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产业观察室,作者丨方建华,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
当市场目光聚焦于铜市短期多空博弈时,工信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提出,新建矿铜冶炼项目原则上需配套相应比例的权益铜精矿产能,这为铜市制定了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
这种政策约束与 80000 元 / 吨的价格关口形成的张力,恰恰揭示了铜市场 " 资源硬短缺 + 政策强调控 " 的双重困局。而铜铝复合材料的崛起,正是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变量,其意义远超简单的材料替代,称得上重构全球金属产业格局的隐形推手。
铜市困局,折射从成本压力到资源安全的战略焦虑
全球铜市场的供需矛盾已进入 " 结构性失衡深化期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供不应求所能概括。供应端的瓶颈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性与刚性特征。全球铜矿品位正在持续下滑,要维持同等规模的铜产量,矿业企业需投入更多勘探成本、开采设备与环保资金,资源禀赋的自然衰减已成为不可逆趋势。
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的数据,2025 年全球铜矿产量预计增长 2.3% 至 2350 万金属吨。而国内因环保与资源配套政策收紧,原计划 120 万吨 / 年的新增冶炼产能已压缩至 30 万吨 / 年,冶炼环节的产能约束进一步加剧了产业链的供应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铜资源的对外依赖风险。海关总署 2025 年 1-8 月数据显示,我国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达 2005.4 万吨,同比增长 7.9%;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 353.6 万吨。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则进一步放大了供需矛盾。相关机构测算,2025 年全球新增铜消费将达 45 万吨,其中光伏、风电、汽车行业分别贡献 12.7 万吨、7.5 万吨和 24.6 万吨。
而细分领域的需求增量更具冲击力。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 80-100 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 4-5 倍,随着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过半,这一领域的铜需求年增速将更快。
集邦咨询预测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596GW。假设按每 GW 装机需铜 500 吨计算,仅光伏领域就将新增铜需求大约 30 万吨。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的结构性需求,与刚性的供应约束形成尖锐对立,传统铜材体系已难以支撑下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铜铝复合材料技术,推动材料革命价值逻辑的重构
铜铝复合材料的横空出世,并非简单的 " 以铝代铜 ",而是通过金属特性的协同融合,实现了材料体系的价值重构。其节省 70%-85% 铜资源、降本 35% 左右的核心优势,精准切中当前产业链的核心痛点。这组数据绝非孤立的性能参数,而是对传统金属材料产业逻辑综合性能上的碾压。
它将铜的导电优势与铝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轻量化优势深度耦合,形成了 "1+1>2" 的复合价值,为破解铜资源短缺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烟台孚信达作为国内该领域的佼佼者,其产品在输配电设备关键部件中可大幅度节约铜资源,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减重 20% 的同时降低成本 35%,正是这种价值重构的鲜活例证。
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审视,铜铝复合材料的绿色价值更具战略意义。虽然生产 1 吨原铝的碳排放高于铜,但铝的循环利用能耗仅为原生铝的 5%-8%,而铜回收能耗高达 20%。在实际应用中,铝芯电缆输电损耗比铜缆低 8%,这种生产端碳高但循环端碳优的特性,恰好契合我国 " 双碳 " 战略的长期导向。
尤其在欧盟碳边境税(CBAM)覆盖钢铁、铝等领域的背景下,铜铝复合材料的碳足迹优势将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破解 " 绿色壁垒 " 一种工具,帮助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规避很高的碳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孚信达的产品能通过施耐德、ABB 等国际巨头的认证并出口至十余国,其绿色性能与成本优势的双重加持是关键推手。
我国在铜铝复合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更赋予了这场材料革命自主可控的战略底色。以铜铝同步连铸技术为例,该工艺需在高温环境下实现铜(熔点 1083 ℃)与铝(熔点 660 ℃)的原子级冶金结合,对设备精度、温度控制、界面处理的要求极高,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孚信达通过与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组建 30 余人核心研发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打破了这一垄断,其掌握的水平连铸法量产技术,使产品良率稳定在 82%,显著高于国际同行水平。
这家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不仅手握数十项专利,还主导编写了我国有色金属领域唯一的 ASTM 国际标准,构建起 " 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标准制定 " 的自主生态,这正是我国在复合金属领域抢占话语权的微观缩影。
材料换道,这场战略升维让产业 " 换血重生 "
铜铝复合材料的价值,早已超越 " 降本节铜 " 的单一维度,上升为关乎产业安全与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命题。从应用场景看,其已深度渗透电力、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在输配电领域,作为母线、汇流排的核心材料,保障了国家电网 " 西电东送 " 工程的高效运行。
在新能源领域,为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提供导电解决方案,支撑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轻量化优势降低飞行器能耗,破解军事装备材料卡脖子难题。
例如,孚信达的复合导电排、圆棒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这些领域,其承担的 2 项国家 "863" 计划项目与国家电网专项项目,印证了材料对高端装备产业的支撑价值。
从产业生态视角看,铜铝复合材料正在重塑全球金属产业的竞争格局。过去,全球金属产业呈现 " 铜主导、铝辅助 " 的单一结构,资源定价权掌握在智利国家铜业、必和必拓等国际矿业巨头手中。
而铜铝复合材料的普及,将推动产业向 " 铜铝协同、复合增值 " 的多元结构转型,我国凭借铝资源储量与制造能力优势,有望在这一转型中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层面的布局更印证了这场材料革命的战略价值。国科新能创投等机构将铜铝复合材料纳入 " 前沿技术 + 进口替代 " 的核心投资赛道,其逻辑与投资芯片、新能源同等,均是瞄准 " 卡脖子 " 领域的自主可控机会。
我国已把资源禀赋转变为材料革命的硬实力
地壳中 8% 的铝储量,不该永远被铜的稀缺性遮蔽价值。我国较高的全球铝资源占比,更应转化为产业竞争的战略优势。铜铝复合材料的崛起,正是我国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典型范例。
通过技术创新激活铝资源价值,通过产业应用重构材料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抢占国际话语权,形成了 " 资源—技术—产业—标准 " 的完整闭环。孚信达从 2007 年锚定赛道到成为全球供应商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在全球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的当下,这场材料革命的意义已超越国界。它不仅为中国制造业破解铜资源短缺提供方案,更为全球应对资源危机贡献中国智慧。
从孚信达的技术突破到全行业的产能扩张,从资本布局到标准制定,每一步推进都在夯实中国制造的根基。
未来,随着 " 双碳 " 战略深化与新能源产业扩张,铜铝复合材料必将在全球金属产业版图中占据核心地位,中国企业也将凭借技术、产能、市场的综合优势,成为这场产业变革的引领者。