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令诸侯
出品 / 新摘商业评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醒来感觉不适,不用翻箱倒柜寻找医保卡,而是拿起手机,熟练地点开预约挂号 App,选择科室、医生和时间。
抵达医院,你无需在窗口前蜿蜒的长龙中焦虑、等待,只需在自助机或手机上轻轻一刷电子社保码,丝滑完成签到、医保身份认证。候诊时,电子屏清晰地显示排队进度,你可以安心坐在椅子上刷刷手机,打把王者。
又或者,为家人办理异地就医备案,过去可能需要奔波于多个部门、填写无数表格,如今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几分钟就能搞定。慢性病复诊,甚至不需要亲自跑到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能与医生 " 面对面 " 交流,药品还能直接配送到家。
这些场景已从 " 新鲜事 " 变成了 " 日常基本操作 "。如今,医院越来越智能了:刷脸就能完成身份认证,智能系统引导分诊,AI 辅助医生研判病情……一场正在医疗系统深处发生,由技术、数据与生态共同驱动的智能化变革正在发生。
而这背后,离不开东软这样的 IT 领军企业,携其最新的 AI 技术成果,默默进行 " 火力支援 ",推动行业驶向以 AI 为核心的智能化 " 深水区 "。其刚刚升级的 " 添翼 2.0" 医疗健康智能化解决方案,就系统性破解了多个 "AI+ 医疗 " 难题,成为 " 医疗插上 AI 翅膀 " 的生动实践。
面临哪些挑战与难题?
中国医疗 IT 行业经过数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基础搭建,实现了业务流程的 " 线上化 "。当前行业正步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关键的新阶段——智能化 " 深水区 ":人工智能与数据智能不再是提升效率的辅助工具,而是被寄予厚望,成为重塑医疗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核心引擎。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当 AI 技术试图深度融入 " 性命攸关 " 的医疗场景时,一系列深层次的痛点逐渐显现。
我们都知道,高质量数据是训练出可靠 AI 模型的 " 优质燃料 "。但这恰恰是当前医疗 AI 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尽管许多大型医院积累了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往往较低,存在大量非结构化、格式各异的信息,难以直接用于模型训练。
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医疗领域,如专病影像研究,可能积累了上万张 CT 图像,但其中标记出病灶的、有价值的图像可能仅占极小的比例,数据极为稀疏。而对于罕见病、疑难重症等领域,符合要求的样本数据本身就非常稀少。这意味着,没有足够 " 营养 " 的数据 " 喂养 ",AI 模型难以成长为临床可信赖的 " 专家 "。
第二个绕不开的难题,是 AI 的 " 黑盒 " 与 " 可解释性 " 困境。
在大模型深入千行百业的当下,日常生活、工作中,相信你也没少被 "AI 假知识 " 困扰,在医疗场景中,AI 假知识可是真要命!
毕竟,医疗决策关乎生命健康,责任重大,一个诊断建议或治疗方案的生成,如果无法追溯其推理依据和因果链条,将是难以信任和采纳的,医生需要知道 AI" 为什么 " 会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哪些症状、体征、检查指标。如果 AI 只是一个给出答案却讲不清道理的 " 黑箱 ",那么在严肃的医疗实践中,其应用将寸步难行。
目前,许多 AI 产品宣称具备各种能力,但真正能在临床实践中清晰展示决策逻辑、实现可解释、可溯源的,仍然少之又少。
第三个痛点,在于 AI 能力与临床工作流的 " 深度融合 " 不足。许多 AI 工具提供了诸如智能问答、文献检索、报告摘要等 " 离散 " 的能力点,但它们往往以独立应用的形式存在,未能无缝嵌入到医生、护士日常工作的信息系统中。这意味着,医护人员可能需要频繁切换于不同系统之间,反而增加了操作负担。
这种 " 为智能化而智能化 " 的做法,容易导致 " 听起来很智能,用起来却不智慧 " 的尴尬局面,用户体验欠佳,最终难以落地生根。
第四大挑战,关乎 AI 如何真正赋能医学创新与科研转化。
目前,不少医疗 AI 应用仍集中于对回顾性数据的分析,旨在提升已有流程的效率。然而,医学进步的终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例如提高生存率、缩短诊断时间、优化治疗方案等。
这要求 AI 技术能够面向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助力科研成果向临床有效手段的转化。一言以蔽之,如何系统性地利用 AI 驱动真正的医学创新,仍是整个行业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针对行业痛点,东软 " 添翼 " 医疗健康智能化解决方案完成了从 1.0 到 2.0 的升级迭代。
" 添翼 "2.0 的破局之道:
全链路数智能力,重塑医疗 AI 价值
那么," 添翼 2.0" 具体是如何破局的?
