

业务偏科与 281 起司法案件

随着企查查招股书的披露,其近年业绩数据也随之公开。

2022 年至 2024 年,企查查营收从 5.18 亿元逐步增长至 7.08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1.90 亿元攀升至 3.17 亿元,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25 年上半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 3.75 亿元和 1.72 亿元。

不仅营收净利持续增长,企查查的盈利水平也始终处于高位。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毛利率在 85% 至 90%,2025 年上半年攀升至 90.74%,高于可比同行均值 87.57% 大约 3 个百分点。

亮眼数据背后,企查查的增长压力已开始显现。比如营收净利虽双位数增长,但增速放缓,2023 年至 2024 年,其营收增速由 19.25% 降至 14.58%,归母净利润增速由 35.90% 降至 22.66%。

企查查这种业绩表现,与 " 偏科 " 的产品结构密切相关。

根据招股书,企查查的产品主要包括会员类产品、企查查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三类。其中,会员类产品营收占比始终在 80% 以上,其中 2025 上半年占比 84.25%,另两类产品营收占比均不足 10%,有待提升。

从用户维度看,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数、月活和付费用户均在增长。不过,企查查新增付费用户数出现下滑,2023 年新增 55.56 万个,2024 年新增 50.76 万个,2025 上半年新增 25.11 万个,全年数据表现有待观察。

除了付费用户增长问题,企查查的收费服务也暴露出一些争议。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企查查 " 页面诱导消费 "" 擅自自动续费 "" 售后退款难 " 等相关投诉频发。

这些投诉由消费者个人提交,真实性有待核实。企查查对几乎所有投诉都进行了回复,但回复内容未对外公开,投诉处理的透明度与效果暂不明确。

相较于服务争议,企查查的合规风险更不容忽视。企查查官方信息显示,公司涉及的司法案件多达 281 起,被告身份的为 264 起,案件类型涵盖名誉权纠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等。

招股书中,企查查对案件类型做了解释,比如信息展示有误或更新不及时,相关主体主张更正或影响名誉,因此提起诉讼。这类纠纷,一般以达成和解、调解等方式终结,所产生的或计提的赔偿义务金额较低,对公司影响较小。

除了司法案件,企查查还曾受到行政处罚。10 月 9 日,企查查被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罚款 1 万元。时任企查查征信业务部征信业务主管魏某莉因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 300 元。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全新起点。企查查创始人曾表示,未来要打通国内乃至全球的数据,信息查询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更侧重于行业以及产业链数据的收集整理。但无论业务如何拓展,企查查都要解决用户投诉背后的信任问题,以及暴露出的合规风险。

未来,企查查能否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能否在资本助力下平衡 " 规模扩张 " 与 " 风险管控 ",进而为数据服务行业树立合规发展的标杆,我们将持续关注。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尺度商业

尺度商业

尺度,价值为尺,投资有度。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