首先,是夯实 " 数据基座 ",解决 " 燃料 " 问题。东软依托数据架构实施框架,整合数据标准管理、洞察分析、探索发现等平台工具,对医疗数据进行深度治理和价值挖掘。这意味着,东软将散乱、非标的数据,转化为高质量、可利用的数据资产。目前,东软已构建了 181 个数据模型的结构化体系,建立 2000 余项数据质量标准和 50 余项安全规则,并积累了近 70 个高质量专病数据集,为 AI 应用打下了坚实可靠的 " 数据基石 "。
其次,是构建 " 可信 AI",破解 " 黑盒 " 难题。
基于 " 融智 " 智能化实施框架," 添翼 2.0" 整合了一系列科研工具,特别强调了医学 AI 的可解释性与安全性技术。这意味着,东软不仅关注 AI 的 " 能力 ",更关注其 " 可靠性 " 和 " 可信度 "。其采用 "1 个医学领域大模型 + N 个专项小模型 " 的模型群架构,形成 " 专模做专事 " 的能力矩阵。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利用医学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又能通过专项小模型在特定任务上追求极致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目前,东软已构建了涵盖 213 种专病影像模型和 371 种通用影像模型的矩阵,支持超过 1 万种疾病,报告显示其关键模型准确度超过 90%,内涵质控规则准确率超过 95%,并且生成内容可溯源,增强了临床医生的信任感。
再者,聚焦 " 场景融合 ",推动 AI 能力落地。
" 添翼 2.0" 将其 AI 能力封装成 " 智能体 " 或 " 赋能体 ",深度融合到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基层、智慧卫健及城市级健康数据空间等六大核心场景中。这意味着,AI 不再是外挂的工具,而是内生于业务流程的 " 医疗伙伴 "。
例如,东软 " 添翼 2.0"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现了在全院所有临床科室的深度应用。系统日均可生成近 500 份出院小结,并完成对全院 3500-4000 份病历的内涵质控。相比之前人工日均只能审核 40-50 份病历的效率,提升了十数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院小结的 AI 生成采纳率高达 70%-80%,这背后正是由于其提供了清晰的可解释性溯源,医生能清楚看到每项结论的生成依据。
最后,助力科研转化:打通 " 临床 - 科研 " 价值链路。
针对医学科研门槛高、效率低的问题," 添翼 2.0" 提供可视化的无代码 AI 算法开发平台,内嵌多种科学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消除临床专家与数据科学之间的技术鸿沟。平台背后是东软结合医学知识挖掘与专家审核,构建高质量医学知识库,涵盖近 3000 万医学论文、121 个罕见病专病知识库和 20 万 + 医疗质控规则,为 AI+ 医疗从 " 回顾性分析 " 走向 " 前瞻性研究 " 提供了支撑,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AI+医疗下半场,未来可期
随着医疗 IT 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未来的角力点将超越单纯的技术比拼,迈向更高维度的价值重构和 " 生态协同 "。
在行业看来,单一的技术优势难以形成长期壁垒,唯有能够构建开放生态的企业,才能引领未来。东软在智慧医疗领域显然已为此布下棋局,实现领先优势。
东软深谙 " 独行快,众行远 " 的道理。对内,它整合东软在大健康领域的所有优势,形成覆盖医疗设备、康养服务等维度的全场景服务生态。
对外,2025 年 3 月东软与华为合作全面升级,双方在技术融合、产业协同上深度绑定,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医院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应用。
此外,东软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则确保了其技术研发紧贴临床最真实的需求。这种协同战略,为其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可以预见,以东软为代表的企业,以其深厚积累、前瞻布局和生态合力,不仅在这场智能化转型中实现了 " 抢跑 ",更有可能在未来以数据和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赛道上,引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走向一个更高效、更普惠、更智慧的明天。这场关乎每个人健康福祉的效率革命,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账号长期数据支持来自天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